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中地 - 每日更新
宅中地 - 每日更新

贊助商廣告

X

拆解新 iPhone 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2025年09月28日 首頁 » 熱門科技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在發布 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Air 時,蘋果都提到了一個詞——Plateau,原意為「高原」,國內官方命名為「擴展平台」,形容這兩台 iPhone 背面那個包括相機 Deco 在內的長條狀突起。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這不僅是一種單純「凹造型」的設計變更,背後是 iPhone 內部結構的深度調整。

因此,雖然 iPhone 拆解是每年必不可少的儀式,但今年的意義非比尋常。往期爆料已經說的不能再直接:明年的摺疊屏 iPhone,甚至後年 iPhone 20 周年款,都將從今年的新機,特別是 iPhone Air 這塊「試驗田」出發。

拆解 iPhone Air,我們將看到蘋果面向未來的設計思考;在 iPhone 17 Pro 上,我們也會看到後續 iPhone 的工程實現思路。

iPhone Air:輕薄的藝術

史上最薄的 iPhone 究竟是怎麼煉成的?除了配置上不得不做出的妥協,蘋果也在 iPhone Air 的結構上花了不少心思。

輕薄手機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有限的機身之中塞入儘可能大的電池,這也是 iPhone Air 採用「高原」的原因:儘可能壓縮主板面積,為電池騰出更多空間。消費電子技術都在進步,但續航和體驗仍被電池綁架——這句話十年前就在說,今天仍然無比正確。

iFixit 給 iPhone Air 做的 CT 圖中,可以發現整個手機將近 60% 的空間,都被電池盤踞: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圖源:iFixit

也就是說,iPhone Air 徹底改變了從 iPhone 4 開始就一直堅持的傳統「縱向主板」設計,不僅採用了橫向排布的主板這一近年來 Android 陣營的主流思路,更是採用了常見於 Android 手機上的「主板、電池、馬達麥克風」由上而下的三段式排布設計。

順帶一提,今年另一款超薄旗艦三星 Galaxy S25 Edge 機內也同樣採用了類似的排布方案。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圖源:iFixit

iPhone Air 依舊沿用了背板開啟的設計,拆下背板後,我們能更直觀看到這塊巨大無比的電池,額定 3149mAh,12.26Wh。不規則形狀的設計,沒放過任何可以利用的空間。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圖源:iFixit

有意思的是,iPhone Air 內部的這塊電池,和蘋果為這個型號推出的 MagSafe 外置電池在形狀和規格上一模一樣——

這讓聯想到了歐盟在前不久推出,並將於 2027 年正式強制執行的新規:屆時,所有在歐盟地區市場銷售的手機都必須配備用戶可更換的電池。

誰也不好說,蘋果在這塊電池上的心思,是不是在為那樣的未來做好準備呢?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圖源:iFixit

回到 iPhone Air 拆解:蘋果用了業界好評滿滿的電壓敏感膠水,只要用專門的工具在電池連接處通電,電池就能相對輕鬆地取下。對於一款電池較小需要頻繁充電,從而導致電池損耗速度更快的手機來說,這項技術顯得更有價值。

對於電池等在內的主要零部件拆卸難度,iFixit 也給出了相當高的評價,和多年前的蘋果不可同日而語。

如何在 5.6 毫米厚度的機身內塞入大量的元器件,完全稱得上是螺螄殼裡做道場,不少元件蘋果都採用了定製方案,例如 USB-C 接口模塊,就採用了鈦合金 3D 列印技術,不僅更輕薄,號稱強度也更高,還更省原料。

「高原」部分也是如此,左邊的大攝影機模組採用了多邊形設計,右邊的揚聲器則是完全貼合「高原」的圓邊,而下方的組件基本都是「L」字形或「凸」字形,如同緊密排布的拼圖。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圖源:微機分WekiHome

iPhone Air 的主板部分,然採用了雙側疊板的設計,但實際堆疊部分只有突出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面積都是單層設計。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圖源:iFixit

拆開雙層主板後,我們不僅能看到全新的蘋果自研 C1X 基帶,以及 N1 無線晶片,像是電源管理模塊也封裝成一小個顆粒。這麼做的壞處是維修時只能整個更換,但好處是組件占地顯著得到壓縮。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圖源:iFixit

