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我給大家推薦一些推理神番,我一定會說去看《死亡筆記》吧。但是如果要問我看過的第一部高分推理番是哪一部,那我會告訴你那是我看過的第一部推理番——《Another》。
我記得我是初中暑假接觸到的這部番,當時出入二次元的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真的有一部番可以在盛夏之時讓觀眾後背發寒。雖然以今天的眼光再去看這部番,它其實還是有很多缺點但是這並不影響這部番確確實實是一部佳作。
那麼今天給大家推薦的番是改編自綾辻行人同名小說的動畫,以三年三班「每月一死」的怪談為核心,描繪了學生們在無形詛咒下掙扎求生的群像悲劇——《Another》。
個人第一觀感:氣氛調度非常好、懸疑節奏緊湊,但血腥場面較多,對心理承受力有限的觀眾需謹慎。總體推薦給懸疑、恐怖愛好者,以及喜歡日式推理和人性議題的觀眾。
優點:敘事節奏緊湊、伏筆縝密、影音調度一流,將「死亡否認」社會議題與校園怪談完美嫁接。
缺點:血腥畫面直白,部分角色刻畫略薄,占比小的觀眾易錯失情感連結。 而且內容尺度過大並且作品表達的核心思想並不光明,所以建議18歲以上及心智已成熟有主觀意識的人觀看。
《Another》通過「多出來的那個人」詛咒,讓觀眾跟隨轉學生視角體驗「看見死亡卻被迫裝作看不見」的殘酷。作品的真正核心不是誰死得最慘,而是「面對失去時該如何選擇:逃避或承擔」。若你願意在恐怖包裹下思考人性,《Another》值得一看。
主要配音陣容包括阿部敦(飾櫻木恆一)、高森奈津美(飾見崎鳴)、前野智昭(飾勅使河原直哉)、水樹奈奈(飾赤澤泉美)等。動畫延續P.A.WORKS一貫高精細作畫,將光亮的校園日常與突如其來的血腥瞬間形成鮮明反差,突出「日常與非日常」的撕裂感。
配樂方面,大量運用弦樂和環境噪音,營造出令人窒息的緊張氛圍,其中「靜→爆」的節奏尤為突出:在平靜的長鏡頭之後,突入高強度死亡場面,帶來生理級的驚嚇體驗。
導演水島努以節奏和敘事掌控見長,代表作如《少女與戰車》《SHIROBAKO》都以群像戲與細節描寫而受關注。《Another》是他少數涉足純粹恐怖題材的作品。以往擅長在歡樂題材中融入社會批判的他,這次反而通過大面積「真空留白」製造恐懼,激發觀眾自行想像。
系列構成與劇本由馮光原(沖方丁)擔綱,他本身也是推理和科幻作家,邏輯縝密、語言高度凝縮,讓角色對話既含資訊又保懸念。兩人合作,將原著中的內心獨白轉化為富有暗示性的鏡頭表達,如「空出的一整張課桌」「全班齊喊名字卻對著空氣」等,增強視覺衝擊力。
原著小說《Another》初刊於2009年,是綾辻行人除「館系列」外的獨立長篇,結合校園怪談外殼實則探討「生死邊界緣何被主動抹消」。小說以恐怖外衣實際反映普遍逃避責任、拒絕承認死亡的社會心理——面對失去時,因不願接受現實,往往以「讓他繼續活著」的心理自欺,最終釀成更大悲劇。作者同時影射日本戰後「集體遺忘」現象,指出選擇無視歷史,終將遭遇歷史反噬。
動畫主線是關於「1972年一樁死亡,26年後發生了詛咒,還要找『多出來的那個人』」,展開。櫻木恆一是「局外人」,慢慢和觀眾一起揭開謎團。見崎鳴戴著眼罩、說話方式冷淡,一直讓人猜她是不是幽靈。
