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習慣開著門上廁所,總想測試男朋友是不是什麼樣的我都能接受。」
——岡田麿里《我從不能去學校,到寫出了〈未聞花名〉與〈心靈想要吶喊〉》
寫在前面
首先真得吐槽一下這部的宣傳海報,《觸碰你》去年日本本土上映時,海報上赫赫然排列著三位非常公式化的男人:小奶狗、冷酷男以及體育生,要不是看到排頭的鐵三角我一度以為這是耽美。


(nbht也銳評道)
可能是出於這個原因,截止去年年底《觸碰你》日本票房僅2.6億日元出頭,創下了超和平三人組電影票房史低。
國內宣發似乎知道了這個問題,於是國內海報拉上了電影裡出現的兩位女生。哦?莫非這又從基情三男變成了熟悉了「岡田製藥」胃疼多角戀劇情?

然而看完整看完整部電影後,我覺得這個海報十分割裂,後面細講。
4月19日電影在國內上映首日,當我一臉愕然地從放映廳走出,沉思地望著公交車窗外一排排略過的路燈,直到坐到電腦前盯著螢幕上這份稿,我不得不承認:
如果從劇情安排來講,《觸碰你》可能要跟那個傳說中戀父的《愛麗絲與特蕾絲的虛幻工廠》甚至是《鐵血孤兒》一桌。

(《幻影工廠》去年BD發售時本來筆者想寫一篇的,真的挺可惜的)
很多人說岡田磨里的作品在人生不同階段觀看會得到不一樣感受,當然這句話顯然不適用於人送外號「岡田瑪麗蘇」,「日本瓊瑤」的岡媽的所有作品。
相信不少人對岡媽的印象還停留在「曠世神作」《機動戰士鋼彈:鐵血的孤兒》,讓母雞卡贏得「小迷家」稱號的《迷家》,以及各種各樣他愛她、她愛他可他卻愛她的狗血戀情。
可能是岡媽看到觀眾被折磨得生不如死後不自覺地輕哼爽了,又或是到了一定年齡思想發生了轉變,如今岡媽總是會將一些人生感悟以各種奇特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次《觸碰你》正是如此。
(本文涉及部分對《觸碰你》及岡田磨里過往作品的劇透)
如果你是一位i人,平時非必要不社交不外出甚至可能重度到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那這部我想可能適合你,因為它主要講述的就是不善表達的年輕人能否靠觸碰身體便能傳達心聲。
岡媽和長頸龍給社恐的「情書」
在電影正式上映前,長井龍雪罕見地親自來到中國宣發,在接受B站聯合採訪時關於為何《觸碰你》主角從以往少年少女變成了20歲男性,長頸龍提到其實他們三人組的「秩父青春」在《知曉天空之藍》里畢業後,他們三人便結合當年來到東京後的社會經歷誕生出了這部電影。

所以本次主題也不再是以往被困在鄉下玉玉的少年少女們——而是跑到大城市裡玉玉的年輕人。
故事很簡單,完全不會跟別人交流的男主小野田秋(阿秋)在幼兒園時有個願望,那就是有一天能和祖父江諒、井之原優太成為好朋友,但是因為不會說話導致其一急了就跟兩人動手打架,阿秋一直沒能如願所嘗。
然而某一天他們打架時遇到了神明化身的「刺蝟」碰碰,碰碰的超能力很神奇,它可以讓人只要通過身體接觸就能傳達自己的心意。
在碰碰的運作下,阿秋很快與祖父江諒、井之原優太放下成見決定要當一輩子好朋友。


這種」神聖的卡拉連接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設定與岡媽在2015年擔任劇本的《羈絆者》非常像,但是10年過去了即使是舊酒故事重心還是從少年少女變成了走向社會的成年人。

阿秋三人畢業後帶著碰碰一起來到東京求職,在各種巧合結識了兩位女生淺川奈南和鴨澤樹里並一起同住後,三男兩女共處一室很難不擦出激烈的火花。最終在他喜歡她、她喜歡他可他卻喜歡她被暴露在眾人面前後,三位男生之間十年多的友誼產生了裂痕。

(淺川奈南)

(鴨澤樹里)
然而也正是這個裂痕讓三位發現了轉轉能力的秘密:原來,轉轉其實承擔著是個「想法過濾器」,它只轉達正面情緒的想法而忽略所有負面情緒,正是這樣才讓當年三位看起來很「自然」地成為了好朋友。

