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馬戲團 | 文
我猜,很多人最近應該已經聽說過鱷梨減肥的故事了。鱷梨就是下面這傢伙,他可能是全世界最臭名昭著的大胃王。當你提到暴飲暴食的胖子小丑時,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
可以說,如果說「原神啟動」的門醬再胖一點,再抽象一點,那他就會像中國版的鱷梨。
可最近一周,鱷梨卻引爆了網際網路,因為他在數天前突然發了個影片,裡面的他判若兩人,完全是正常身材,且精神狀態看著極為健康。
他聲稱,實際上這兩年裡,自己一直在用預錄製的影片,偽造更新的假象。過去兩年裡,他反覆減肥又失敗、同男友吵架、在螢幕前情緒崩潰的影片,全是假的。實際上,真實的鱷梨一直在減肥,而他的目的,就是完成「網際網路最大的社會學實驗」。
上面這段,基本就是事情表面的概括了。但假如只有上面這些事,那我可能都不想寫這新聞,因為這事雖然是個巨大的網紅噱頭,但從表面看,它也確實僅此而已。
而且,熟悉海外網際網路的人應該知道,瞎整活後說自己在做「社會實驗」的網紅,真的見怪不怪了。拿最近的事舉例:一些人可能認識Caroline Konstnar,她在B站挺火,你可能因為那首《寂寞萬聖節》的歌,或「在低落時,告訴自己,你就是一坨屎」的毒雞湯梗認識她。
四個月前,Caroline連著發了兩個影片,一是她懷孕的記錄,二是她流產的影像。誰知兩者都是假的,她的目的只是為了「做一個社會實驗,揭示網際網路的醜陋」,同時把人引向她的付費會員。這自然讓她成了短暫的網路公敵。
以Caroline一貫的風格,我本以為她在諷刺網紅給付費會員引流的套路,誰知(不願)道歉影片出來後,大家才發現她是真想引人去買會員,也是真相信自己高人一等,能以此諷刺他人的愚蠢。
這些網紅搞的,絕不是什麼社會實驗,真正的社會實驗需要有理論支持,有嚴謹的學術目的和變量控制,更不是重複一些被說了千百次的結論。就如一個熱評所說:「他們就像某些自傲的哲學系大一新生,覺得自己比任何人都接近人性的真相」。
至於抽象網紅改邪歸正,也不新鮮了:藥水哥在打拳、Logan Paul在WWE、孫笑川在聊日常……很多時候只是環境在驅使他們轉型。
然而,鱷梨卻不同。仔細研究這個噱頭背後的各種細節後,你可能會真被他說服——也許我們很難找到詞,為這事的任何一個環節定性,也很難解釋他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然而當俯視事情全貌時,鱷梨似乎又真展現了某種難以言說的,被藏在明處的現代網際網路文化縮影。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事。
首先,得先說說為什麼評論這新聞時,非常容易掉陷阱里:因為鱷梨是個極複雜的網紅,他的一切,都不是表面上那樣。比如,大多數和他有關的負面新聞,其實都有後續報道,它們才是真相,但假如你不去尋找,就只能看到最初的誤導資訊。
其次,他的商業模式也特別,譬如一些人其實沒發現,他們搜出來的鱷梨官方賬號,並不是唯一的。他光是在油管就有六個頻道,很多關於鱷梨過去和真相的影片,都藏在其他頻道里;更別提,在開始直播事業前,他還曾在南美和美國的各個城市生活過很久。
為什麼鱷梨讓人厭惡呢?
