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個世紀,消費電子是創造力最為旺盛的行業。每隔幾年,我們就會見證一個新品類的誕生,而許多足以定義時代的「明日產品」便從中而來。明日產品的誕生,並非一蹴而就。第一批明日產品怎麼樣了?
時至今日,他們未必是市場的引領者,卻是時代的探索者。我們試圖打撈這些被遺忘的技術標本,從中尋找明日產品演進的脈絡,為你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上世紀,一台與眾不同的相機誕生了。
從性能上看,這實在算不上一台專業相機,但在藝術史和影史上,卻留下了無可替代的印記。
牆內開花,牆外生香。
半個世紀後,一家名為 10Art.CC 的中國公司,以它為藍本——保留寶麗來 SX-70 的摺疊結構與精神,用全新的光學、電子與機械系統,打造出一台名為 Pocket Fold 66 的相機,甚至考慮採用更穩定的富士 Instax 方形相紙。
在數碼與 AI 計算攝影主宰的今天,為何一台 50 年前的相機,仍能成為創作靈感?在影像觸手可及的此刻,又為何有人願意大費周章地「復活」它?
要找到答案,不妨回到最初,看看 SX-70 究竟有何魔力,能讓時間對它格外溫柔。

一聲咔噠,橫空出世
要理解寶麗來 SX-70 有多震撼,得先回到它誕生之前的世界。
那時的攝影,是一門複雜且充滿延遲的藝術——從你按下快門,到最終看到照片,中間隔著沖洗膠捲、暗房放大等一系列充滿化學藥劑氣味的漫長過程。
照片是回憶的憑證,但這份回憶,總是姍姍來遲。

▲ 沖洗膠片的暗房
寶麗來的創始人 Edwin Land,這位與賈伯斯同樣偏執和富有遠見的天才,堅信等待會磨損記憶的溫度,侵蝕照片的情感,於是立誓要消除這種延遲:
我的任務,是教會人們如何感受,因為在看見和感受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別。
SX-70 就是他的答案。
1972 年,當 Land 在寶麗來年度股東大會上,從西裝口袋裡掏出一個扁平的、被鉻金屬和棕色皮革包裹的扁平盒子時,台下觀眾無不以為那是個高級雪茄盒。
但接下來,Land 輕輕一拉,這個盒子在一連串清脆、精密的機械聲中站了起來,展開成一台造型奇特的相機。
按下快門,一張白色的,略有厚度的相紙被機身吐出,在隨後的幾十秒里,圖像會逐漸從相紙上顯現而出。
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可摺疊的單反即時成像相機。

▲ 這台機器,在當時的工業史上毫無疑問是個奇蹟
俗話說得好,要麼做先驅,要麼做先烈,寶麗來是毫無疑問的前者。
此時的膠片相機市場,旁軸正在走向弱勢,單反結構憑藉所見即所得的特性占據了主流,而這個特性依賴的,是一塊並不算複雜的五稜鏡。
五稜鏡位於單反機身的軍艦頭中,它的任務,是把來自鏡頭的倒立倒像,通過一套反光鏡與折射路徑,翻轉成眼睛能直接感知的正像,這種複雜的光路設計,使所見所得成為可能。

但問題是,五稜鏡本身是一種固定形態,遠遠不夠便攜。
寶麗來的方案有些匪夷所思,但卻意外合理——如果不能塞進去一塊五稜鏡,我就將整台相機做成五稜鏡。
Land 將取景系統、鏡頭對焦、曝光控制、快門、膠片倉和顯影組件統統塞進了五稜鏡形狀的機身,光路經過嚴苛的計算,光線穿過鏡頭,被反光鏡上揚,通過複雜的折射進入取景器;而在快門按下的瞬間,光路又、精準地導向膠片。
最關鍵的是,所有結構在展開和收起時,都能精密歸位。

在 SX-70 問世後不久,設計大師 Charles 和 Ray Eames 夫婦為其拍攝了一部 11 分鐘的宣傳片《SX-70》,影片沒有一句旁白,只是靜靜地記錄下人們使用它時的專注、驚喜和快樂。
這部短片與 SX-70 本身相得益彰,共同成為了設計史上的傳奇,完美詮釋了它的魅力——連接人與人,創造即時、共享的快樂。
這場征程的規模是空前的,寶麗來公司為此投入了高達 2.5 億美元的研發資金,這筆投資相當於今天的 17 億美元。
而 SX-70 也不負眾望,很快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登上熒幕,它是《情書》中男女主角之間傳遞青澀情緒的介質;落回生活,波普藝術大師 Andy Warhol 幾乎用它記錄了生活的全部,留下了數萬張照片。
這些照片本身,也成為了他藝術的一部分。

「The Impossible Project」不可能項目
能在消費市場延續半個世紀的品牌屈指可數。
很遺憾,在漫長膠片時代後半葉興起的寶麗來不是其中的一員。
當數位相機帶著零成本拍攝和即時預覽的巨大優勢席捲而來,光電信號的轉換效率遠勝於銀鹽顆粒間緩慢的化學反應,人們也不必再為每一次快門付出真金白銀的代價——即便寶麗來的即時成像明明相當快,卻突然顯得「慢」了。
再加上昂貴的相紙,不便於複製的特性,寶麗來的優勢一下子變成了致命的弱點。

▲ 寶麗來也嘗試過數字化轉型,但失敗了
巨人的倒下迅速而殘酷。
2001 年,寶麗來首次申請破產;七年後,又一個令全球愛好者心碎的噩耗傳出——寶麗來停止生產所有即時成像相紙。
這意味著,包括 SX-70 在內的數百萬台寶麗來相機,一夜之間變成了無法使用的精美擺件。
這個流行了三十年的「明日產品」,徹底淪為「昨日標本」。
這些倖存下來的相機,本身也面臨著時間消磨帶來的困境,老化的測光系統、失靈的電子元件、難以修復的機械結構,讓它們的狀態良莠不齊。

