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中地 - 每日更新
宅中地 - 每日更新

贊助商廣告

X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2023年09月14日 首頁 » 其他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謹以此文緬懷Adobe聯合創始人John Warnock博士(1940年10月6日–2023年8月19日)和Charles Geschke博士(1939年9月11日–2021年4月16日)

2023年8月21日,美國前總統唐納·川普在他創建的社交平台「Truth(真實社交)」上發文表示,他將赴亞特蘭大就涉嫌推翻2020年總統選舉喬治亞州結果向該州司法當局自首。

同一天的早些時候,設計軟體開發商Adobe官網發布訃告,公司聯合創始人約翰·沃諾克(John Warnock)去世,享年82歲。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至少從事了一輩子出版與設計軟體研發的沃諾克再也不用忍受如此糟糕的排版

並不會有誰把這兩條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新聞聯繫起來,但是可能早在三十年前的冥冥之中,命運的齒輪就已轉動起來。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1993年Adobe正式發布史上第一款用於製作.pdf文件的軟體Adobe Acrobat 1.0

時間暫時回到2018年初,早已官司纏身的川普前競選團隊主席保羅·馬納福特(Paul Manafort)又遭受了沉重的一擊。負責調查「通俄門」事件的時任美國司法部特別檢察官對馬納福特及其合伙人提出了新的指控。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比起在自家地下室搭建私人電子郵件服務器用於處理公務的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擁有喬治敦大學工商管理學士和法律博士學位的馬納福特和威廉瑪麗學院畢業的高材生合伙人Gates簡直就是技術戰五渣

起訴書中特別提到的一個細節是,馬納福特想要通過偽造公司收入提高貸款額度,但他不知道如何編輯.pdf格式的損益表。因此他通過郵件讓合伙人先把.pdf表格轉換為Word文檔再發給他,之後又把虛增了數百萬美元收入的偽造表格發回,後者幫他重新轉換成.pdf,成為馬納福特提供給貸款公司材料的一部分。這一系列郵件往來為司法調查提供了實錘,也成了最終給他定罪的關鍵證據之一。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專精《反海外腐敗法》和白領犯罪辯護的律師及法律博主Susan Simpson截圖起訴書發推表示「已無力吐槽」

就連國際PDF協會(PDF Association)也跑來補刀,非常專業地指出馬納福特的做法十分愚蠢,由於字體替換等技術因素,從.pdf文件轉換得到的Word文檔很容易出現外觀上的不一致,直接破壞文檔的真實性。

另外馬納福特的一通神操作純屬畫蛇添足,因為這種非加密的.pdf文件完全可以用Adobe Acrobat等編輯軟體直接修改。最後直接嘲諷拉滿:他甚至都沒Google一下「在PDF中編輯文字」。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一語雙關的標題殺人誅心,corruption一詞既指.pdf文件的損壞又諷刺馬納福特靠偽造.pdf文件搞腐敗

讓我們充分見識到了「最高端的騙局往往採用最愚蠢的方式」的PDF文件格式,不僅已經低調出道整整三十年了,而且早就以電子書、說明書、學術論文以及各色表格甚至直接用微信不便轉發的「學習資料匯編「等形式滲透到了普通人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根據2018年國際PDF協會的估算,.pdf文件的總數量早已達到數萬億,並且每天還在以數十億計新增。但每每提及發明且推廣了PDF的Adobe公司,人們可能最先想到的是Photoshop,畢竟PS或者「P圖」已經成為了編輯圖片的代名詞。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關鍵時刻還得是Photoshop拿得出手,不過話說回來就算Photoshop再牛,說明書也得是PDF格式的

雖然PDF並非Adobe的第一款產品,但整個公司的創立可以說和PDF密不可分。1970年代的印表機並不能像今天一樣可以隨意列印任意文字和圖像,簡單來說就是電腦沒法有效準確地告訴印表機該怎麼去工作。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常見的點陣印表機(上)只能應付簡單的文字輸出,而能夠繪製複雜圖形的專業繪圖儀(下)又貴又慢,後者和今天的智能寫字機器人其實是一回事

時間繼續回到1978年,已經在電腦圖形學領域小有成就的沃諾克博士加入了由查爾斯·格施克(Charles Geschke)博士領銜的施樂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圖像科學實驗室,兩人合作開發了InterPress頁面描述語言,能夠用來驅動施樂開發的雷射印表機,相當成功地解決了複雜圖文頁面的列印問題。

