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被信息淹沒、對來電充滿焦慮、對影片聊天倍感倦怠的時代下,於是人們開始轉向另外一種交流方式:語音信息。
語音信息,也被稱為「語音記事」或「語音簡訊」,是人們相互發送的簡短錄音(但不是語音信箱的留言),目前在WhatsApp、iMessage和Telegram等流行消息應用中都有內置。
可能大家已經注意到:最近,語音信息正席捲群聊和一對一聊天。根據YouGov對1000名美國成年用戶進行的隨機抽樣調查,62%的美國民眾表示他們發送語音信息,約30%的受訪者每周、每天或一天多次以這種方式交流。年輕人使用語音信息的頻率更高,在接受調查的18至29周歲人群中,約43%表示他們至少每周使用一次這項功能。WhatsApp去年也表示,每天通過該應用發送的語音信息已超70億條。WhatsApp消費產品負責人Zafir Khan更表示,有些人使用語音信息的頻率甚至超過了文本交流。
新澤西州西頓霍爾大學21歲的學生Kennedy Dierks表示,「我每天都使用語音信息,我覺得這種方式比文字更能體現個性。」
Dierks談到,語音信息是過去一年來在大學校園裡流行起來的。她最近剛剛使用這項功能向一位朋友簡要分享了自己的一次約會,她覺得這種「討論」比用文字表達更容易。普遍來講,語音信息之所以受到歡迎,是因為它能讓人們分享語言表達承載的豐富內涵,包括語氣、情緒和幽默感,同時又不像打電話那樣會強制占用他人時間、帶來不便。
佛羅里達州坦帕市30歲的平面設計師Hannah Ayla談到:「一想起我打去的電話可能打擾到對方,我就覺得很焦慮」。而且她手臂長期疼痛、無法發送簡訊,所以語音信息相當於「挽救了她的人際關係」。
但語音信息也有自己的缺點。如果內容太長或者太過雜亂,聽起來就非常乏味,這種情況並不鮮見。而且如果正在開會或工作,也很難悄悄發送語音信息。
社交媒體顧問Matt Navarra是WhatsApp語音信息的深度用戶,他表示:「我首先尊重一個事實,即大多數人並不打算認真聽取一段好幾分鐘的講述。用簡短的方式往來交換意見可能更好。否則你相當於壟斷了對方的時間,這真的很煩人。」
根據個人經驗,我自己也經常使用語音信息跟居住在不同時區的海外朋友保持聯繫。通過語音信息,我可以向他們講述生活中一些有意義的變化,又不會因冗長的文字令對方不知所措。我發現這樣的交流方式更周到體貼,雖然聽一段兩分鐘的語音片段要比瀏覽文字耗時更長,但語音信息的存在降低了立即回復的壓力,讓我能夠真正傾聽朋友們的談話,並在有空時更認真地予以回應。
相較於一字一句的純文本信息,語音信息又蘊含著情感層面的深度和細微差別。人們廣泛接受這種相對較新、更具表現力的信息交流方式的背後,可能反映出更深層次的現象:隨著新冠疫情的逐漸消退,我們渴望加強關係,也開始擺脫社交隔離與孤獨自處的特殊時期。
我跟幾位狂熱的語音信息用戶交談過,深入研究了語音跟文本交流背後的門道,希望更好地理解人們為什麼更偏愛語音信息、它又如何塑造著我們的人際關係。
語音信息的科學原理
人們在特定情況下更喜歡語音信息、而非文本信息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當我們通過聲音傾聽時,能夠更好地理解彼此。
研究表明,即使只有短短几秒,在聽到對方的聲音時,人們能夠獲取大量所謂「副語言線索」,而這是文本無法實現的。這些暗示——比如有些人在興奮時說話音量會提高,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傳達自己的信息,特別是諷刺或幽默等複雜情緒。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教授Juliana Schroeder表示,儘管副語言暗示往往非常微妙,但卻會以「人性化」的方式提醒我們,無論對方是誰,其首先「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Schroeder的研究表明,當人們聽到、而非閱讀到內容時,不僅能更好地把握「移情準確性」,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對方所處的精神狀態,讓對話雙方的關係變得清晰且相關。Schroeder意識到,聽取對方的話語能感受到對方「精神上的能力」,包括體貼感、情緒化和討喜之處。
在一項實驗中,持自由主義觀點的人們接觸到了擁有保守觀點的對象。跟單純閱讀內容相同的文本相比,聽取語音時雙方對對方的負面看法確實會更少一些。
從更個人的層面出發,研究結果也跟我自己搜集到的人們喜愛語音信息的理由相符。有好幾個人告訴我,他們之所以願意用語音信息來表達複雜的感受,是因為這些內容可能無法在文字上得到確切體現。比如你擔心對方可能會不高興,或者是想向對方表達我們自己沒有不高興等等(比如簡單的「行吧」和「沒關係」,都可以被解釋為完全相反的兩種情緒)。從本質上講,語音信息有助于澄清錯誤表達。
來自舊金山灣區的語音信息用戶Ashley Alderton表示,「有時候,我們往往會擔心自己是不是打擾到了朋友。如果想讓別人放心,通過語音來表達情緒會比較簡單,因為語氣本身就能說明問題。」
不僅僅是溫和的語氣,還有真實感,這也是純文本信息根本無法實現的。
例如,Ayla說當她因為手術預約時間變化而被迫臨時取消約會時,她就果斷選擇了語音信息。
