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往年不同的是,比起我們早已「習慣」的那台更新、更好的 iPhone,今年的 iPhone 17 Pro 似乎跳出了 Apple 多年例行的框架,交出了一份不太一樣的答卷。
自從 iPhone 12 Pro 系列在 2020 年登場以來,Pro 級 iPhone 的工業設計已經持續了 5 年時間,就在我們都以為 iPhone 的下一次全面煥新會在不久之後的摺疊屏上到來之時,沒想到 iPhone 17 Pro 橫空出世,為這一產品的設計範式開啟了新的時代。
這份久違的新鮮感,讓我對今年這台 iPhone 17 Pro 的評價可以用「愛不釋手」來形容:由外而內煥然一新,處處體驗也截然不同。

外觀「鋁」新,不止於設計
從 iPhone 15 Pro 開始,Apple 選擇了用輕且堅固的航空級鈦金屬打造 iPhone,同時不吝惜地宣傳這是史上最輕的 Pro 級 iPhone。沒想到僅持續了兩代產品,Apple 就「放棄」了鈦金屬,甚至沒有用回此前的手術級不鏽鋼,轉而選擇了鋁這一材料打造全新的 iPhone 17 Pro。

雖然不少人對此頗有微言,但是材料變化帶來的好處也是立竿見影:鋁金屬一體成型機身不僅加工難度更低,熱傳導性能也更好,配合首次內部搭載的 VC 均熱板,iPhone 17 Pro 的散熱能力可以說達到了歷史新高。
實際體驗下來,iPhone 17 Pro 的發熱情況確實比之前好了許多。不管是在新機初始化下載大量 app 時、還是在戶外長期拍攝的過程中,能夠明顯感覺到 iPhone 17 Pro 的整機發熱更加均勻且溫度更低,大部分時候都只會感受到機身背部輕微的熱感,不再像以往那樣有發熱集中甚至發燙的情況。另一方面,在結束高負荷工作之後,也能明顯察覺到 iPhone 17 Pro 的降溫快了非常多,放下手機兩三分鐘後再拿起,機身已經幾乎沒有任何熱感了。
大家對於這塊鋁金屬機身的詬病,更多應該是集中在質感方面,尤其是今年還有 iPhone Air 閃亮登場,拋光鈦金屬邊框的精緻感確實又讓今年的 Pro 級 iPhone 略有失色。
雖然不能說我對 iPhone 17 Pro 外形的喜愛勝於此前機型的簡約設計,今年這台設備的造型也的確變化大到有那麼一點不像是「Apple 的風格」,但總體而言我還是挺喜歡 iPhone 17 Pro 的全新外觀的,設備整體也依然保持著 Apple 做工的精緻及到位細節。

即使鋁金屬的密度要低於鈦金屬,但 iPhone 17 Pro 的重量卻還是重回去了。也不難理解,比起以往機型,iPhone 17 Pro 用了更多的金屬構建整體外殼,比如從鏡頭延伸出來的擴展平台、乃至整個背部框架,更不用提超瓷晶面板 2 下方還有著更大容量的電池。
好在 iPhone 17 Pro 的整體重量分布較為均衡,且在邊框處採用了更大弧度的過渡設計,這一代機型的整體手感我認為是比之前好的,單手握持也會更加貼合掌部曲線。
但是,我對 iPhone 17 Pro 依然有一個沒能習慣的地方,那就是機身底部的麥克風和揚聲器調換了位置。在此前的機型上,iPhone 機身底部的 USB-C 接口左側是麥克風、右側是揚聲器,在 iPhone 17 Pro 上的位次則反了過來,接口左側變成了揚聲器。

我相信應該有許多人和我的習慣一樣,(慣用手為右手) 單手握持時小拇指會搭在接口左側的開孔處,橫著手機玩遊戲時會比較自然地將手機向左轉 90 度握持,這樣不管是豎拿還是橫持,手指都會不可避免地遮擋住揚聲器,影響遊戲或者影片的聲音效果。如果說橫握手機還能向相反方向旋轉解決這個問題,單手握持的時候就常常會覺得比較彆扭了,算是一個小的遺憾吧。
影像的「焦」點內外
每年的 Pro 級 iPhone,影像一定是關注焦點,今年也不例外。在去年為 iPhone 16 Pro 系列的超廣角鏡頭升級至 4800 萬像素之後,毫不意外地,Apple 繼續在 iPhone 17 Pro 系列上補齊了最後一顆鏡頭:長焦鏡頭也來到了 4800 萬像素。

