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墨西哥國會的「不明飛行物」聽證會引來大量關注。
會上,研究 UFO 的 Jaime Maussan 展示了兩具聲稱在秘魯發現的「外星人屍體」,DNA 顯示不屬於人類,分別已經有 1800 年和 700 年的歷史。
▲ Jaime Maussan 口中的「外星人屍體」,圖自路透社
沒過多久,墨西哥天體生物學家就出來指出,Maussan 的結論不可靠,而且幾年前他的其他類似騙局就已經被拆穿。
▲ Jaime Maussan,圖自路透社
網路上大部分聲音也對這事不信任。因為,這個所謂的「外星人屍體」真長得太像大家在各種影視作品裡看到的典型外星人了。
▲ Jaime Maussan 口中的「外星人屍體」,圖自路透社
這也讓我好奇起來:這個形象到底從何而來,它又是如何變成了我們最常用來代表「外星人」的符號?
經過一番自我考古,我最早可追溯看到形象的回憶居然來自周星馳。
在 1996 年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里,就有解剖「天外飛仙」的情節。
這個「天外飛仙」的外形就是經典的形態 —— 大大的腦袋和眼睛、灰色的皮膚。
當時還小的我並不知道,原來周星馳在影片裡呼應的正是前一年頗為轟動的「外星人解剖影片」。
1995 年,電影製作人 Ray Santilli 聲稱自己得到了 1947 年記錄外星人解剖的 22 卷影像膠片,做了部紀錄片《解剖外星人(The Alien Autopsy)》,在全球多國播出。
▲ 《解剖外星人》
和《大內密探零零發》里快速被拆穿的不同,得到了 2006 年,Santilli 才正式出來澄清影片是他們另行搭景拍攝的。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解剖外星人》都被希望相信有外星人的人視為「證據」。
然而在那個事件之前,這個常被稱為「小灰人(Grey)」的外星人形象,其實已經流行了 30 年。
「小灰人」形象最早可追溯至 1891 年小說《美達: 未來的故事(Meda: A Tale of the Future)》,後面也曾在多個科幻小說中出現,但讓真正走向主流和大眾的,還得要是 60 年代的「外星人綁架事件」。
1965 年,有新聞報道美國一對夫婦 Betty Hill 和 Barney Hill 曾被外星人綁架。
▲Betty Hill 和 Barney Hill
Betty 表示,在 1961 年的一個晚上,兩人曾被擁有灰色皮膚的外星人帶到飛船上。
自此以後,「小灰人」形象正式走入主流文化,並成為眾多外星人傳說中的「主角」。
據美國作者 C. D. B. Bryan,在美國所接收到的和外星人接觸事件里,有 73% 的事件主角都是「小灰人」,占比遠高於其他國家。可見這個形象真是深深印在了「想要相信」的美國人腦海里。
接下來,「小灰人」形象再通過好萊塢的故事走入更廣泛文化中:史匹柏的《第三類接觸》、科幻劇《巴比倫 5 號》和經典的《X 檔案》等等。
有生物學家指出,理論上來自和地球完全不同的外星世界的「小灰人」,它在生理結構和人類過於相似,基本不可能。
「小灰人」作為一個成功留下來的外星人符號,不少人認為它背後有能夠擊中人心的元素 —— 它們擁有類人的形象,同時也匯集了經強化的人類智力特徵。
從某個角度來看,它們也代表了我們對「更高文明」的一種想像。
但對於當時認為自己被「小灰人」綁架了的 Betty Hill 和 Barney Hill 來說,更重要的可能還是前幾天看過的電視。
1990 年,作者 Martin Kottmeyer 提出,兩人 之所以會在接受催眠治療中回憶描述出「小灰人」的形象,很可能是受到了科幻劇「The Foreign Limits」的影響。
這劇中有一集出現了長著大眼睛的灰色外星人,而這集的播出時間就只是催眠治療前的十二天。
▲ 劇中外星人形象和 Betty 在催眠下繪製的外星人形象
也許,決定「小灰人」能成為經典的直接原因,很大一部分就在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中的外星人,為什麼長這樣?
▲ 《第三類接觸》
當我們在想像外星人的外觀時,多少都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流行文化中外星人形象的影響。
當電影創作者想像外星人應該有稍微類人的外觀,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我們傾向於從自身出發去想像,同時這些相似處也可能讓觀眾更能共情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是得找人去演這個角色」。
曾參與《異形》特效工作的 Charlie Henley 表示,早期科幻電影中外星人類人,很有可能是處於拍攝可行性的考慮:
嗯,我們總得找人來換裝演繹外星人。
所以它們也會和我們一樣有腦袋有手有腳。
然而,即便當現在特效技術發展起來了,不少電影人對外星人的描繪還是會落在「框」里。
因為突破「經典」外星人形態,就意味著需要投入更多時間和故事去建立基礎敘事。
經過大量影視作品洗禮,觀眾 一看到長得跟《異形》里相似的外星人,自然而然就能體會到那種「事情不妙」的資訊。
觀眾一看到跟人類更為類似,甚至擁有可愛大眼睛和好奇眼神的外星人形象,我們也大概會直接設想它們是「好的那類外星人」。
隨著「遵循傳統」的外星人主題影片越來越多,觀眾對這些俗套的敘事也不再滿足。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看到墨西哥國會展出的「外星人屍體」時會覺得這實在太兒戲了,因為我們對這種虛構的形象實在太熟悉了,內心只想喊句「怎麼那麼懶」。
近幾年來,我們開始看到有電影人開始挑戰這個類別。
在 2016 年的《降臨》中,外星人的形象雖然能明顯看出從章魚類生物中吸取了靈感,但它們卻並非「怪獸」。
在影片中,我們沒有看到重本特效和動作場面,而是跟著主角在朦朧中緩慢地嘗試去理解「外星人」,探索一種不同的「時間觀」,看另一種未來共贏的可能性。
而在 2022 年的《不(Nope)》中,我們看到外星人還可以是一朵雲,並且在最後還變成了非常經典的「飛碟」。
Jordan Peele 在採訪中曾表示,「飛碟」外形的選擇是有意為之,就是要「繼承」傳統然後打破它。
美國人對外星人把人類吸上飛碟後進行接觸和實驗這個概念已經深入人心 —— Betty Hill 和 Barney Hill 的敘事也是如此。
但在 Jordan Peele 的描述中,這個飛碟並不是飛碟,更像是外星人本人,並且它把人類吸上去之後,那是直接吸進消化系統吃掉並吐出不想要的,才不是邀請人類進入「飛碟室內」。
不過,無論影視作品中的外星人形態如何改變,它們最終都是服務於創作者想表達的意義。
那可能是對更先進外星文明的恐懼;也可能是在大眾陷入失落的時代里注入對未來的希望;還有可能是對好萊塢產業的殘酷及種族歧視的控訴。
對於真正外星人的形態如何,我們依舊不得而知。
也是在這周,NASA 公布了「不明異常現象」的研究報告。
NASA 表示,在對過去一年的目擊事件分析後,結論是沒有證據顯示現有「不明異常現象」目擊事件的源頭是外星生物。
而 NASA 現在想做更多的是,讓公眾對這類事件的心態從獵奇向的猜測轉為對科學研究的關注和理智的分析。
但我相信,公眾和創作者都不會停止對外星人進行想像 —— 那更像是我們跨越銀河卻走向自己內心的思想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