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今年中國市場上智能眼鏡產品的出貨量預計將達到 290.7 萬台,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率高達 121.1%。業內專家普遍分析指出,這一顯著增長並非偶然,而是技術突破、市場需求釋放以及產業鏈成熟等多重積極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季度數據來看,智能眼鏡市場的增長趨勢十分強勁。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達到 49.4 萬台,同比增長 116.1%。其中,音頻和音頻拍攝眼鏡這一細分市場表現尤為突出,出貨量達 35.9 萬台,同比增長幅度高達 197.4%,成為推動第一季度智能眼鏡市場增長的重要力量。進入第二季度,AI 眼鏡的出貨量上漲態勢不僅沒有減弱,反而得以延續,進一步證明了市場對智能眼鏡產品的旺盛需求。
在智能眼鏡市場的競爭中,各大廠商紛紛發力,形成了多元化的競爭格局。小米、華為等知名品牌的 AI 眼鏡憑藉其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出色的產品性能,在電商平台上銷量排名靠前,成為消費者購買智能眼鏡時的熱門選擇。與此同時,各類跨界品牌也不甘示弱,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靈活的價格策略迅速崛起,在出貨量方面也位居前列,為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細分市場上,一些專業品牌也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靈伴科技、大朋 VR 等品牌專注於 AI 眼鏡細分領域,持續拓展產品的功能和適用場景,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群體的個性化需求。此外,華為、阿里、字節跳動等科技巨頭也紛紛入局智能眼鏡市場,憑藉其在技術研發、資金實力和用戶資源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IDC 認為,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政策的扶持以及產品的持續升級,AI 眼鏡市場已經進入了高速增長通道。技術革新使得智能眼鏡的功能越來越強大,性能越來越穩定,為用戶帶來了更加優質的使用體驗;政策扶持則為智能眼鏡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遇;產品升級則不斷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AI 眼鏡的產品價格也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綜合來看,年初以來國內 AI 眼鏡的均價已經從數千元降至千元左右,價格的下降進一步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促進了市場銷量的增長。業內人士王浩宇表示,隨著下半年銷售旺季的來臨,國內 AI 眼鏡的整體出貨量有望繼續保持大幅增長,市場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