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藝術基金人才資助項目《新時代全媒體攝影人才培訓》學員作品展開幕式暨銀鹽實踐基地掛牌儀式在京舉行
與會嘉賓參觀《新時代全媒體攝影人才培訓》學員作品展
12月27日,由中國圖片社與中國傳媒大學合作的國家藝術基金人才資助項目《新時代全媒體攝影人才培訓》學員作品展及中國圖片社與15所高校合作的銀鹽實踐基地掛牌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國圖片社黨委書記、董事長段芝璞,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柴劍平,中國圖片社黨委常委、副總裁黃文以及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的代表出席。
《新時代全媒體攝影人才培訓》項目歷時60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集中進行基礎類課程、素養類課程的理論講授與案例分析,第二階段開展課程實踐,進行應用類課程的創作培養和成果驗收。項目邀請了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高校的教授,以及傳媒行業一線創作專家,組成了具有國際領先視野、科研創新能力、傑出藝術素養、豐富實踐經驗、一流教學水平的教學團隊。項目共招收了3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人才,他們在項目期間充分發揮個人專長,完成了多個專題影像創作,展現了全媒體時代攝影人才的風采。
中國圖片社黨委書記、董事長段芝璞致辭
中國圖片社黨委書記、董事長段芝璞表示,此次中國傳媒大學主導的「新時代全媒體攝影人才培訓」項目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之一,打破院校藩籬,為全國攝影人搭建起共享創意、學習交流的平台,是對新時代全媒體攝影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有益探索。今天會議現場的學員作品,既有新時代新圖景的宏大敘事,又有平凡人普通事的感人瞬間,既有傳統工藝,又有新技術的運用,這便是此次項目成果的最好見證。
藉此契機,圖片社也將繼續發揮自身影像資源、人才、技術優勢,與高校共建銀鹽實踐基地,形成獨特的線上課程與線下實踐相結合的影像人才培養計劃,讓技藝在傳承中煥發生機,讓人才在砥礪匠心中不忘初心,共同培養新時代的視覺工作者,推動影像行業發展。
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柴劍平致辭
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柴劍平在作品展上指出,此次培訓是對新時代攝影創作的積極探索,旨在激發他們在攝影領域的創作激情。強調培訓項目致力於引領全媒體攝影人才培育的新方向,充分發揮學校在「戲劇與影視學」等專業的國家級一流學科優勢。他強調,在培訓過程中,學校積極將戲劇與影視學、電腦科學、新聞傳播學等學科融入教學,為全媒體攝影人才的融合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學科土壤。
柴劍平強調,培養過程不僅注重對學員關於攝影藝術「道」的培養,更注重對學員實踐創作的「術」的提高。他強調,學校秉承「弘道崇德、經世致用」的育人理念,培訓課程不僅包括了攝影的理論學習,並通過名師實踐指導工作坊和翻轉課堂等方式,最終呈現了豐富多樣的攝影作品作為培訓的成果。
同時,柴劍平強調新時代全媒體攝影人才培訓關注攝影傳統的理解,同時注重對社會主義文藝和人民文藝的紅色基因的傳承。培訓課程既深入探討攝影的歷史,又融入了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大思政」。通過學員們參觀考察新華社中國圖片社、親手體驗手工銀鹽沖印等實踐活動,加深了對攝影傳統工藝的認識,拓展了對攝影藝術過去和未來的理解。
中國圖片社黨委常委、副總裁黃文向與會嘉賓介紹銀鹽項目的相關情況
中國圖片社黨委常委、副總裁黃文向與會嘉賓介紹銀鹽項目的相關情況,合作高校代表廣西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陳銘彬、北京工業大學信息中心副主任宋亮致辭。
廣西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陳銘彬致辭
北京工業大學信息中心副主任宋亮致辭
為了更好的傳承中國圖片社的銀鹽工藝,提升攝影傳統工藝影響力,新華社中國圖片社與北京工業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15所高校簽署共建銀鹽實踐基地協議。合作雙方將根據學校實際資源情況進行單向或雙向掛牌。
中國圖片社代表與簽約院校代表合影留念
基地掛牌後,中國圖片社製作中心根據現有資源制訂相關課程,包括深入認識黑白膠片、運用區域系統測光與曝光的理論與實踐、底片的沖洗、各類沖洗藥水對底片影響、各類沖洗方式、暗房的籌建及設備的運用、可變反差的原理、放大實踐與練習等內容,課程面向簽約高校開放教學。
與會嘉賓參觀《新時代全媒體攝影人才培訓》學員作品展
北京工業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南昌師範學院、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鄭州經貿學院、天津美術學院、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哈爾濱理工大學、四川電影電視學院等簽約院校代表現場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