這也就導致了三位男生相識了十多年,可他們卻對彼此幾乎一無所知,比如諒是家裡唯一的頂樑柱需要每月給家裡寄錢;比如優太一直以來其實非常自卑,總是攬下所有活自己干妄圖證明自己;比如幼年失去雙親的阿秋一直以來想要獨當一面,可又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懷。
因為渴望的得到別人關懷,所以阿秋誤以為樹里像姐姐對弟弟一樣的關心是對自己的愛;因為渴望得到認可,優太才會被壞人利用甚至表白後得知奈南喜歡阿秋,誤以為是另外兩人合夥騙自己。
最終在在轉轉製造的幻境裡,三人這麼多年第一次對彼此知根知底地說笑打鬧,在沒有超能力下,阿秋哭著說出小時候埋藏在心裡的心愿,第一次正式地提出要跟兩位交朋友。

從立意上講《觸碰你》所表達的友情可謂是更為理想化的,最後的包餃子結局可以明顯看出岡媽對於人與人之間真心換真心的鼓勵,特別是主角阿秋妄圖不需要說出內心想法就能得到理解的批判。
人心隔肚皮啊,現實世界可沒有超能力,小時候父母經常說的「說了你也不會懂」,煩惱沒有得到朋友理解來了句「說了不如不說」,進了社會後被教導「少說話多做事」。
人與人之間不準確地說出內心的想法的話又怎麼能證明「人類是無法互相理解」的呢?

(比如岡媽讓高達粉相互理解)
作為一名年近知天命的人,自《朝花夕誓》(2018)開始岡田磨里不再局限於情情愛愛,反而是藉此想要探討一些哲理,特別是這種依靠超能力或者超自然世界觀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最終回歸現實的主題可以說已經是岡媽的舒適圈了。
這些岡媽擔任原作、劇本以及導演的原創動畫或者電影已經可以總結出一套岡媽公式劇情:主角一直苦惱自己沒能幹成什麼事,又或是就什麼想法沒能如願以償,這時突然天降幸運讓主角學會某種超能力或者遇到某種超自然現象,圍繞這種超能力/超自然現象引出矛盾衝突,最後無論解決沒解決岡媽一定會傳達他想要表達的思想觀點。
然而就是這種「岡式樣板戲」,岡媽總是會吃錯藥犯病給你來點「天馬行空」的劇情考(zhe)驗(mo)一下觀眾,甚至這次岡媽跳出「岡式樣板戲」又來給大夥整新活。
拉跨的劇情邏輯
有這麼一個影評說得特別好:如果你是衝著岡媽以前的作品來的話,這次《觸碰你》一定讓你大敗而歸。
換句話說就是「岡味不夠突出」。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觸碰你》可以說每個要素都沾了一點,但是每個要素就是不給你講好它。
從上面我覺得割裂的海報講起,這種通過倒影將一伙人兩個不同成長階段給拼接在一起的方式,以往其實可以在很多青春成長題材的海報里見到,讓人一看就覺得你這電影應該會講到五個人之間的友情、三男兩女的愛情,以及成長階段的經歷對成年後的影響。

既然連長頸龍接受採訪時都在說這個電影講的友情,那麼《觸碰你》講了友情嗎?
阿秋、諒、優太因為超能力相識,因為超能力懷疑這段友情的純潔,最後因為超能力又互相理解包餃子。只是迫於電影時長,三方互相和解的動機以及過程靠著一種很「抽象」的很「奇幻」的冒險表現出來。

礙於現在BD未發售沒畫面,那個所謂冒險過程我無法靠言語形容,可能岡媽寫習慣了青少年劇本,就簡單概括一下:岡媽用一種非常兒童的視角方式解決了成年人之間的矛盾。
這種處理方式常見於宮崎駿的電影,只是兩者有一個巨大差別就是:宮崎駿電影是披著兒童的皮講著成人的故事,小孩子看故事大人看隱喻,而《觸碰你》卻是披著成人的皮講著可能算是兒童的故事(為什麽這麼說,因為小孩子大概率看不懂)。
社恐的阿秋想要解決社恐交朋友,解決方式是當個躺贏狗讓碰碰鏈接一下得了MVP;沒有超能力的阿秋再次想要解決社恐,認錯了哭一場包餃子啦大團圓。
什麼你說有兩個女人?
我可以這麼說,這兩位女生就是三個男人之間關係的「偉哥」,她們兩位存在的意義就是給了三個男人製造矛盾好推進劇情,你看不到她們任何的人物弧光,甚至連她們的背景都一知半解。


表達的主題理想化其實這沒什麽,畢竟藝術作品源於現實高於現實,朋友們各種衝突矛盾最後包餃子團圓我想沒什麽人不會覺得不妥。
但是我們在嫌棄包餃子時候是在批判包餃子本身嗎?並不是,而是最後包餃子的方式非常地,可以說非常遠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遠離到最後許多看過的觀眾都覺得這種解決方式「不真實」。
成年人的事情兒戲般解決總讓人感覺這是否有點為了包餃子而包餃子,

