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索尼最新獨占遊戲《羊蹄戰鬼》發售後,外媒IGN高級編輯Simon Cardy吐槽PlayStation第一方遊戲的敘事太過「公式化」:「我如今有點厭倦每一款PlayStation遊戲都在講同樣的故事」。

作者指出,索尼的問題不僅僅是索尼大作普遍採用第三人稱、電影化的風格,而是旗下工作室似乎都沉迷於探索同樣的主題:悲傷與復仇。雖然這些遊戲製作精良但也「很膩」,讓人更加懷念PlayStation曾經更多元、更「有趣」的年代。
作者提到,就《羊蹄戰鬼》而言,雖然很喜歡它爽快的戰鬥設計和探索帶來的發現感,但劇情卻讓人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主角篤踏上的是一段血與淚交織的復仇之旅,要為雙親報仇,這種故事不僅與今年玩過的《刺客教條:影》過於相似,更像是PlayStation近年來的標誌性套路:復仇與悲痛的交織。
其認為,2020年的《最後生還者2》算是這一主題的代表作,而2013年的初代,就已深刻描繪了喬爾如何面對女兒離世的痛苦,如今看來,那些作品成為了PlayStation長期痴迷於「悲傷」主題的基石。此後,《戰神:諸神黃昏》聚焦於母子和父子的離別與憤怒;《漫威蜘蛛人》系列讓彼得帕克和邁爾斯不斷直面因父母缺席而留下的心魔。《死亡擱淺2》雖然嚴格意義上不是第一方,但也同樣沉浸在父母子女間的痛苦羈絆里。

上述遊戲的角色刻畫獨特,玩法也各不相同。但如果把它們放在一起看,就會發現它們的故事幾乎都在說同一件事——家庭的失落與悲傷。成熟主題當然在遊戲中有一席之地,但現在越來越像是開發者們反覆向我們灌輸同樣的觀念。
作者表示希望未來的PlayStation獨占作品能從更多元的過去汲取靈感,哪怕要探討「沉重」的主題,也能像《旺達與巨像》一樣,用獨特的方式傳達悲傷,而不是讓每款作品都像是套著不同外殼的同一個故事。
IGN發布的這篇文章在玩家社區引發了熱議和批評。有玩家指出,作者舉例的幾個角色故事完全不同,認為文章只是刻意吐槽;也有人直言,IGN所說的「公式化敘事」不過是媒體胡編亂造的新聞。更有玩家表示,「悲傷與復仇自希臘神話和莎士比亞以來就是創作模板,這簡直是2025年最愚蠢的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