他原本是個學音樂的瘦子,不時上傳無人問津的小提琴演奏影片。最初,他還是個素食主義者,卻因為覺得現代素食主義太偏執而退出,開始做大胃王影片。
由於他是第一批做大胃王吃播的男性,所以吃到了一點紅利。但很快,他就發現了另外兩個紅利:一是在不斷長胖的同時,否認自己的肥胖是因為暴食和懶惰;二是向鏡頭展現一個暴食胖子自作自受的情緒崩潰之旅。
於是,鱷梨的作品變得愈發誇張,他會在明顯變胖時,說出至理名言「我只是水腫」;還會辯解說,自己長胖是因為壓力太大,而不是因為吃了太多薯片。
鱷梨,是他為自己取的網名,它的另一個說法是牛油果;這是美國人最愛的水果之一,他們總營銷鱷梨非常健康,可以隨意吃,實際上,它會提供大量熱量,讓無數鱷梨愛好者們發福。這名字背後可笑的自欺欺人感,和他非常吻合。
然後,他在一次影片裡與男友吵架後,播放量暴漲。隨後,他便開始不斷和男友爭吵,對著觀眾撒潑打滾,時而像深陷抑鬱症,時而又仿佛狂暴病發作。
你還可以看到他發表各種暴論,他喜歡炫富,會和其他主播發生爭執,或被其他主播揭露又幹了什麼騷擾一類的齷齪事,要被起訴;他還嘲笑過我們這種玩電子遊戲的人,實際上,他幾乎嘲笑過任何人。
總而言之,他的形象一直是個自暴自棄的臭脾氣胖小丑,剛愎自用又毫無意志力。所以就像孫笑川,他的身邊也聚集了海量黑粉,每天以看這個暴食胖子的痛苦為樂。
鱷梨也一直在滿足這樣的幻想,他一邊幹著讓人反感的行為,一邊不時在崩潰大哭中,匯報自己的痛苦。他說,自己因為太胖喪失了性能力,因為太胖而摔倒骨折,他哀嚎道,自己的人生毫無價值且痛苦。
很多年來,鱷梨都完美迎合了一些人想嘲笑暴食胖子的欲望,同時他的卑劣,又完美洗淨了人們在嘲笑他時的罪惡感。鱷梨身上不止有個體的醜陋,還有網際網路的醜陋——因為他是審丑文化的代表,是搶奪玷污了「抽象」這個藝術術語的惡臭膿包。
但鱷梨是複雜的,他受人厭惡,也被人同情。因為在他身上,確實有著藝術被玷污的過去。
鱷梨曾是個小提琴演奏家,在他的主賬號中,只剩下了最後一個演奏影片。但在其他賬號里,你還是能找到很多他用心演奏的記錄,當時,他還叫佩里。
而在他的LinkedIn頁面里,記錄了前半生的大量經歷。這些記錄里,他讀過音樂院校,參加過許多樂隊,當過音樂教師,甚至曾在卡內基音樂廳表演。為了追隨音樂夢,他隻身來到了紐約,想沾取百老匯的榮光。
但很長一段時間,這些經歷都是無名的,他一直是那個暴食的胖子。許多人知道他放棄了音樂夢,但很少有人意識到他「放棄」的是什麼。
在Oompaville頻道的採訪中,他用誇張的神態,仿佛一坨抽風的肥肉般翻著白眼說:「我以前在朱利亞德學院學了兩年,你聽說過嗎?」外型較為正常的主持人(他們是朋友)則搖頭,沉穩地回答:「沒聽過」。
兩人的對比是鮮明的,光看這片段,就仿佛鱷梨在吹噓自己去過某所無人知曉的音樂技校。然而實際上,曼哈頓的朱利亞德學院,是世界頂級的藝術和音樂院校。
2022年,YOASOBI的《群青》,成了全世界的鬼畜名曲。這風潮就來自鱷梨,人們把他暴食出醜的片段截圖,做成了《群青》單曲封面的質感,引發一系列模仿。
這梗是極為喜感的,它可以讓小丑的瞬間變得更加小丑,而鱷梨,則是小丑中的王。
但很快就有人看出了這梗里的悲哀和諷刺:因為《群青》歌唱的是永不放棄的夢想,是在孤獨和痛苦中堅持自己所愛的事物,堅守真正的自我。而它搭配的鱷梨,卻放棄夢想淪為了丑角。
諷刺,是人們以為的鱷梨身上的最後標籤。他似乎徹底放棄了小提琴,只是偶爾拿出來拉一段粗糙的音樂,被觀眾評價說,這音樂像是鱷梨殘存的人性碎片。
他總是試圖減肥,然後又在哭嚎中宣布不減了,大不了從300磅減到400、500、600……然後他因為無法擺脫這種狀況,對著觀眾哭訴:他的工作就是面對那些恨他的人,他這三年根本沒賺到什麼錢,卻丟掉了夢想,丟掉了正常的生活。