配音方面,高森奈津美聲音很冷,演得很到位;阿部敦表現出恆一從好奇到害怕、再到很決心的情緒變化。這部作品想表達的是:逃避死亡會有更大的不幸,只有直面失去、願意承認傷痛,才能止住血。
內容其實就是「存在抹消」、「大家集體忘掉」,全班一起裝死去的同學還在,這像社會面對災難選擇逃避。「替身」機制,就是維持表面完整必須有個「多出來的死者」,其實是「否認現實」的邏輯結果。作品裡用月度死亡人數把成本表現出來:逃避一次=出一次血。鏡頭上,點名時的空椅子、多餘的課桌、不在名單上的學生,這些都是「看不見」事實的提示。
恆一在第一集被引導去地下病房見母親,同時聽到走廊盡頭的心電圖停跳,詮釋了個人對「失去」概念的啟蒙。櫻木恆一的身世特殊,父母分居、母親病重,使他對「死」有先天敏感,卻仍憑理性試圖解釋一切。他不斷提問、收集資訊,推動劇情一層層揭開。
見崎鳴作為真相目擊者,因姨母死亡而對「消失」極度冷感。她戴的義眼象徵能夠看見真相但選擇沉默;她協助恆一,是因為在他身上發現了「尚未絕望」的火苗。
勅使河原直哉則性格衝動,為了阻止死亡連鎖反應,曾多次提出極端舉措如「乾脆殺掉可疑者」。他的決定在合宿篇成為引發學生自相殘殺的導火索。
赤澤泉美則負責班級對策,壓抑恐懼、承擔過度責任。班主任自殺後她背負巨大心理重擔,最終因為閃電擊碎玻璃身亡,象徵「控制力的崩潰」。
千曳老師是唯一的成年調查者,因十五年前倖存而背負負疚,他留下的大量筆記和錄音為後來者提供線索,也提醒觀眾:成年人並非絕對庇護。
這些人物之間的「選擇—後果」鏈條表明,詛咒並不單是超自然產物,更是人行動激化的惡性循環:否認——恐懼——自保——失控——更大否認。合宿篇集體互殺的高潮,展現了恐懼最終轉化為暴力。
歸結來說,《Another》的核心在於:在死亡教育缺位的社會裡,逃避最終會導向災難。導演用現實主義的空間設計(普通校園、郊外旅社)與突如其來的死亡場景交錯,對比突出「悲劇可發生於任何日常角落」。
恆一在最後親手結束姨母生命的選擇,冷峻地給出答案:直面死亡、承擔責任,才是唯一的出口。
與國內同題材《開學驚魂》相比,國產片往往將校園死亡與「冤魂復仇」相結合,強調因果報應的必然性。而《Another》則弱化了因果報應概念,轉而突出「無差別」隨機死亡,更加契合現代社會面對災難時所感受到的無力與不確定。
西方恐怖片《最終目的地》系列同樣描繪了「命運清單」式接連死亡的設定,但更側重於連鎖反應帶來的視覺和感官刺激,角色多淪為待宰的羔羊。相比之下,《Another》把關注點放在人類心理層面,展現人物在面對未知威脅時的相互猜疑與心理崩潰。
再對比日本經典《學校怪談》,該片通過恐怖元素轉化為成長寓言,每集在解決怪談後同學間的關係還會變得更加緊密。而《Another》恰恰相反,為了解決詛咒而選擇「排除異己」,使同學情誼最終被撕裂,因此帶來的衝擊力和反思空間也更為深刻。
同類作品常陷入「誰會是下一個受害者」的獵奇套路,而《Another》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其用角色自身的決策推動著死亡進程,使「死亡」本身成為一種社會心理的症候,而不僅僅是殘酷的展示。
