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約克大學在《全球變化生物學》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人類活動可能正在引發自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消滅恐龍以來最大的滅絕事件。研究表明,當前物種消失的速率已達到自然背景值的百倍以上,其速度遠超3400萬年前因全球變冷和南極冰蓋形成而發生的滅絕事件。這場由人類主導的物種危機正以驚人的速度推進,對全球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

研究數據顯示,目前28%的已評估物種面臨生存威脅,其中61%的鳥類種群岌岌可危。這種大規模的生物多樣性喪失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包括棲息地破壞、氣候變化、過度捕撈和污染等因素。與歷史上五次由自然力量引發的大滅絕不同,當前的危機完全由人類活動驅動,且發生在一個相對極短的時間尺度內,這與持續數百萬年的自然滅絕事件形成鮮明對比。

儘管形勢嚴峻,科學家們強調仍存有希望。研究指出,人類尚未跨越不可逆轉的大滅絕門檻,依然具備扭轉局面的能力。綠海龜保護的成功案例和人工合成鱟試劑的替代方案證明,通過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和科技創新,可以有效緩解物種滅絕的壓力。減少碳排放、保護30%陸地和海洋生態區等具體行動已被證實能顯著降低物種滅絕速率。

科學家最後強調,地球歷史上的五次大滅絕均由自然力量導致,而第六次大滅絕的進程則完全掌握在人類手中。正如研究團隊所言:「人類有能力決定地球故事的結局。」這一結論既是對當前危機的警示,也是對全人類採取行動的呼籲,未來的生物多樣性命運將取決於我們當下的選擇與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