關於 iPhone Air 機身的討論,自然集中在其超薄機身和鈦合金框架的強度,能否避免這台史上最薄 iPhone 重蹈 iPhone 6 系列「彎曲門」(bendgate) 的覆轍。

著名「毀機博主」JerryRigEverything 實測,雙手緊握硬掰無法折斷 iPhone Air,日常實用性相當過關;而在更嚴苛的起重機壓力下,iPhone Air ,在受到 171 磅(約 77.56 千克)重量時手機發出斷裂的聲音,到 215 磅(約 97.52 千克)螢幕才徹底開裂。

並且,由於 iPhone Air 的主板集中在機身上部,機身中部折彎時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只要電池沒有刺穿、內部走線還連著,手機居然還能正常使用——「史上最耐用 iPhone」絕非蘋果虛言,只要你不提電池容量……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圖源:JerryRigEverything

拆開 iPhone Air 後,我們更能直觀感受蘋果做出的工程學探索:全新的機身空間排布方案,大量的定製組件,又沒有失去蘋果內部電路一貫的優雅。

這很符合最初對這台手機的定調——一台以「實驗性」為主的機型,為未來的 iPhone 輕薄化、摺疊化鋪好技術道路。

更重要的是,比起去年採用了大量一次性膠水的「超薄」iPad Pro,iPhone Air 的元件依然堅持了更占空間的模塊化設計,保證了手機的可維修性水平,iFixit 也給出了 7 分的較高評價。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圖源:iFixit

iPhone 17 Pro:內部比外部更好

首次採用一體成型工藝的 iPhone 17 Pro,手感和觀感都很優秀——直到用戶們發現,自己剛拿到手的新機,背部已經出現了不少劃痕。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圖源:Consomac

這個問題主要出現在 iPhone 17 Pro 的相機模組突起邊緣,這個缺乏圓滑過渡的模組邊緣,一旦放在兜里被鑰匙、硬幣等刮蹭,表面的陽極氧化塗層很容易被刮掉,露出鋁金屬的表層,從而留下無法恢復的劃痕。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圖源:JerryRigEverything

機身其他平坦的部分,劃痕不會像相機模組邊緣那麼明顯,但依然存在。

罪魁禍首很可能正是相機模組這個過於鋒利的邊緣,導致陽極氧化塗層無法很好貼合邊角而更加脆弱。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這可以說是陽極氧化工藝的通病,但蘋果依舊選擇了目前的鋒利設計,而並非沒那麼醒目,但相對更耐用的圓滑過渡。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圖源:JerryRigEverything

想要避免這個問題,只能選擇戴好保護殼,不過一些用戶已經在網上吐槽,戴手機殼的過程,如果用力角度不對,或者夾雜了塵土,也可能帶來劃痕……

和這個中看不太中用的機身外殼相比,iPhone 17 Pro 系列的內部構造是更圍繞使用體驗的全新設計。

和 iPhone Air 類似,iPhone 17 Pro (Max) 也採用了「三段式排布」,主板主要集中在上方更大的「高原」地帶,被網友戲稱「典型的安卓結構」。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圖源:iFixit

雖然 iPhone 17 Pro 對比上一代電池容量提升 406mAh 之多,但如果對比兩者的內部結構,會發現電池更多是形狀變化,面積實際上沒有變大太多。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圖源:iFixit

因此電池容量擠了這麼一大管牙膏,更多是由於能量密度的進一步提升。

由於換用一體式機身,iPhone 17 Pro 需要從螢幕而不是背板進行打開。拆下螢幕後,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塊巨大的散熱片,幾乎覆蓋了整台手機。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圖源:微機分WekiHome

撕開散熱片的覆膜,就能看到本次 iPhone 17 Pro 全新配備的 VC 均熱板 (vapor chamber 蒸汽倉),Pro Max 版本的面積(下圖左)會比 Pro(下圖右)大上一圈,兩者分別約為 2200 和 2000 平方毫米——在動輒 4000 平方毫米 VC 均熱板的 Android 陣營面前,還是略顯遜色。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圖源:微機分WekiHome

