
近日,寧德時代與海辰儲能的一起競業限制糾紛案引發業內廣泛關注,同時也掀開了行業內卷表象之下波濤洶湧的訴訟暗戰。
有消息稱,寧德時代提供的證據顯示,海辰儲能董事長兼法人吳祖鈺違反競業限制協議,並早在今年9月份,仲裁委就裁決吳祖鈺向寧德時代支付100萬元違約金。
「能源嚴究院」獲悉,該案件早已塵埃落定,雙方之間的糾紛最終妥善得到解決,吳祖鈺亦已向寧德時代足額支付違約金100萬元,海辰的日常生產經營並未受波及。
這一案件中擦槍走火的雙方頗具戲劇性,一位是在動力電池和儲能領域都有著統攝地位的「寧王」,一位是新晉崛起的「後起之秀」,二者都是儲能業界能量不小的實力玩家。
作為成立至今尚不滿三年的行業新貴,海辰儲能團隊規模快速膨脹至6000人,同時行業排名快速躥升,向TOP 3發起攻堅戰,與業界一哥寧德時代的差距不斷縮小,雙方甚至在不少招標項目中平起平坐、同台競技。
另一個則是當之無愧的行業巨無霸,成立12年之久,員工超過11萬名,根深葉茂。據SNE Research數據,寧德時代2017年至2022年連續6年動力電池裝車量全球第一;在儲能領域,根據SNE Research數據,寧德時代連續2年保持全球第一。
據Infolink Consulting數據,海辰儲能行業名次快速躥升,其2022年還徘徊在top 5之外的「其他」類目,2023年上半年首次躋身top 5,到了今年前三季度,維持了第五名,大儲排名更進一步躍入了第四名,在第一梯隊站穩了腳跟。
作為動儲電池全球雙料冠軍,寧德時代的市場份額正在被狂飆突進的後來者蠶食與圍獵。Infolink Consulting數據顯示,寧德時代在儲能領域的市占率已由去年全年的41%滑落至2023 H1的33%。
動力電池方面,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1-9月,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依舊霸榜動力電池裝車量排行,市占率分別為42.75%、28.94%。但相比2022年,寧德時代的份額減少近6個百分點,兩大巨頭之間的差距也正在縮小。
在儲能市場萬億藍海願景的感召下,寧德時代不少員工紛紛離職創業,競爭對手「挖角」、搶客戶的戲碼也時有發生。
尤為顯眼的是,在資本加持之下,「海辰速度」正在刷新行業格局,估值突破300億元,上市亦提上日程,瞄準千億市值,因此也有了業界「小寧王」之稱。
來自於儲能新星的衝擊或許讓「寧王」感到焦慮,從而頻繁揮舞起競業限制協議和專利訴訟大棒,以此來震懾「小輩」們。
中國裁判文書網、最高人民法院中國庭審公開網資料顯示,寧德時代針對新秀如蜂巢能源、中創新航、江蘇塔菲爾新能源發起了不下數十起專利及競業糾紛訴訟。
蜂巢能源曾因「挖人」而被寧德時代以不正當競爭為由告上法庭,最終以500萬元和解。
在2019年針對蜂巢能源離職前員工發起的批量競業限制糾紛中,寧德時代可謂「穩賺不賠」。
在寧德時代強大的攻勢下,多名前員工的個人對抗更顯得被動而弱勢,至少5人被判巨額賠償100萬元。而裁判文書披露,上述員工在寧德時代獲得勞動報酬總額從6萬元到43萬元不等。
「該來的競業違約索賠,遲早會來的。」包括海辰團隊在內的前員工從寧德時代離職時,或許會預料到這一幕。
據悉,寧德時代要求離職員工簽署極其嚴苛的競業限制協議,按照職級的不同,競業限制期限為12個月-24個月不等,同時在離職後,向其發放競業限制補償金。
另一家陷入專利戰風口浪尖的公司是塔菲爾新能源。該公司為蜂巢能源主要供應商。其與寧德時代的糾葛涉案實用新型專利名稱為「防爆裝置」。塔菲爾向國家知識產權署請求宣告涉案專利無效,寧德時代的應對則是修改並縮小專利權保護範圍。
為了取證侵權事實,2019年11月,寧德時代在福州萬國公司汽車專賣店購買了一輛長城歐拉牌純電動轎車,隨後在廈門市鷺江公證處公證員的現場監督之下,對電池包進行了公證拆卸、詳細的侵權比對。
據悉,寧德時代為本案不惜血本,花費超過50萬元,其中包括北京市競天公誠律所的律師代理費位30萬元,向萬國(福州)公司和福建集英新能源支付購車款15.6萬元、廈門市鷺江公證處5.6萬元公證費。
經過長達近兩年的時間跨度,2021年6月,塔菲爾一審被判向寧德時代賠償超過2200萬元。
毫無疑問,專利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和資源,包括支付高昂的法律費用,以及公司內部研發和法務團隊的參與。
而在與直接競爭對手、動力電池老三中創新航的專利侵權拉鋸戰中,寧德時代可謂不依不饒,即便是「鋰離子電池發明專利」 、「正極極片及電池」兩項專利宣告無效後,依然執著向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就此審查決定提請行政訴訟。
據初步統計,2021年以來,寧德時代提出了對中創新航的6起訴訟,索賠總額高達6.47億元。其中已有兩起被宣判賠償寧德時代近4000萬元。
與其他賽道相比,動力、儲能電池行業的競業協議、專利戰尤為頻繁,這與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內卷極其嚴峻脫不了干係。
有業內人士指出,事實上,近幾年來,動力、儲能電池在技術創新上並沒有石破天驚之舉,隨著技術趨同,業界玩家更多比拼的是運營效率,即產品性價比,因此專利壁壘成為了企業捍衛城池的一項有利武器。
不難想見,專利戰攻防之下,行業格局的排位賽或許還將展現出波瀾壯闊的震盪,遠未進入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