施樂的領導層認為InterPress是一項有前景的技術,但是竟然由於擔心會很快被競爭公司山寨,決定將InterPress雪藏,僅作為內部標準使用。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施樂PARC當年簡直就是矽谷「芝麻開門「的寶藏,最著名的要數配備了圖形用戶界面(GUI)和鼠標的Xerox Alto系統,Apple創始人Steve Jobs見了就像貓看見老鼠一樣饞得不行,造就了後來Macintosh系列的傳奇

倍感沮喪的沃諾克和格施克於1982年底雙雙辭職,合夥在沃諾克家的車庫成立了新公司,跟賈伯斯白手起家的歷程幾乎如出一轍。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公司名字則來自沃諾克家後面的一條小溪Adobe Creek,感覺多少有些隨意潦草,卻完全不落當年創業公司普遍追求QXYZ這些有未來科技感字母的俗套。照片中左為格施克,右為沃諾克,背景正是Adobe Creek

兩人在InterPress的基礎上,很快就開發出了屬於Adobe的新的頁面描述語言PostScript,可以準確、簡單地用線條和色彩填充描述列印內容。作為第一個能夠列印包含文字、圖形和數碼照片的軟體,PostScript給列印技術打來了革命性突破,也成為日後PDF格式的核心基礎。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Adobe公司logo的最初設計稿與變遷,唯一不變的是看起來像開放三角形的首字母A,由沃諾克的妻子、平面設計師Marva親手設計。而大名鼎鼎的矢量圖形軟體Adobe Illustrator最初則是Warnock為了幫助Marva簡化很多手動操作開發的自動化工具。如此琴瑟和諧是否也值得中國大陸網際網路大佬們學習?

儘管PostScript的頁面描述效率已經非常高,但還是遠遠超出當時個人電腦的硬體能力範圍,因此沃諾克和格施克最初將PostScript的服務對象定位在大型印刷工作站,直到賈伯斯適時的出現,改變了PostScript和Adobe公司的未來。

賈伯斯認為,如果電腦配套的印表機能夠用來製作高質量的商業文件,將為Apple帶來無可比擬的優勢。在賈伯斯的勸說下,Adobe將PostScript授權給Apple的網絡印表機LaserWriter。為此賈伯斯花費250萬美元收購Adobe 19%的股份,並追加100萬美元購買PostScript的專利許可。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價格昂貴和缺陷頗多並沒有妨礙LaserWriter取得巨大商業成功,進而為Apple成為桌面出版領域霸主奠定了基礎,Adobe也因此一舉成名。

1987 年,PostScript 已成為行業標準印表機語言,Adobe 與包括IBM和德州儀器在內的19 家印表機公司簽訂許可協議。即使是最初拒絕以任何方式認可該語言的惠普公司也被迫採用 PostScript。1989年Apple以8900萬美元出售當初購買的Adobe股票,不到六年間增值了近四十倍。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即便在PCL(印表機命令語言)協議已經成為業界標準的今天,高端印表機依然是PostScript的天下。

隨著電腦性能按摩爾定律迅速提升,通過PostScript在個人電腦上直接顯示複雜文檔已經不是難題。1991年Warnock啟動了代號為 Camelot的項目,旨在創建一種可以跨操作系統的通用文件格式,且在不同品牌型號印表機上的輸出效果保持完全一致,也就是說要開發傳統紙張的數字版本,隨後演化為Portable Document Format(PDF),即便攜式文檔格式。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很顯然根據Google搜索結果,PDF的通用程度已經夠得上全球第四大宗教了

1993年,Adobe正式發布了售價700美元的PDF製作軟體,同時PDF閱讀器也賣到了50美元。

昂貴的價格和當時仍處在龜速的網際網路,註定了PDF並不能像PostScript一樣面世即爆款,甚至一度Adobe的董事會要取消PDF項目,不過事情也很快迎來了轉機。美國國稅局IRS最頭疼的事之一就是每年要分發數以億計的稅表,作為可靠的電子文檔格式的PDF就成了最佳選擇。到了1996年的報稅時節,IRS啟動PDF格式稅表下載服務,一口氣提供了600多種各色稅表。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直接給IRS節省了數百萬美元的列印成本

 

成為IRS「御用」稅表格式之後,PDF很快就在商業界得到了廣泛應用,隨後也迅速得到了學術界、法律界等行業的認可。雖然在初期也面臨不少競爭,但是脫穎而出的PDF短短數年內就變成了數字文檔的全球標準。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最初由AT&T實驗室開發的DjVu格式在命名上玩得一手好梗,是法語Déjà vu既視感的縮寫,主打一個高保真還原,也曾是PDF的強勁對手。