在過去的影片中,鱷梨說,他原本是想用音樂,給那些被困在狗屎生活里的人們以希望的;可現在,他恨他的未婚夫,他恨他的朋友、他的家人、他的工作,他恨這個國家。
自暴自棄後,只有夢想的幻滅和玷污殘存,這就是鱷梨本該留下的迴響,一道永遠被凝固在《群青》封面上,藍色紋路間的無聲哭嚎,可笑悲哀。
直到五天前的反轉。
鱷梨減肥了,他突然曝光的影片,名叫《比你們快兩步》,在其中他說:我們都知道人類是糟透了的生物,但就算如此,我還是比你們快了兩步。
自從司美格魯肽變得容易獲取,就有無數名人減了肥,所以突然減肥也已經不是多震驚的事。G胖瘦了、賈玲瘦了,許多人都瘦了……但我覺得最震驚的,既不是鱷梨變瘦,也不是他用了兩年的假影片——
——而是,他竟然一直就在向所有人明示真相,可人們沒有選擇質疑。
在鱷梨過去的影片和採訪中,他一次次聲明自己的體重在掌控中,他隨時可以回到健康狀態。而在被他埋在其他賬號里,真正的早期影片中,他說自己過去其實是個大胖子,而那個「最初的」瘦子形象,已經是他成功減肥後的產物了。
在2018年,鱷梨發誓說,等他到了30歲,就不幹這些了,他要重新開始健康的生活方式,吃健康的飲食。
2022年,他來到了30歲。當時鱷梨最廣為人知的影片,是他在即將變成300磅時,拿出手機計算在理想狀態下,需要多久才能減肥,得到的時間是2年。然後,他開始造作地大哭,哀嚎道:「2年?!我不想減肥兩年!」
然後他說:算了,我就不減了,怎麼著?太好了,我現在感覺好一些了~
小丑的片段出圈了,沒出圈的卻是2022年另一段更低調的影片。鱷梨在其中說:自己的所有影片,乃至整個頻道,都是一項社會實驗的一部分,目的是觀察人們在網上的惡意和衝動行為。然後他說,自己總是「比所有人快了兩步」,他只是在扮演一個反派而已。
這個時間點,正好是鱷梨前幾天所說的,減肥計劃開始的時間。
他的確喜歡扮演,喜歡騙人,這是他一直在告訴觀眾的事。還記得我最初說,鱷梨的許多新聞,都有無人關注的後續報道嗎?他說自己受傷、分手和得癌症的那些影片,後續都承認是假的。
而許多主播痛罵鱷梨,宣稱要起訴他的事,後來雙方也宣告是合作噱頭。
他說自己這幾年沒賺到什麼錢,但其實六個頻道的播放數加起來接近20億,且有一套完備的商業模式:周邊、媒體矩陣、會員、廣告……鱷梨一直在騙人,而且他一直在告訴我們,他是個騙子。
可有時,他又真誠到難以置信。譬如在21年,《MEL》雜誌採訪他時,他就直接坦白說,自己和男友的各種糾紛都是劇本,他的暴食和崩潰也是表演,他其實還受過表演訓練,且一直想要扮演一個反派。
乃至平時,他也喜歡扮演一個叫「醃黃瓜女士」的人格,所以他幾乎是在貼臉告訴大家:他熱愛扮演虛假角色。
至於他的音樂,也有博主評價過,雖然他後期的演奏看似一塌糊塗,卻依舊可以看到訓練的痕跡,以及對音樂、對演奏技巧的出色掌控,他是故意亂演奏的;就像在鱷梨早期的影片裡,可以明顯看出他的演奏,充滿對音樂的個人理解一樣。
@ViolinMechanic
然而,人們對這些擺在眼前的暗示視而不見,我們知道真人秀總作假,我們知道鱷梨或許在反串,但網際網路對鱷梨的嘲諷之聲卻沒有變弱一點,因為在內心,人們並沒有真正去考慮:也許鱷梨並不是個讓人厭的胖子,他並沒有那麼絕望痛苦。
許多人一直相信:他已經墮落到無法拯救了,他會一次次試圖擺脫肥胖,然後失敗,他會痛苦、早逝,而且這是對他自暴自棄、放棄夢想,乃至發表暴論的報應。
但我們本該注意到整件事中,關於「人性常理」的一個個漏洞:一個年復一年訓練音樂技巧的人,為什麼不會有意志力掙脫肥胖和困境呢?
一個人為了夢想流浪,最終在貧窮的哥倫比亞找到了愛人,放下漂泊,與其定居。這樣的感情,真會簡簡單單淪為兩個肥佬在鏡頭前,如小丑般吵到涕淚橫飛嗎?
一個懷才不遇的音樂家,無人在意他的演奏,只想看他出醜,那他不會恨網際網路嗎?他不會恨人和世界嗎?他不會鄙視所有這一切嗎?
