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Mac 過渡自研晶片的兩年半之後,我仍然使用著三年前 iMac 的謝幕之作。
這台機器堪稱 Intel 的末代機皇:10 核心 i9-10910 處理器,16GB 顯存的 Radeon Pro 5700XT ,32GB DDR4 內存,以及 1TB 固態硬盤,時至今日,它對於一個文字工作者而言仍然綽綽有餘。
而另一方面,隨著 Mac Studio 產品線的加入,實際上 iMac 在整個 Mac 產品線的身位從中檔降低為中低檔:它無法選購 Pro 和 Max 晶片,內存不可插拔,屏幕從 27 英寸 5K 縮小到 24 英寸 4.5K,連曾經的 SD 卡槽也砍掉了。
於是,當我拿到新款 iMac,我非常好奇:M3 加持下的 iMac 究竟進步有多大?它能夠撬動 Intel 的釘子戶嗎?
輕薄的機身,七彩的外觀,碩大的下巴,磁吸的充電線,集成在適配器的網線接口,甚至一模一樣的 Lightning 接口的鍵盤和鼠標,由於延續了上一代 iMac 的設計,我們把評測的重點放在性能測試上。
基礎款 iMac 配備了8 核 CPU 和 8 核 GPU,8GB 256G,起售價 10999 元。我的評測機型則升級到了 10 核 GPU、24GB 統一內存 1TB 固態硬盤,價格達 19398 元,包括帶數字鍵盤的 Touch ID 鍵盤、Magic Mouse 和 Magic Trackpad。
CPU 性能測試
iMac 上那顆 M3 是業界首批採用 3nm 製程工藝的 PC 晶片,核心數量上與 M2 保持一致,依然採用 4 大核 4 小核,10 核 GPU 的設計。值得關注的是,M3 的單核最高頻率突破了 4GHz。
在 GeekBench 跑分中,無論單核還是多核,相比 M1 iMac 都有著 25% 的提升,其中,多核的表現直逼 M1 Max 和 M2 Max,相比 M2 大約有 20% 左右的提升。
當然,M3 和 M3 Max 的差距也被拉得更大,後者的性能表現已經超越了 Mac Studio 上的 M2 Ultra。
此時再看三年前 Intel 的末代機皇,已經是墊底的存在,無論是單核多核,幾乎被 M3 甩開兩倍。
相較於 M2,M3 在 GPU 的規格上提升不明顯,但引入了 A17 Pro 相似的架構,增加了動態緩存、硬體光線追蹤和網格著色的特性,有效地提升了 GPU 在通用計算場景的性能。
GPU 性能測試
在 GFXBench 4K Aztex Ruins(High Tier)offscreen 測試中,M3 iMac 測試為 51 FPS,相比 M1 有著接近 40% 的提升,相比 M2 的 Macbook Pro 也有 9% 的提升。
而在這一局裡,採用了獨立顯卡的 iMac 2020,表現尚可。
硬盤讀寫速度
從 BlackMagic Disk 的測試中也能看到,新 iMac 相比上一代 iMac 低配版,寫入速度有較大提升。但對比 M3 Max 則有著接近一倍的差距。
結合前兩台產品的規律,晶片等級、固態硬盤的容量,都直接關乎硬盤的讀寫速度,可見蘋果刀法之精準。
後期渲染速度測試
剪片子是 Mac 的傳統強項。我們使用達芬奇渲染了一段 30分鐘的 4K 50FPS H.265編碼 MP4格式的影片。
M3 的 iMac 的渲染速度相比 M2 快了 4 分鐘,已經與 M2 Pro 的 Mac mini 相當。而我們那台 8GB 內存的 M1 iMac,由於一直彈窗內存不足,甚至無法完成導出,直接退出戰鬥。
搭載 M3 Max 的機型則顯示出巨大的優勢,只要一半的時間。不過我們也發現,M3 Max 相較於 M2 Max、M1 Max 並沒有顯著提升,猜測 M3 的影片編解碼性能可能沒有明顯升級。
面對針對 HEVC 做了優化的 M 系列處理器,Intel 的 iMac 則是沒有任何競爭力了。
另外,M3 iMac 增加了對 AV1 編碼的解碼能力,這個在看流媒體的時候能降低 CPU 占用率,也算是個特別的升級點。
iMac 不是當年的 iMac 了,桌面電腦應該如何選擇?
如開篇所說,隨著 Mac Studio 的出現,以及 iMac Pro 產品線的取消,iMac 的定位在產品線中降低了一個身位,但這也讓它的目標用戶更加精準——它不再是一台適用於工作室的生產力工具,而是一台適用於多人共享的家用電腦。
它輕薄簡潔美觀的一體設計,集成了電腦主機、攝像頭、顯示屏、六揚聲器系統、麥克風等所有配件,整個設備不足 5 kg。
它既不占用桌面空間,又總能成為環境裡視線的焦點。正如很多公司、商業收銀櫃檯常常擺著兩台 iMac,為空間增色添彩,是 iMac 一個不可忽略的賣點。
M3 晶片可以毫無壓力地勝任文字、圖片和影片剪輯工作,哪怕是相對繁重的 3D 設計,也不會表現明顯的性能瓶頸,非常適合沒有移動辦公場景的家庭環境。
此外,每個家庭成員都可以建立自己的賬戶,憑藉 Touch ID 一鍵登錄。
由於 iMac 跳過了一代晶片的更新,讓這台搭載了 M3 的 iMac 表現出顯著的性能差異,相比 M1 有接近一倍的提升,但如果對標 MacBook Air 上的 M2,提升就相對有限了。
如果你是 21 英寸 Intel iMac 的釘子戶,M3 iMac 是非常理想的繼任者,無論是瀏覽網頁、後期修圖剪片,你都能感到明顯速度的提升。至於 27 英寸的 iMac 用戶,則需要在屏幕尺寸上做一些妥協,或者考慮 Studio Display 電腦的方案。
如果你是三年前 M1 iMac 的用戶,選購的是 8GB 內存版本,可以視日常運行的情況考慮是否置換 M3 iMac。
在 M3 iMac 的配置選擇上,我們建議至少 16GB 512GB 的版本。
至於 iMac 、Mac mini 和 Mac Studio 如何選擇:如果不考慮桌面空間利用率,更在乎實用性,Mac mini 顯示器,不失為一個更經濟的選擇。
如果你從事大量繁重的 3D 渲染和建模的工作,搭載 M2 Ultra 的 Mac Studio,依然代表了蘋果最強的桌面性能。
最後的建議是,對於創作者而言,不要去等待一個可能會變得更好的設備,只需入手當下最合適的工具,然後去創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