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SIE 發行,曾製作《聖騎士之戰》系列的 Arc System Works 負責開發,預計將於 2026 年登陸 PS5 和 PC 平台的《漫威斗魂》是一款匯集了諸多漫威漫畫知名角色的對戰格鬥遊戲。
應 SIE 的邀請,《Fami 通》編輯參與了 9 月 6 日~ 7 日舉行的封閉 Beta 測試,下面就將詳細介紹一下本作的遊戲系統以及筆者實際體驗了封閉 Beta 測試版後的感想。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本次試玩到的仍是開發中版本,所以部分細節可能會與正式版有所出入,還請各位注意。
日漫×美漫

提到 Arc System Works,在使用 3D 建模的同時融入動畫一般的畫面風格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強項,不僅僅是招牌作品《聖騎士之戰》系列,萬代南夢宮旗下的《七龍珠:鬥士Z》與 Cygames 旗下的《碧藍幻想 Versus》也都是出自他們之手。
本作延續了 Arc System Works 經典的動畫視覺風格,非常值得一看。其中除了日本動畫式的角色設計與審美風格外,還採用了極具美漫特色的陰影效果,營造出了一個日美融合的漫威世界。
目前官方還沒有公開具體的背景舞台設定,尚不清楚這些漫威角色們究竟為什麼要互相戰鬥,也不知道遊戲究竟採用了哪一個次元的世界設定,但多半還是會以某個現有的世界觀或故事為原型。
日漫×美漫的美術風格光是在視覺層面上就已經夠精美和帥氣了,同時對於漫威粉絲來說,欣賞這些漫威角色的活躍身姿也令人歡欣雀躍。說起來,從 Arc System Works 的任意作品中截取出一個場景,無一例外都會讓人不禁懷疑「這真的不是插畫或者動畫的截圖嗎?」。

雖然看上去完全就是插畫,但這其實是 3D 畫面
關於封閉 Beta 測試版
封閉 Beta 測試版既包含能夠學習和使用各種系統的新手教學(遊戲中名為「起始戰鬥」),也能體驗到最基礎的匹配對戰玩法。順帶一提,在活動的第一天,玩家只能在每次試玩開啟時遊玩 30 分鐘的電腦對戰。
儘管新手教學講解的內容十分細緻,但一口氣為玩家灌輸這麼多系統還是太難記住了。考慮到這僅僅只是封閉測試版本,或許也是無可奈何之舉吧。教學中甚至包含怎麼讓人物朝向左邊或右邊的操作,看得出開發者想要事無巨細地教會初學者什麼是格鬥遊戲。
對戰大廳的設計延續了 Arc System Works 一直以來的風格,玩家會聚集在一個類似大型街機廳的大廳里,彼此間可以進行各種交流互動。玩家形象全都是 Q 版化的角色,並且可以發送各個角色的可愛表情包。
雖然可以在大廳進行跳躍,但除了對戰和觀戰之後基本沒什麼其他可乾的,歸根結底還是一個服務於聯機對戰的大廳。
獨特的 4v4 系統
對戰的規則就是傳統的格鬥遊戲,先將對方隊伍的體力值打空的一方即可獲勝。不過有一個設計在 2D 對戰格鬥遊戲當中是比較少見的,那就是以誰先獲得三場勝利作為默認的比賽設置。明明是一款團隊格鬥遊戲,但卻採用的是類似回合制的獲勝條件,的確不太常見。

作為一款 4v4 團隊對戰遊戲,獨特的系統架構是本作的一大特色。這類遊戲往往都採用的是角色被打倒後便切換至下一位成員,或是有任一一名角色被打倒即視為失利的規則。
但本作中隊伍內所有角色的體力值都是共享的,因此如果當前操作的角色被打倒就意味著該回合落敗。換言之,本作雖然保留了隊伍成員時不時就會發動支援攻擊,以及場上有可能出現多位角色亂入的團隊對戰遊戲特色,但最基礎的對戰體驗又很有 1v1 格鬥遊戲的感覺。
與此同時,玩家也能在對戰中隨時切換隊伍成員。可以靈活變換各種角色進行戰鬥既是團隊格鬥遊戲的一大樂趣,也是該類型難以忽視的缺陷。儘管能操作多名角色十分令人開心,但前提是你得能用好這些角色才能體會到對應的魅力。
對於初學者而言,光是熟悉單獨的一名角色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想要用好隊伍內的多名角色更是難上加難,多半會讓人覺得門檻有點高。在筆者看來,所有角色共用體力槽似乎就是本作提出的解決方案,這樣的話玩家既能切換複數角色來進行戰鬥,也可以從頭到尾都只用一名角色。
因為遊戲並不會強制切換角色,所以僅僅把隊伍內的另外三名成員當成是輔助角色來使用也完全沒有問題,這對於團隊格鬥遊戲這個類型而言絕對是非常讓人開心的設計。此外,後續還有可能拓展出只使用兩名角色或者根據對手來靈活切換角色等策略。當然,如果你能同時用上 4 名角色,肯定創造出自由度更高的戰術策略。
簡單易懂的操作方式