至此,Pro 級 iPhone 的三顆鏡頭終於完成了高像素規格的統一,也算是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對於這顆全新的長焦鏡頭,Apple 稱其採用了新一代四重反射稜鏡設計,並搭載面積相比上一代機型增加 56% 的感光元件;在實際使用中,這顆鏡頭與 iPhone 16 Pro 上的 5 倍鏡頭一樣,在弱光環境下的可用性相當高,Apple 如今的算法策略在暗光下拍攝長焦照片時已經比較少會切換到主攝裁切了;經過反覆測試,除了較為複雜的弱光場景以外,也就只有在快門產生明顯抖動時,系統會切換到光圈更大、防抖性能更好的主攝進行裁切拍攝。

由 iPhone 17 Pro 拍攝,使用 1.5 倍焦段。

由 iPhone 17 Pro 4 倍焦段拍攝,使用「珠光」攝影風格。

由 iPhone 17 Pro 拍攝,使用 8 倍焦段。

由 iPhone 17 Pro 拍攝,使用 8 倍焦段。
可是,這枚長焦鏡頭對於對焦距離的要求依然相當「苛刻」。在我的多次測試之下,即使是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下,iPhone 也需要距離被攝物體大約一臂半至兩臂距離,才能完成拍攝,否則系統依然會切換到主攝裁切完成拍攝。

iPhone 的長焦焦段這幾年一直在變:在 iPhone 15 Pro 系列中,小尺寸機型採用 3 倍長焦鏡頭,大尺寸機型採用 5 倍長焦鏡頭;在 iPhone 16 Pro 系列中,兩台機型都配備了統一的 5 倍長焦鏡頭;沒想到在 iPhone 17 Pro 系列這一代,長焦又變成了 4 倍鏡頭。我有攝影師朋友就對此戲言稱,Apple 在前年宣稱兩個長焦焦段是為了給用戶更靈活的選擇,在去年又稱統一採用 5 倍焦段是因為能夠如此,作為一台主打專業影像的設備,關乎於題材的焦段一變再變,Apple 看起來像是沒想好長焦鏡頭應該怎麼做。

話雖如此,這枚有著 4800 萬像素的 4 倍長焦鏡頭還是比 5 倍鏡頭更加適合日常使用的:100mm 焦段毫無疑問能夠提供比 120mm 焦段更靈活的構圖能力,適用的日常場景也更多,尤其是在室內的小空間中,更大的拍攝距離會讓拍攝更不容易受限。當然我也相信正是因為想讓更多人 iPhone 上的這枚長焦鏡頭更易用,Apple 才基於用戶需求與場景將這枚鏡頭換成了 4 倍鏡頭。
不過,經過長時間的使用,我其實挺喜歡原來的這枚 5 倍鏡頭,更強的空間壓縮感和更聚焦的細節特寫,這枚鏡頭拍出來的照片往往能夠呈現更豐富的「故事感」。好在得益於 4800 萬像素的物理優勢,即使在 iPhone 17 Pro 上選擇 5 倍焦段拍攝經過數字裁切的照片,畫面清晰度和細節也要高出原來這枚 5 倍鏡頭。

由 iPhone 17 Pro 拍攝,使用 5 倍焦段。

由 iPhone 16 Pro Max 拍攝,使用 5 倍焦段。
更重要的是,憑藉 Apple 的融合式攝影機算法,這枚 4 倍鏡頭能夠通過傳感器裁切拍攝 1200 萬像素的「光學級」的 8 倍焦段照片,相當於給用戶又多了一個鏡頭選擇。