在追番的過程中,我無法忽視冷色調與陰影帶來的視覺衝擊。畫面宛如冰冷夜色縈繞在校園之中,每一寸空間都被陰影拉伸得深不可測,與角色的孤獨與惶然一起發酵。這樣的色彩處理並非隨意為之,它實際上深深根植於日本文化的「物哀」與死亡美學,仿佛提醒觀眾:痛苦和逝去是一種可悲、卻不可抗拒的必然。
如果論藝術的優勢,低飽和度和冷色調有其獨特魔力。首先,它們更易引發觀眾情感上的共鳴——那些幽暗的色彩讓角色們的內心痛苦和渴望求生的掙扎變得分外真切。故事的懸疑緊張在空間氛圍中流動,每一次畫面暗角、每一束黯淡燈光,都讓恐怖不再僅僅是突如其來的音效,而是一場緩慢侵蝕靈魂的細膩折磨。與此同時,血色與高光在陰冷背景中一旦爆發,其衝擊更甚於任何台詞。
P.A.WORKS大量使用低角度長廊透視、空鏡雨水滴答,拉長等待時間,蓄積緊張。死亡瞬間則常用快速推軌 跳切,製造眩暈。合宿火災段落以長鏡跟拍逃生動線,配合火光與斷電形成光源隨機閃爍,成功營造「誰會倒下」的即時恐慌。
岩崎琢的配樂沿襲古典結構,弦樂主旋律偶爾摻入失真電子音,象徵現實裂縫。OP《凶夢傳染》用不協和拍點與倒放聲樣提示「循環災厄」,ED《Anamnesis》則以女聲低吟構成「回憶與告別」對照。總體與劇情貼合度高。
為此,再舉一個對比就如「老生常談」般繞不開——《寒蟬鳴泣之時》。它同樣同屬日系恐怖代表作,但其前期用色與after-school日常幾乎溫馨可愛,直到一記回馬槍:鮮血飛濺、絕望驟現。這種色彩下的劇烈落差固然刺激,但如果你偏愛一種視覺與心理的恆定壓迫,那麼《Another》以始終如一的色調壓頂,顯然更具一體化美感和藝術氣息。
角色設計方面,毫無疑問見崎鳴是「氣氛擔當」。她的蒼白膚色加上神秘的眼罩和異色瞳仁,成為本作標誌性謎團之一。其他角色的造型處理也絕非浮於表面,冷漠、驚恐、甚至時而的無神,透過表情與細節釋放出人物脆弱和無助。看著這一張張被恐懼侵蝕的小臉,我不得不承認,每個人的惶惑都在螢幕外形成回音。
但在我看來,所有這些高明的藝術營造都只是「第一表層」。動畫真正打動我的地方遠不止恐怖氛圍。
故事的深意,在於它直指人性的幽暗。貫穿始終的「misaki詛咒」,固然是推動情節的裝置,卻更像一面鏡子,把每個人潛藏的脆弱、恐懼與惡意一覽無遺。面臨生死的極致壓力,人性的自保、冷漠、背叛乃至瘋狂不再被任何外殼包裹,血腥場面下隱藏的是人性光影交錯的真實剖面。
滿屏的猩紅、痛苦、絕望,仿佛反覆在問:如果你處於這般絕境,會否比這些少年更冷靜、更理智?每次看到集體猜疑、逃避責任與自我放逐之時,心理都難以止步於批判,多少總要自問一句——我們自詡文明,有幾分是真的無懼困境與風險下的本能惡呢?
我總覺得,這正是《Another》最殘酷也是最動人的地方:被詛咒追索的不只是角色的命運,更是社會與個體如何在集體危機中自我救贖。最可怕的從來不是動畫裡猩紅的血,而是現實生活中那些隨時可被激化的猜疑、冷漠與不信任。
所以,我還是想為人性說一句公道話。儘管生存壓力會激發出人類潛藏的自私、逃避甚至惡意,本作也不是要一錘定音否決所有希望。畢竟,哪怕在恐怖的謎團和傷痛之間,主角之間偶爾流露的信任、堅定和溫柔,總能賦予觀眾一點喘息的亮光。緣分難測,但我願意相信,如果是我們自己面對同樣的困境,或許真的能堅定一些、光明一些。
這份帶著希望的相信,大概才是真的治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