對戰時的 UI 布局十分簡潔,畫面最上方為體力槽,在此之下是與支援技能有關的「集合槽」,畫面下方則是相當於超必殺技槽的「技能槽」,附近還有對應角色的專屬計量槽或機製圖標。
基礎操作與經典的 2D 格鬥遊戲別無二致,玩家可以通過搖杆來完成移動、防禦和跳躍。按鍵上除了輕、中、重三種攻擊方式外,還有發動支援能力的「集合」鍵以及使用角色專屬能力的「特殊」鍵,也就是 5 個按鍵 搖杆的操作模式。
除此以外,本作還引入了一鍵釋放必殺技的「快速技能」和通過按鍵完成衝刺以及墊步等操作的「快速衝刺」機制。玩家可以憑藉自己的喜好來使用這些能力。
角色的移動十分輕快,在空中能夠做出空中衝刺、二段跳以及大跳等操作。在地面上,玩家同樣可以利用高速墊步來實現快速移動,因此遊戲的整體節奏還是非常快的。
不論是初學者還是老玩家,可一鍵釋放必殺技的「快速技能」都相當好用,無需輸入複雜指令即可發動各種必殺技的系統顯著降低了上手門檻。在指令簡化的同時,玩家依然需要在輕、中、重三種攻擊方式中做出選擇,而高手往往能在瞬間做出正確的反應。順帶一提,發動強化後的必殺技將會額外消耗技能槽,有點類似於其他格鬥遊戲裡的 EX 必殺技。
除此以外,必殺技也可以通過指令輸入來發動,這種情況下必殺技的威力會得到輕微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就連超級必殺技也可以藉由同時按下「快速技能」鍵來發動,整體的系統架構有點類似於《碧藍幻想 Versus》。

在此基礎上,遊戲還引入了可一鍵觸發簡易連段的「連攜攻擊」系統。不同按鍵對應著不同的連段,有的能銜接超級必殺技,有的則可以把對手擊飛,連段類型十分多樣。
連攜攻擊使用起來相當方便,幾乎可以立刻應用到實戰中,即便你是初學者也能通過幾個簡單的按鍵對敵人造成大量傷害。當然,這些連段的後續衍生空間也是很大的,稍微熟悉操作之後便能使出連攜攻擊→支援攻擊→連攜攻擊的連段。
另外還有一些細節值得一提,在大部分格鬥遊戲的連段機制中,只要一擊打空,就不會再觸發後續的動作。然而本作中角色使用輕攻擊時,即便攻擊沒有命中也能繼續銜接後續連段,因此哪怕離對手還有些距離,也可以連按輕攻擊鍵來快速接近敵人(類似《七龍珠:鬥士 Z》)。
與眾不同的隊伍系統
本作戰鬥玩法的核心,主要集中在隊伍系統以及支援相關的「集合」系統上。雖然是一款以 4v4 團隊對戰為主的遊戲,但對局開始時雙方都只能使用 2 名角色,也就是說開局其實是 2v2。
剩下的兩名隊伍成員會隨著己方回合落敗而逐漸解鎖。此外,當利用投技或特定技能將對手打飛,直接將其打到畫面外的另一個區域時(遊戲內稱之為「Break」),也會解鎖一名隊員。每當新成員解鎖,隊伍的體力槽和技能槽上限都會得到提升,並且可以使用相應成員的支援技能。