由 iPhone 17 Pro 拍攝,使用 8 倍焦段。

由 iPhone 17 Pro 拍攝,使用 8 倍焦段。

由 iPhone 17 Pro 8 倍焦段拍攝,使用「珠光」攝影風格。
雖然從進光效率上看 8 倍焦段和 4 倍焦段是一致的,在日光環境下我們確實能夠輕鬆拍出一張質素不錯的照片,即使它只有 1200 萬像素。但前者畢竟是後者的「放大」,拍攝 8 倍焦段時的快門抖動、快門速度都會影響到最終拍攝的成像質量,尤其是在暗光環境下,8 倍焦段照片的細節丟失和畫面噪點都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由 iPhone 17 Pro 拍攝,使用 8 倍焦段。
告別了 1200 萬像素時代的,還有前置攝影機。這一次,iPhone 17 全系列上的前置攝影機不僅統一升級到了 1800 萬像素 Center Stage 攝影機,得益於全新的方形傳感器,還有更易用的橫豎屏拍攝能力、更穩定的影片防抖,以及像是雙重曝光這樣有趣的功能。
要做出這些功能,Apple 的影像工程師們想必是調研了大量用戶的前置拍攝場景和需求。現在單手豎持 iPhone 時,憑藉方形傳感器在像素裁切方面的靈活性,我們可以一鍵切換橫屏拍攝模式,不再需要轉動手機;如果進一步打開了自動縮放和自動旋轉功能,相機會在監測到有新的人物進入拍攝畫面之後,自動調整畫面的橫豎屏狀態,確保每個人都能入鏡不落單。

而有了雙重拍攝功能,iPhone 現在可以同時通過前後攝影機取景錄製影片,在演唱會現場同時錄製舞台場景和自己的反應、或在生日派對上記錄送禮時雙方的精彩反應,相信這項功能都能將這些難忘時刻以更有趣的方式記錄下來。

如果說雙重曝光是為所有人準備的影片新能力,那麼 Apple Log 2、ProRes RAW 和片門全開、Genlock 這些功能則是 Apple 為專業影像從業者準備的一份大禮。
作為首部支持片門全開 ProRes RAW 錄製能力的 iPhone,這份能力能夠讓 iPhone 17 Pro 獲得來自傳感器最真實的色彩數據,提供更超以往的後期編輯能力。但這項功能的門檻也是極高的,首先就是 ProRes RAW 不支持機內錄製,幾秒素材動輒幾個 GB 的容量,不管在何種清晰度或幀率下錄製,都需要外掛硬盤才能繼續;其次是 ProRes RAW 不支持防抖錄製,要拍攝這一規格的影片,毫無疑問必須用上專業的穩定器才能更好地拍攝。

iPhone 17 Pro 在 Pro 級影片能力的躍步,代表著 Apple 對於移動設備在工業級影像領域的進一步上探。雖然這些功能看似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去甚遠,但我也很期待,未來能夠看到來自 Shot on iPhone 的更多音樂 MV、新春賀歲片等專業作品;也希望未來有一天,這項能力能夠成為一項日常的「標準」,讓更多人也能從中獲益,拍出更精彩的日常時刻。
不同的尺寸,明確的取捨
去年在陰差陽錯之下,我從 iPhone 16 Pro 換到了 iPhone 16 Pro Max。今年換回小尺寸的 iPhone 17 Pro,不得不說續航方面的「降級」是相當明顯的。但話又說回來,今年即使是小尺寸的 iPhone 17 Pro,在續航表現方面實際上也比以往有明顯提升。

VC 均熱板通過蒸發冷卻改善散熱、A19 Pro 憑藉更智能的電源管理降低功耗,還有從鏡頭模組處巧妙「偷」了一層空間的擴展平台,讓 iPhone 17 Pro 在鏡頭以下機身的部分能塞進更大的電池,都讓 iPhone 17 Pro 的電池更耐用了。
雖然此前 Pro 機型的續航水平日常使用一個白天已然足夠,但是在像出差、出國旅行這樣有頻繁移動且使用手機的戶外場景里,一方面因為發熱明顯且難以控制,另一方面也許是在高鐵上基站的切換相對頻繁,都能感受到電量下降的速度快於平常。
而在今年,散熱能力的提升不僅讓 iPhone 17 Pro 的戶外運行更加穩定,幾乎沒有出現明顯的亮度降低的情況,電池消耗也不會出現突然快速下降的情況。配合更大容量的電池,整體續航的體感都要比之前更好
當然,在絕對的物理優勢面前,iPhone 17 Pro 的續航能力也不可能好過 iPhone 16 Pro Max,更不用提 iPhone 17 Pro Max 不僅同樣有著上述軟硬體能力,電池容量也進一步加大,如果對於續航表現有非常高的要求,那毫無疑問後者依然是更好的選擇。