當然,這也可以解釋成三人剛進入社會還沒長大,但是你能想像到上一秒幾人還在互相指責,開始了一場完全不符合世界觀的冒險後下一秒大家就哭著抱在一起:我們重新做朋友吧!
《觸碰你》真的太「貪」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岡媽不想走出舒適區還是長頸龍覺得加上這些要素很合適,這講一點那講一點導致你會發現快兩小時的電影劇情非常單薄。
既然社恐,那對於和朋友相處如何才能更好表達自己?如何才能與他人健康地建立關係?長頸龍曾提到碰碰這個負面情緒過濾靈感來自推特的棉花糖功能,並提出了疑問:這是否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法。

那電影給出的答案嗎,答案就是你要多與朋友溝通表達自己,才能與他人健康地建立關係。
什麼,你說這種處理方式很二次元?
這樣,你打開手機里的電影APP,搜索《孤獨搖滾》大電影最近的一個場次,購買後獨自一人坐到電影院裡。

(別學我這樣靠著別人訂位)
波奇醬會告訴你二次元社恐應該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特立獨行」的岡媽
岡田磨里總是被詬病,她就像我們學生時期做數學題思路對了方法卻很抽象一樣,明明故事框架搭得很好,劇情邏輯就是要「特立獨行」。
從長井龍雪、田中將賀訪談討論岡媽時甚至岡媽自己的自傳作品,討論的很多點就是岡田磨里作為一位女性的視角,思考女性的獨特性與差異性,去解構解構少女、處女和母親的形象。

(簡單地來說,岡媽筆下的女性沒有「男人味」)
這也正是岡媽的一大優勢,但是很多時候她這大優勢並沒有發揮出來。
現成的例子就是因為母親和女兒搶丈夫情節被詬病的《愛麗絲與特蕾絲的虛幻工廠》,這部電影BD發售時正值國內網際網路盛行東北情結,當時社交媒體上不少有關東北老工業區的輝煌歷史的講解,而《幻影工廠》講的正是一個有關衰落的工業小鎮以及想要逃離這的主角的故事,被冠以《日本東北往事之性轉版幻影燃冬》。
作為一部可以說是聚焦於角色內心活動和活動對世界的影響,把人物情感與世界命運並列的典型世界系作品,《幻影工廠》可以說犯的一個大錯那就是主視角選得非常不對。
因為從結尾女主與女兒的對話來看顯然影響這個世界命運主要部分,不是男主,也不是女兒對男主那可能在電影占比不到幾分鐘的表白,而是最後女主對女兒,一種舊工業時代對後現代社會的「宣誓」。

甚至是連這部電影的名字「愛麗絲與特蕾斯」,「亞里士多德」的日語諧音,都拆成了這兩位女孩的人名,可最後電影卻以夾雜了大量第一人稱男主心理活動下展開了世界觀,這顯然不利於觀眾代入視角體驗思考電影故事。
正如有人打趣解釋為何昭和時代出名的歌手大部分都是女歌姬,甚至被如今冠以「Citypop」的許多昭和金曲絕大部分是以女性視角懷念80、90年代一樣,因為歷史特殊性,如果是日本男人演唱昭和金曲那可能畫風就不大一樣。

(這裡面缺少了日快の小曲)
與《幻影工廠》相似也出自岡媽之手的《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啊》,同樣是一部女兒和母親「搶男朋友」的設定,然而這個設定並沒有掩蓋本部想要給觀眾帶了對立與思考:犧牲與成就的對立,自私與成全的對立,又或是夢想與現實的對立。
出自這部電影的一句話我想可能螢幕前的你聽說過:井底之蛙不會知道大海的遼闊,但是會知道天空有多藍。正是視角的不同的,明顯《天空之藍》從故事性來講遠遠高於《幻影工廠》甚至是《觸碰你》。
寫在最後
你說岡媽怎麼像是越活越回去了呢?
不過現在想來可能也算是岡媽一種改變吧,在《觸碰你》之前,岡媽十分擅長於把主視角對準一位、一群少女,常常將自己從青春時期過往以來所經歷的關於那些女性的體驗以及思考融入到她的作品中,而《觸碰你》可以說是岡田磨里首次將目光對準男性的作品。
正如我文章開頭展示的岡媽自傳中的片段,
當她多年積攢下來的經驗以一種狂熱的露陰癖將自己胯下陰濕的氣味展現給所有人,然後挑選出喜好這種毀滅的、無限可能的青春的觀眾——這一挑選過程甚至變成了岡田老師的文本表達本身,
無法直接套用到迷茫的少年身上後,岡媽啊,要不還是繼續寫寫迷茫的少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