回合落敗才能解鎖新隊員看上去像是一個幫助落後玩家逆轉的要素,但要是有意識地去觸發擊飛敵人的解鎖方式,領先玩家也能進一步鞏固優勢。究竟是造成儘可能多的傷害,還是為了解鎖隊員多多使用特定的攻擊手段或投技,這將成為玩家的一大博弈點。
正常狀態下發動名為「集合支援」的支援技能是不需要消耗集合槽的,玩家可以利用搖杆選擇要呼叫的角色,具體發動的技能則是由該角色在隊伍當中的定位來決定的(可在角色選擇界面中設定)。
如果在攻擊過程中呼喚友軍,「集合支援」將變成「集合突擊」,角色會自動釋放最適合銜接連段的技能。每次發動集合突擊都需要消耗一條集合槽,不僅可以接續連段,還能用來填充角色攻擊的間隙,用法非常多樣。並非所有的支援技能都能無限制地使用,每名角色都擁有類似冷卻時間的設定,除了無法連續呼叫兩次外,也不能在一套連招中重複呼叫。
長按集合鍵即可切換操作角色,和呼叫支援時一樣,玩家需要在長按的同時通過搖杆來選定要切換的對象。順帶一提,在呼喚隊友進行支援攻擊後立刻按下集合鍵,也能瞬間切換成呼喚出的角色。
這便是本作團隊對戰系統中最具深度的地方,玩家可以自行摸索出各種戰鬥策略,比如在連招途中呼叫支援,創造出優勢後再切換角色繼續發動猛攻,亦或者當對手防禦我方支援角色的攻擊時,操縱當前角色繞到敵人背後,然後利用角色切換機制前後夾擊,擊潰對手的防禦。這套角色切換機制給了玩家相當高的策略自由度,能夠實現各種看似不可思議的連段。順帶一提,玩家甚至可以同時呼叫兩名隊友前來支援,真是鑽研得越深入,就能發現更多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召喚出的支援角色被對手的攻擊打中時只會遭受能夠隨著時間流逝逐漸恢復的臨時傷害。與此同時,還有可能會出現當前操作的角色與支援角色同時被攻擊打中的情況。在團隊對戰格鬥遊戲這個門類中,常常會用「生日快樂」這個術語來指代該狀態,如果角色的招式能夠同時命中多個對象,威力將得到巨額提升,僅需一鍵就能大幅削減對方的體力。
更多有關集合系統的細節
除此以外,遊戲中還有在防禦對方攻擊的同時可以發動的「集合猛擊」。只要當前的集合槽還有剩餘,隊伍里剩下的成員就會一一出馬發動追擊,如果所有成員都發動了一輪攻擊,敵人就會被打崩架勢(亦或是緊貼畫面的邊緣),讓玩家可以繼續發動連段。但如果不是每個成員都能出場追擊,效果就比較弱了。

另外,如果能在遭受攻擊的瞬間發動「集合反擊」,角色將能自動發起反擊。和集合猛擊一樣,這一招也需要消耗集合槽,並且無法全員登場的話效果會比較弱,但卻能營造出反擊後一口氣輸出大量傷害的機會。
順帶一提,在防禦狀態下玩家能夠發動讓隊伍里的其他成員迎擊敵人的「Crossover」,這一招有點類似於消耗集合槽發動的「防禦取消攻擊」。若是反應足夠快,對方甚至可以做出相同的操作,也就是被施加「Crossover」的一方也能呼叫出同伴擋下這次攻擊。而在使出超級必殺技之後,玩家甚至還能利用「超級集合」讓隊伍的其他成員發動超級必殺技追擊。
綜上所述,圍繞集合槽設計的支援系統可謂種類繁多,相對而言設計得也比較複雜(包括各種系統的命名)。這部分內容雖然看上去像是面向高手玩家打造的,但只需要記住集合猛擊與集合反擊這兩個操作,有時就能幫助你快速脫離險境。
Arc System Works 的集大成之作
就筆者個人的遊玩感想而言,操作相關的基礎動作、指令按鍵與角色特徵等底層內容的設計很像是《碧藍幻想 Versus》,為初學者提供了全面的幫助,非常好上手。但遊戲內的部分系統以及對於支援角色的重視又能看到《七龍珠:鬥士 Z》的影子。