如果發文本的話「感覺會很假」。Ayla非常慶幸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因為當時的約會對象現在已經成了她的男朋友,而如果不是親耳聽到她的聲音,他很可能不會相信。
另外,語音信息相較於文本的另一個優勢,在於營造出更好的私密感。在iMessage上,語音信息會默認在兩分鐘後消失,因此更具臨時性。當然,如果對方願意,也可以將內容保存成音頻再發送出去,所以這裡談什麼隱私感似乎有點一廂情願。但無論如何,很多人確實表示隱私感強是他們更願意發語音信息的理由。
另外,很多人會直接把語音發送出去,這也會增加音頻消息未經過濾的真實氛圍。WhatsApp和iMessage都默認對語音信息做即時發送,雖然二者也都允許用戶在發送之前再聽一遍、在需要時重新錄製,但直接發肯定要簡單得多。而文本處理往往要字斟句酌,用起來感覺更麻煩。
Ayla說她在發語音信息就是簡單的按下說話、鬆開發出。「如果還要重新聽一遍,那我可能會永遠糾結說得好不好。」
很多語音信息用戶表示,這種方式比編寫文本更省力,特別是在即興對話的場景下。
Alderton承認:「如果兩個人正在討論某些很傻的問題,比如真人秀或者其他好笑的故事,那語音的效果比文本好得多。」
跨文化溝通
雖然語音信息在美國似乎更受歡迎,但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在逐漸接受這種溝通方式,特別是在WhatsApp自2013年以來的持續推動之下。
WhatsApp的Khan表示,語音信息就像「一種均衡器,拉平了不同語言的輸入門檻。」他就在用這項功能跟巴勒斯坦的親戚們聯繫,對方可以直接用烏爾都語跟他交談,但卻很難輸入。在YouGov的1000名美國用戶民意調查中,約13%的人表示他們會專門用語音信息來克服語言障礙。
語音信息在某些特定地區還更受歡迎,因為「在某些文化中,人們似乎天然更傾向於使用語音。」例如,這項功能在南美洲和西非的WhatsApp用戶中就更受青睞。
27歲的舊金山科技企業家兼Spero Studios創業顧問Gloria Felicia表示,她的家人在印度尼西亞,這裡語音信息用得就不多:「在印尼人看來,直接發語音信息是種無禮的行為。但在中國,我知道很多朋友都把發語音當成家常便飯。即使是在私人關係,比如男女朋友之間,我認識的人們也幾乎從不相互發文字。他們整天都在發送和接收彼此的語音信息。」
語音信息之所以獲得了強大的國際吸引力,可能是因為WhatsApp一直將其作為一項核心功能,而WhatsApp在美國以外的用戶群體歷來可觀。Meta在多年前收購的這款聊天應用甚至也是印度和巴西等地最受歡迎的通訊類軟體。
Khan表示,在很多國家,「我們經常看到用戶更多使用語音信息來彼此交流。我們希望打造一款足夠靈活的應用,讓人們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相互溝通。」
一時興起,抑或意義深遠的轉變?
現在我們已經基本理解了人們喜歡語音信息的理由。但這種新的消息形式真的改善了我們的人際關係嗎?它到底是偶然躥紅,還是真正引發了意義深遠的轉變?
多項研究表明,人們在接打電話時確實比文本交流更能感受到社交聯繫。我們不知道同樣的道理是否適用於語音信息,畢竟跟電話不同,語音信息具有「異步性」。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市場營銷學教授對這個課題進行了研究。
他在最近的訪談中表示:「在影片通話時,你能看到我邊說話邊點頭,你也可以插話提問……再由我做實時回復。」這種電話和影片通話的特性建立了社交紐帶,但語音信息恐怕實現不了同樣的效果。
而且語音信息也不像文本信息那麼方便,因為收聽需要占用更長的時間。
因此,語音信息並不適合所有人。Navarra表示有些人覺得語音信息很煩,而且好處主要集中在發送者這邊、接收者未必很喜歡。
「這是一種非常自我的溝通方式。」
WhatsApp的Khan承認,語音信息「比文本更難以接收」,所以該應用才推出了相應的功能,幫助那些時間緊迫的用戶更便捷地使用語音信息,例如更快的播放速度。該公司還在測試語音信息的自動轉錄功能,快速將語音轉換成文本,但這同時也就消除了蘊藏其中的個性與魅力。
即使有了這麼多方便的功能,語音信息還是要比文本內容更耗時(至少對接收者而言),同時又不具備電話或者面對面聊天的「同步」優勢。
堪薩斯大學傳播學教授Jeffrey Hall認為:「我其實不太理解人們為什麼會選擇使用這項技術,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溝通效率。」
但語音信息仍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折衷」。它永遠無法徹底取代文本的高效率和電話的實時交流,但卻是二者之間的有效補充。
在這個似乎有著無窮無盡交流方式的時代,人們選擇語音信息有其必然性。這表明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們——正在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日常交流習慣。他們不再默認使用簡訊、電話或者影片聊天,開始轉向對自己來說更自然的溝通形式。因此,我猜語音信息會長期存在下去,在最適合自己的場景下在溝通雙方之間建立起社交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