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BioWare製作人馬克·達拉(Mark Darrah)的訪談引發了巨大反響,原因顯而易見。這位BioWare前製作人似乎到了一個可以坦然透露(他認為)BioWare究竟哪裡出了問題、以及最終導致(目前看來)《闇龍紀元》系列走向滅亡的一系列小災難的關頭。
達拉表示他認為《闇龍紀元:紗障守護者》是「四款遊戲縫合在一起的產物,而且你確實能看到縫合的痕跡」。而在這記重拳之前的話更是絕對的重磅炸彈:「假設EA當時更優先考慮《聖歌》而不是《闇龍紀元》的話……那麼能對《紗障守護者》產生巨大影響的唯一行動就是:在我轉去負責《聖歌》時,徹底取消該項目。」
提供一些背景資訊:達拉於2017年接任執行製作人正式轉至《聖歌》項目,此時《紗障守護者》(當時名為Dreadwolf)進入開發階段已約兩年。
此言並非出於惡意——相反,達拉將其身份定位不清歸咎於其草率的開局。《紗障守護者》最初被構想為一款服務型遊戲。「它背負著成為服務型遊戲的沉重負擔,在沒有執行製作人的情況下運行,(因此)它吸收了很多至今仍殘留的東西……部分原因在於它似乎永遠距離(發售)只有一年半時間。」
達拉後來稱《紗障守護者》為一個「殭屍」項目,它「總是處於一個離發售日期太近而無法徹底重組的持續狀態。」
這基本上與達拉在採訪中更早的表述相符——他說當一家工作室只專注於製作自己的遊戲時,EA旗下的遊戲往往會變得更好。他承認這種策略可能更早地宣判了系列的死刑,但這將是一個值得冒的風險。
「那樣的話,(雖然)不是零可能,但如果《聖歌》成功推出,我們再去嘗試從零啟動《闇龍紀元》,EA可能會說『不,我們不再需要它了』。在那個世界裡,你可能壓根就不會有《闇龍紀元4》。」
然而,如果EA在《聖歌》後確實同意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就不用背負之前的包袱……其中很多是多人和服務型的內容——雖然這些問題後來被解決了,也努力了——但那曾是它的基礎。」
達拉還談及了《紗障守護者》那漫長而堪稱痛苦的開發過程——他用了雷神電影系列(《黑暗世界》、《諸神黃昏》和《愛與雷霆》)作為主要例子:「《黑暗世界》差不多在《審判》(龍騰世紀3)時期上映,當時人們的反應是『呃』。而《諸神黃昏》是在《闇龍紀元4》開發早期上映的——所以那時正值巔峰,人們熱愛這種從傳統黑暗IP轉向更明亮、更俏皮的調性轉變。」
為了在時間線上標註清楚,《雷神:諸神黃昏》於2017年上映,正是《紗障守護者》開始開發兩年後。
「但我們還有很多年要熬,如果你順著雷神系列往下看,《愛與雷霆》在《紗障守護者》發售前也上映了……我們幾乎可以用雷神系列來標記從『我們愛死(這種喜劇調性)』到『我們對此痛恨至極』的轉變。」如果你錯過了《愛與雷霆》——那你確實沒損失什麼。它被認為完全平平無奇。
達拉總結道:「這遊戲開發了太長時間,它的基調已經錯位、過時了。」
「它並非故意模仿漫威風格,但確實借鑑了那個時代精神。它非常『漫威化』,而且也正在承受人們不再真正想要這種風格的後果。」
或者說,那條預告片「在2020年會是一條更好的預告片,而不是在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