擊飛攻擊等可以把對方從畫面邊緣直接打飛到其他區域的「Break」機制雖然可以帶來一些優勢,但也會重置整個戰局,為落後一方提供逆轉的可能。該系統在設計上與《聖騎士之戰 奮戰》的「破牆」機制高度相似,但過場演出的時間更短,Break 本身也更容易觸發,所以玩起來倒幾乎沒有「破牆」的既視感。
除此以外,筆者還在遊戲內發現了一些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蒼翼默示錄》系列的要素,因此從系統層面而言,本作真的稱得上是 Arc System Works 的集大成之作。
儘管繁多的系統看上去可能會有些複雜,但要是不考慮角色切換機制的話,其實操作比我想像的還要簡單不少。角色本身的技能數量並不多,更多還是要閱讀和預判敵人的動作,總的來說還是相當經典的格鬥遊戲設計思路,因此只要稍微熟悉一下應該就能迅速上手。
可使用的登場角色
下面我將簡單講一講這次試玩體驗到的 6 名角色各自都有哪些特徵。他們無一例外都是足以代表漫威的高人氣角色,並且都採用了日本動畫式的形象設計方式,新鮮感十足。
順帶一提,各個漫威遊戲的配音聲優幾乎都是不固定的,有時還會起用完全原創的聲優陣容。然而本作的聲優卻有很多是來自漫威動畫或電影的配音團隊,這對於漫威粉絲來說絕對是非常令人開心的一件事。
·美國隊長
自願參加超級人類改造計劃,獲得超人般力量的英雄。除了軍隊格鬥術外,還會手持一個由特殊合金製作而成的圓形盾牌來作為武器。
美國隊長的大體形象相較原作並沒有太大變化,但重新設計的夾克不僅讓他更具動畫特色,也增添了幾分帥氣的感覺。從外觀上就能感受到他敏捷的動作與強大的力量。
角色性能方面,遠程攻擊、突擊技能和對空招式可謂一應俱全,完全就是主人公角色的定位。他的招式大部分都是很好上手的經典動作,非常適合初學者選用。
除了簡單直接的基礎動作外,他也具備一些獨特的角色能力,比如可以利用盾牌發動反擊和投技。至於遠程攻擊手段則是用腳踢擊投出的盾牌,讓盾牌在自己和敵人之間反覆彈射,性能相當可觀。

·鋼鐵人
全身被頂尖科技打造的戰鬥裝甲包裹的英雄。不同裝甲的性能各不相同,而本作則更多還原的是鋼鐵人的基礎戰甲,能夠利用各種科技兵器進行戰鬥,比如從手部射出導彈、胸部發射光束等等。
在外觀造型上,鋼鐵人可以說是最具本作特色的角色之一,從頭部天線等細節方面的設計中明顯能看出機器人動畫的影子(直白點說就是很像高達)。在演示影片中也出現了他卸下面部裝甲,露出托尼史塔克本人面部的場景。
鋼鐵人擁有花樣繁多的遠程攻擊手段和突進招式,同時還具備飛行能力,定位上更多是一個利用靈活走位不斷發起遠程攻擊的射擊類角色。他的超級必殺技是操控體型龐大的反浩克裝甲,看起來極為帥氣。
鋼鐵人能夠藉助隊友的支援攻擊不斷進行遠程射擊,並且可以利用對空技和突進技來拉開與對手的距離,然後找准敵人的破綻進行連段。不過他的飛行機制稍微有些特別,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驚奇女士
能夠隨意放大或縮小自己身體的英雄。歷史上出現過很多代驚奇女士,而本作中的驚奇女士則是一位特別喜歡超級英雄,名為卡瑪拉·克汗的現代少女。
各式各樣的角色變形效果以及對少女特徵的強調是驚奇女士設計上最大的亮點。雖然看上去長得十分可愛,但她內心中其實充滿了英雄氣概,能夠將手腳巨大化痛毆敵人。
憑藉可隨意伸縮的手臂,驚奇女士能夠一口氣接近敵人,或是用手抓住畫面的一端快速拉開距離,靈活敏捷地進行移動。此外,她的普通攻擊範圍也相當遠,很難將其與她嬌小的身軀聯繫到一起。
雖然擁有必殺技等投技,但無論哪一招都是稍作準備後抓住對手全力投出。儘管定位上與一般格鬥遊戲中的「投技角色」有所不同,但她的確很擅長打破對手的防禦架勢。
驚奇女士的超級必殺技頗具喜劇風格,她會利用巨大化的身軀踩踏對手,然後彈一下敵人的額頭。不僅演出十分有趣,而且能充分刻畫出驚奇女士的可愛之處。