恨的缺失,讓他成了一個懦夫,沒有怨恨的力量讓他去努力、反擊,留給他的只有無盡的墮落,墮向一個完美的小丑。
但恨不該缺失,邏輯不該缺失,他一直有理由以某種方式,恨所有這一切,策劃對它們的復仇。
馬後炮的我們,本該意識到這些事的疑點,它們就像偵探小說中的線索。然而人性似乎有一種魔力,它能讓你在對其完全一無所知時,自以為已經了解一切。
鱷梨(牛油果)這種水果,也代表著被忽視的真相。美國的鱷梨大量來自墨西哥,它在種植地引發了毒梟和農夫間的血腥鬥爭,然而在飲料店裡,它是光鮮亮麗的網紅果,人們不會去看它的故事。
在很多人心中,鱷梨就該是一個小丑,他不該有複雜的人性,或者說,他心中複雜的、糾結的,互相爭鬥的人性,無法浮出水面改變現實,所以在表面上,他會維持那個無藥可救的胖小丑形象。
鱷梨似乎告訴了我們,網際網路是不在乎事情背後的邏輯的:一個追隨夢想的音樂家,「就是」會輕鬆墮落到這地步,許多事「就是」能發生;「就是」二字,勝過了人類百萬年來的思維進化。
在鱷梨揭曉真相前,他故意發了一個假影片,裡面是肥胖版的他,以前所未有的強度,來了次情緒崩潰,瘋狂宣洩自我厭惡。
這影片引發了許多頻道的解讀,他們提到了我們之前提到的幾乎一切,但得出的結論卻是:也許有一天鱷梨會減肥,但如今他已經徹底荒廢音樂,他不願改變、害怕嘗試新事物,於是終將陷入悲劇萬劫不復。人們甚至形成了一套套邏輯,來解釋那些他明顯在撒謊的話。
實際上,鱷梨確實給出了真相的兩種可能,他也知道其中醜陋的一種會被放大,徹底壓過另一種。然後,這個被選出來的「真相」,會進一步極端化,變成梗圖,變成吐槽中的代詞,變成只有20字的新聞,它甚至會醜陋、誇張到超過佩里塑造出的那個丑角。
在《1984》中,人們對著一塊大螢幕上的假想敵宣洩仇恨,然而這個假想敵從未存在——我們都會去尋找一個個讓我們宣洩情緒的假木偶,有時是愛,有時是恨和憤怒,這些假木偶不是真的,我們也認為自己知道,但潛移默化中,我們其實還是相信了它們的存在。
鱷梨證明了,在網上斷言自己知道一件事、一個人的真相,是多愚蠢的行為。在揭曉真相的影片中,他說,所有這些迷茫無聊的人們,遊蕩在網際網路中,搜索著故事,吞咽掉所有提供給他們的事物——可它們從不是真的。
曾經的鱷梨,坐在高級公寓的窗前說:他就住在這裡,看著下面的每個人,貧窮又掙扎,他就是愛看窮人掙扎。如今回看,這個與窮人結婚,過著貧窮前半生的人,臉上寫滿憤世嫉俗和嘲諷,但當時,人們堅信這是他心中真實的丑與惡。
在暴怒中,鱷梨曾對螢幕大喊:「我差點因為你們的娛樂死了,你這廢物,你這個自以為是的東西!」但當時人們只是大笑,沒人覺得這些話里真有指責,它們更像一個胖子在鬧洋相。
鱷梨獻上的反轉,可以解讀成中二的小花招、無聊的騙術,沒揭示任何新真理。但環顧四周,我們還是被這樣的景象包圍:人們面朝網際網路的深淵,向著自己深信已經了解真相的人或事嘲諷、辱罵、崇拜……
洪流沖刷我們而過:XX團體,就是全是XX;男人就是全是XX;女人就是全是XX;玩XX的,就是全是XX;XX,就是侮辱了XX……
洪流沖刷我們而過,讓我們沒有駐足思考:所有這些背後,是否存有某種邏輯的缺失,無法支撐起這些多如繁星的「就是」。
所以被視為善良富豪的野獸先生,塌房成了個混賬;而被當成無藥可救肥佬的鱷梨,則完成了自我救贖。
我覺得,鱷梨做的不是一個社會實驗,他是用行動,寫了一則網際網路時代的後現代寓言故事。
網路對我們而言,到底是什麼,將把我們引向何方?沒有任何人知道答案,這問題不是我們這一代人能回答的,也沒有社會實驗能給出真理。
網際網路文化有個悖論,或者說是困境;網際網路有著很大範圍的娛樂化的一面,無法嚴肅對待,不然只能自取其辱;然而如果不嚴肅對待,它就會愈發惡化,因為它同時又需要嚴肅的束縛。
網際網路的存在,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那些終有一天把我們也變成小丑的,真真假假的抽象樂子嗎?
萬維網,其實是誕生在世界最大的高能物理實驗室中的,它誕生的起因,是人類試圖撞擊粒子以探索世界的真相。所以萬維網之父可以輕鬆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首富,但他依舊徹底放棄了版權,把網際網路獻給全人類,留下一句話說:它屬於所有人。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萬維網紀念牌
鱷梨曾說,如果他退出油管,沒有人會在意;因為那時,他只是一個暴食的胖子。但現在人們開始在意了,因為他拉著我們一同成為了一個寓言的一部分,而且沒人知道他接下來要寫什麼,因為他的行為軌跡是混沌的——就和這個世界本身一樣。
有人說,鱷梨玩轉了網際網路。
但我認為,他真正想說的恰恰是:沒有任何人能玩轉這混沌的、無法捉摸的、充滿假象和異樣情緒的網際網路,所以所有人都該真切地察覺到,它是極為危險的。
這就是為何你必須質疑,必須警惕,因為我們必須意識到:在我們的周身,實際上是多麼難以看清的迷霧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