根據@微機分WekiHome 的拆解,這塊 VC 均熱板屬於銅網結構,效果不如銅粉燒結結構。不過這塊均熱板採用了雷射焊接工藝,導熱效果更好,理論上成本也更貴。

還有一個細節:iPhone 17 Pro 的螢幕組件背面也貼有散熱片,因此處理器散發的熱量會首先通過 VC 均熱板快速分攤到整塊鋁合金散熱片,部分熱量也會傳導到螢幕部分。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圖源:微機分WekiHome

值得一提的是,整塊鋁合金散熱片厚度在 0.3 毫米左右,或許就是 iPhone 17 Pro 系列變厚 0.5 毫米的主要原因。

除了螢幕和散熱片,主板的正反兩面、後殼、MagSafe 線圈都覆蓋了散熱膜,足見今年蘋果對於 iPhone 17 Pro 散熱能力的重視。

iPhone 17 系列用上的全新的前攝傳感器也終於露出真面目,原來並非蘋果所宣傳的「正方形」設計,實際上是一個八邊形底,是平衡了實用性和成本的方案。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比起 iPhone Air,iPhone 17 Pro 上的「高原」設計並沒有帶來更輕薄的機身,蘋果更多的考量還是散熱:主板集成在機身上方,避免用戶摸到發熱,也能更好利用 VC 均熱板的特性,將集中的發熱均勻分散到整個機身。

還有一個相對巧妙的設計:天線圍繞「高原」進行了排布,不僅美觀,也能避免用戶握持手機的影響。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雖然更實用,但一些網友認為,iPhone 17 Pro 的內部電路設計顯得略有點雜亂,少了以往的蘋果味。當然畢竟用戶是看不到的,這點就見仁見智了。

iPhone 高原,是實用主義的設計

由於比往年更明顯的堆料傾向,今年的 iPhone 產品力爆棚,性價比高得不像蘋果,因此被戲稱典型的「安卓 iPhone」。

沒想到體現「安卓思維」的不止參數和配置,拆開 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Air,這個在 iPhone 上略顯陌生的三段式設計,其實早已是國產品牌沿用了好多年的模版。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 小米 15 系列也是三段式結構的代表,圖源:微機分WekiHome

蘋果高管表示,「高原」原本是為了壓縮 iPhone Air 機身的設計,而這種更極致利用機身空間的方式,反而也能遷移到 iPhone 17 Pro 這款看似和 Air 定位南轅北轍的產品上。

因為本質上,智慧型手機的發揮離不開機身的限制,Air 的探索就是為了榨取每一絲空間實現高性能,相關技術落到空間更寬裕的 Pro 身上,自然也能讓 iPhone 17 Pro 擠出比過往疊代更大的牙膏。

一言蔽之:這個更高集成度的高原設計,讓 Air 夠 Air,讓 Pro 更 Pro。

這也不僅僅只是一種產品工程學思路上的變更,背後離不開這幾年技術的進步:小型元件高度集成化和定製化,以及諸如 A19 Pro、N1、C1X 這些自研的 Apple Silicon 的加入和優化。

當然,確實很多網友表示 iPhone 17 Pro 一大片突出的「高原」很醜,不如以往的方形 Deco 更具美感——但這也側面說明了蘋果開始轉變做 iPhone 的思路:用戶實際體驗的優先度,已經超越了外觀設計。

拆解新iPhone的高原設計以及可替換電池的線索

未來,我們也能見到「高原」——包括凸起的外觀,和內部的高集成橫向主板——出現在越來越多的 iPhone 上。對於 iPhone Pro 和 iPhone 標準版這樣的常規機型,也能在電池容量得到擴張的前提下,做到瘦身和散熱的增強,實現手感、參數的雙贏,我相信這也是大部分用戶樂於見到的提升。

而在明年的摺疊 iPhone 上,蘋果若要把鉸鏈和雙攝都塞進這個可能比 iPhone Air 還要更薄的機身,同時還要配備一塊大電池,想必也離不開那塊巨大的「高原」了。

宅中地 - Facebook 分享 宅中地 - Twitter 分享 宅中地 - Whatsapp 分享 宅中地 - Line 分享
相關內容
Copyright ©2025 | 服務條款 | DMCA | 聯絡我們
宅中地 - 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