·星爵
地球人與外星人的混血,能夠利用各種道具進行戰鬥,是守衛銀河的「銀河護衛隊」隊長。雖然星爵的設定很複雜,但他的角色形象搭配上曾為真人電影配音的山寺宏一先生的聲音還是營造出了非常接近真人電影的感覺。
舉止輕浮,說著各種俏皮話的視覺設計很有星爵的特色,一方面有著極強的動畫風格,另一方面又與角色形象十分貼合。在勝利結算畫面,他還會拿出寫著「SONY」字樣的經典 Walkman 隨身聽,這多半是為了重現真人電影中星爵使用 SONY Walkman TPS-L2 聽音樂的設定。
真人電影中出現了 SONY 製造的 Walkman 隨身聽,而本作正好又是由 SIE 發行。雖然只是個小小的彩蛋,但卻有種奇妙的宿命感
儘管星爵是一位能發射各種遠程道具的射擊系角色,但他其實並不太擅長遠距離作戰,更多是以遠程攻擊起手然後再銜接連招,算是比較好上手的一名角色。
此外,除了突擊技和位移技外,星爵還擁有能封印敵人動作的遠程攻擊手段,即便不藉助支援角色的力量,也可以輕鬆打出連段。
·暴風女
能夠操縱天氣的變種人(漫威世界觀里由人類變異而成的超能力者),她的設計整體上比較接近《X 戰警》系列裡最經典的暴風女設定。
暴風女給我的感覺是就連外觀也幾乎沒什麼變化。部分作品中的暴風女會長時間保持瞳孔變白的狀態,但本作中她只有在發動能力時才會變成這樣,從演示影片裡能夠清晰地看到暴風女瞳孔顏色的變化。
雖然性能比較中規中矩,但她多半是整個封閉 Beta 測試中最具操作性的角色,玩起來既複雜又充滿樂趣。暴風女的專屬技能是按下上下左右鍵朝各個方向生成颶風,她自己接觸到颶風后會高高躍起,敵人則會被擊飛。
暴風女擁有生成冰塊或龍捲風等必殺技,其中龍捲風如果觸碰到颶風,還能向前或向後移動。也就是說玩家可以先在空中生成冰塊,然後使其橫向移動並狠狠砸下的操作,能夠一定程度上自由地控制各種飛行道具。

·毀滅博士
《驚奇四超人》中登場的反派角色,雖然不具備超人的能力,但卻能夠利用先進的科學兵器和魔法。
遊戲裡的毀滅博士在外觀設計上的確有不少改動,但總的來說還是繼承了該角色原來給人的印象。他的超必殺技能夠大量召喚毀滅機器人,非常符合他身為小國拉托維尼亞君主的身份。
作為一名擅長魔法和各種遠程攻擊手段的射擊系角色,他的專屬技能「神秘力場」能夠抵擋所有來自對手的飛行道具,非常強力。毀滅博士作為支援角色登場時發動的招式也有著不錯的性能,能夠在遠距離作戰中大顯身手。他的衝刺和墊步動作均為短距離傳送,可以快速拉開與敵人的距離,很難被對手抓住。
此外,神秘力場在接觸到其他角色時還會造成傷害。玩家可以自行選擇他的登場位置,比如讓他直接出現在畫面遠端,抓住被擊飛敵人繼續進行連段。
能否掀起團隊格鬥遊戲的革命?

在大部分團隊格鬥遊戲,比如 3 位小隊成員輪流登場的作品中,即便其中一名角色被一套連招直接幹掉,給人的感覺也不過就是「損失了總體血量的三分之一」而已。雖然設計上有些強行,但只要還有能操控的角色,就可以利用華麗的連段一口氣輸出大量傷害。
本作專門針對這一點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讓玩家既能享受團隊戰鬥的樂趣,又令全力操縱一名單獨的角色成為了可能,無論選擇哪種遊玩風格都是玩家的自由。此外,我能感覺到這次的測試版本還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嘗試,從連段的傷害層面來說,基本成功打出 2~3 套連段就能取得一個回合的勝利(如果能在連段途中同時命中多個敵人,傷害甚至會進一步提高)。
順帶一提,本作中的畫面邊緣這一概念也與常規的格鬥遊戲有所不同,分為可利用「Break」打破的畫面邊緣與會讓對手一直緊貼牆壁,不斷遭受攻擊的畫面邊緣(即便被對手打飛也不會直接移動到另一個場景中,真正意義上的畫面邊緣)這兩種,從而衍生出了非常獨特的攻防體驗。基於當前回合結束時角色的站位,下一回合開始時雙方玩家的初始位置還有可能會發生交替。

除了這些創新設計之外,本作還有一大難點就是系統十分繁多,因此可能不少玩家會覺得上手門檻有點高。雖然看上去操作比較輕鬆,但其核心依然是 Arc System Works 最擅長的那套精密的攻防系統。不過如前所述,玩家一個勁地狂按按鈕也能正常遊玩,如果不頻繁更換隊伍成員的話,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複雜(尤其是已經熟悉其他格鬥遊戲的玩家),這樣的設計多少還是能拓寬一些玩家群體。
要說本作最顯而易見的魅力,毋庸置疑還是由 Arc System Works 塑造的多名漫威角色。儘管本次試玩只體驗到了其中的 6 位,但在遊戲標題界面已經能夠看到蜘蛛人、惡靈戰警等角色的身影,相信肯定會有更多超級英雄與反派在這個動畫風的世界裡登場。還請各位多多期待本作後續公開的更多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