▲ 涉及到電路,維修就是難事兒
好在,寶麗來的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廢墟之上,一簇頑強的薪火被重新點燃。
奧地利商人 Florian Kaps 牽頭聚集了一眾一群寶麗來死忠,做了一件大事——
他們籌集資金,買下了寶麗來在荷蘭恩斯赫德的最後一家工廠,並成立了一個名為「The Impossible Project」的公司。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他們的目標,在當時看來實在過於艱難,甚至看不到希望:
從零開始,為老式寶麗來相機重新研發和生產相紙。
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原有化學配方和供應鏈因環保法案與破產而消失,他們只能在廢棄廠房中尋覓線索,邊逆向工程,邊重新研發,一點點拼出這種極其複雜的化學產品。
經過數年的失敗嘗試,他們最終成功了,新的相紙雖然在初期不穩定(時至今日,也不夠穩定),但它的問世,最直接的成就,就是讓無數台沉睡的 SX-70 重獲新生。

▲ The Impossible Project 生產的第一款相紙 PX 100 Silver Shade
雖然這背後一定有不少商業化的運作與考量,但絲毫不影響這個故事在無情的消費市場中,頗具浪漫主義色彩。
弗洛里安·卡普斯後來回憶說:
所有人都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這反而激勵了我們,我們想證明,有些東西值得被拯救。
一呼百應,The Impossible Project 的成功,讓這股浪漫主義的力量傳遞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無數的修理師、改裝愛好者和攝影師,通過自己的雙手,讓這些老相機繼續工作。他們甚至通過更換鏡頭、改造為手動控制、重寫電路板與曝光程序、開發第三方的 TTL 閃光燈等方式,賦予了 SX-70 新的生命力。
而後,更多的商業力量參加了進來,香港的 MiNT、Retrospekt 等公司,開始圍繞 SX-70 及其衍生機型設計流程化的「復活」方案。

▲ 圖片來自 @MiNT
至此,距離第一台 SX-70 問世,已過去四十年;距離寶麗來破產,也有十餘載。
再然後,我們等到了 10Art.CC 的 Pocket Fold 66,這種可能會用富士 Instax 相紙的機器。
不可能的項目,最終誕生了更多的可能。
殊途同歸的道路
時尚是個輪迴,攝影也是。
因為相紙昂貴、不可複製而走向破產的寶麗來,掙扎著站起來後又驚喜地發現,曾經致命的弱點,好像變成了特點。
在一個資訊可以被無限複製、輕易刪除的數字世界裡,實體性的照片提供了一種對抗虛擬的、珍貴的「存在感」。
而每按一下都需要花錢的快門,被迫讓人傾注更多的思考和注意力,同時也增加了人們的期待值,與可以先拍一百張,再選一張的數碼照片形成鮮明對比。
兩者結合,形成了寶麗來那與數碼產品格格不入的拍攝體驗,也由此,在數碼時代也有了愈發旺盛的生命力。

而同樣有趣的是,人們兜兜轉轉,在另一條路徑上,也找到了「即時」的新方法。
與此同時,人類對「即時」的追求並未停止,另一條路徑由智慧型手機走通:零成本拍攝、即時預覽、無限分享,看見即擁有幾乎沒有延遲。
效率被推到極致,影像在同一秒完成拍攝與傳播。

這裡有個值得一提的故事,在 SX-70 獲得成功後,智慧型手機浪潮的掀起者,剛剛發布蘋果 II,正在緊鑼密鼓籌備 Macintosh 的賈伯斯曾親自拜訪 Edwin Land,在馬薩諸塞州劍橋的寶麗來總部進行了一次深談。
這次會面中,Edwin Land 強調了寶麗來的端到端控制——從相機硬體到相紙配方、從生產到零售體驗全部由公司一手掌握,這樣才能保證魔法般的體驗一致。
多年後,蘋果在硬體、軟體、服務到零售的全鏈路一體化上堅持封閉生態,也延續了這套思路。

那天,Land 還拋出了一句足以刻進年輕賈伯斯內心的箴言:
不要去做別人要的東西,要去做他們自己都沒想到會想要的東西。
是不是很熟悉?
這種創造需求而非迎合需求的哲學,貫穿了蘋果此後的產品路線。
這種致敬一直持續到賈伯斯的生命末期,2010 年,正值 Land 百年誕辰,iPhone 正在重塑世界,智慧型手機的影像浪潮才剛剛興起,賈伯斯在回顧時說:
Edwin Land 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他讓我明白,一家公司不僅要製造產品,還要創造文化。

兩個時代的人物、兩個時代的設備,在思想與思路上高度共鳴,實屬有趣。
如果把視野拉遠,你會發現,寶麗來 SX-70 和 iPhone,其實是人類在漫長攝影史上,對「即時性」這一命題給出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
一種是 SX-70 所代表的物理即時,它將即時的渴望,物化為一張獨一無二、可以觸摸、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化的實體照片。
它是有溫度的,是可珍藏的,是一種物理世界裡的魔法;
另一種,則是智慧型手機所代表的數字即時,它是即時追求在當代最邏輯自洽的延伸產物。
它實現了資訊的即時——零成本的預覽、無限的複製、一鍵式的任意分享。
寶麗來是一座里程碑,智慧型手機則是另一座。
它們共同證明,在即時這個永恆的追求上,答案不止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