2008年,PDF格式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Adobe授權ISO發布並最終控制該格式的規範,並且可以免費使用相關專利。新的PDF標準也在不斷提升交互性並融入更多面向未來需求的功能。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同時旨在實現最大程度還原原始文檔的PDF/A格式也成了數字化古籍和歷史文檔的不二選擇。至於知網CAJViewer和超星閱讀器好不好用大家心裡都有數……

憑一己之力為PDF格式奠基的沃諾克,在世人眼中必定是學神一樣的存在。事實上,沃諾克早在猶他大學獲得數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後轉行攻讀電腦時,就提出了確定隱藏表面的Warnock算法,使電腦能夠渲染的內容從只有線條擴展到實體對象,是現在電腦圖形學中的必學基礎內容。

在他總篇幅26頁的博士論文中,沃諾克沒用一行代碼,僅憑文字敘述和示意圖闡明了算法,也為自稱「猶他大學歷史上最短的博士論文」而洋洋自得。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Warnock算法還登上了著名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1970年6月的封面,其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但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沃諾克在中學時成績平平,甚至在九年級時數學考試掛科。雖然流露出對工科專業的興趣,但是輔導員卻告訴他想都不要想。幸好高中的一位數學老師提起了沃諾克對數學的興趣,從此數學成績一路全A。到了碩士階段,沃諾克憑自己的興趣證明了抽象代數中一項數年懸而未決的定理。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沃諾克發表在《美國數學會彙刊》(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上證明論文的PDF格式文檔截圖,每個單詞都很具體但是放在一起就變抽象了。

與好友沃諾克相比,格施克的人生也不乏傳奇色彩。誕生在羅馬天主教家庭的格施克從耶穌會高中畢業後曾在神學院就讀一年,但之後就放棄了成為神職人員的追求轉而到Xavier大學學習古典學。拿著古典學的本科學位,格施克又接著讀了數學碩士,1963年就在John Carroll大學當起了教授。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多年後重回Xavier大學被授予榮譽學位以及重登John Carroll大學講台的格施克

格施克的人生轉折就發生在這個期間,當時他開除的一名差生轉年回來告訴他,「你把我轟走可真是積了大德了」。這名學生輟學後找到了一份為通用電氣銷售電腦的高薪工作,而且不計前嫌地教會了格施克如何在當時的大型主機上編寫電腦程序。

從此,格施克似乎一下愛上了編程,他編寫的簡單程序之一是列印用於宣布女兒誕生喜訊的信封。不久之後,格施克申請到了美國自然科學基金(NSF)的獎學金,轉行進入卡內基‧梅隆大學的電腦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拉開了他在電腦領域輝煌事業的序幕。人們常說「名師出高徒」,像這樣「劣徒成就名師」的例子怕是並不多見。

很有意思的是,格施克的父親是一名印刷公司的製版師,經常告誡他要避免兩件事:印刷業和股票市場。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恐怕他倆誰也不會想到,若干年後Geschke會創辦一家為印刷出版行業服務且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

2009年,沃諾克和格施克被時任美國總統、同時也是川普的前任總統歐巴馬授予全美為技術成就頒發的最高獎項——美國國家技術創新獎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儘管跟早就獲此殊榮的賈伯斯(1985年)和比爾·蓋茨(1992年)相比有些遲到,但絕對算得上實至名歸。

恐怕十數年之後,川普不會想到自己的命運會與二人發明的PDF關聯起來。時間再倒回到兩百多年前,跟川普諸多治國理念一致的美國國父之一班傑明·富蘭克林寫下過廣為流傳至今的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稅收和死亡」。

 

低調的PDF,為什麼成了數字文檔「永遠的神」?

倘若富蘭克林生在今天,我想一定會加上第三件事吧

 

*本文作者SulfuriumUranide,有機化學博士,畢業於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現任國際頂級化學期刊《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執行編輯,曾在美國能源部國家能源技術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並先後擔任《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和《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等知名期刊學術編輯。此前曾為我們帶來《為了講故事,人類到底虛構了多少化學元素?》一文。

宅中地 - Facebook 分享 宅中地 - Twitter 分享 宅中地 - Whatsapp 分享 宅中地 - Line 分享
相關內容
Copyright ©2025 | 服務條款 | DMCA | 聯絡我們
宅中地 - 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