最後再說說充電速度。今年隨 iPhone 17 Pro 系列推出的,還有一枚標稱 40W、峰值 60W 的電源適配器,不少人都以為這表示今年的 iPhone 17 Pro 系列充電速度又能更進一步。實際上,從測試結果而言,iPhone 17 Pro 的充電速度與 iPhone 16 Pro 相比幾乎沒有區別,在低電量、高復載的情況,充電峰值速率能達到 37-38W 左右,但持續時間不長,很快又會回落到 30W 左右的充電速率。從目前網路上已有的公開測試結果來看,iPhone 17 全系列也並未支持 Apple 在這枚電源適配器上支持的 PD3.2 SPR AVS 充電協議。

如果現在讓我再選一次,我依然還是會以小尺寸的 Pro 機型作為優先選擇。單手握持的手感、操控性都是大尺寸的 Pro Max 機型無法給予的體驗,更不用提便攜性上的優勢,讓這部手機也不像後者一樣裝進口袋會成為比較明顯的「負擔」。當然,選大選小全看個人需求,至於你的選擇,就看你更看重哪些因素了。
對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iPhone 17 Pro 系列的鋁金屬材料強度遠沒有此前的鈦金屬或手術級不鏽鋼高,我有朋友的 iPhone 17 Pro Max 只摔到了地上一次,機身的邊框四角就已經全部磕碰刮花了,鏡頭邊框也有明顯磨損的痕跡;之前使用 iPhone 15 Pro 或 iPhone 16 Pro Max,機器摔到水泥地面後也沒有特別明顯到難以忍受的磕碰痕跡,抗摔性能無疑要強過今年這一代產品。
因此,如果你平時使用手機比較隨意,或者非常介意手機的各種磕碰痕跡,為 iPhone 17 Pro 配一個手機殼是當務之急。但我又得最後說一句,在體驗了朋友的手機之後我再次明確,戴著手機殼的 iPhone 17 Pro Max 實在是太重了。

結語
iPhone 17 Pro 是近年變化最大的一代 iPhone,同時卻又是與 iPhone 17 差異最小的一代 iPhone。
可以說,Apple 對待標準版 iPhone 是越來越「大方」了:去年為 iPhone 16 一齊配備了全新的相機控制按鍵,今年又將同一規格的前置攝影機、超瓷晶面板 2,以及完整的 ProMotion 功能給了 iPhone 17。因此,對於不少人來說,選 iPhone 17 還是 iPhone 17 Pro 這個問題,似乎變得更加複雜了。
今年發布會結束之後,面對同行的採訪、朋友的提問,我的答案都很直接:推薦 iPhone 17。理由也很簡單,在明顯的價格差異之下,iPhone 17 已然擁有完整的 iOS 軟硬體生態體驗,尤其是 ProMotion 補上了最後一塊「短板」之後,這已經是一部能夠滿足大部分人日常方方面面需求的合適的 iPhone。

但讓我選,iPhone 17 Pro 依然是我自己會選的答案。不論是更出色的材質手感,還是更多面的影像能力,對我而言,都是「用過就回不去」的出色體驗。另一方面,也可以說 Pro 級 iPhone 就是 Apple 對於移動領域創意邊界的一次次深入探索,讓不同創作者們能與 iPhone 一起,探尋更遠的創作邊界。同時也正是因為 Pro 級 iPhone 的一次次先行,讓更多 Pro 功能慢慢變成「日常」。
不知道今年入手新 iPhone 的你,選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