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猛瑪在去年 10 月推出的 LARK MIX 紐扣麥克風,重 9 克,採樣率為 48kHz 24Bit。

這,是 LimitlessAI 最近推出的可穿戴吊墜 AI 設備「Limitless」,號稱世界上最小的 AI 可穿戴設備。

雖然都是圍繞「聲音」做的產品,但這兩個長相和尺寸相似的設備,卻代表著不同的領域和時代:
前者在兼顧拾音效果的同時,將 MOMA 傳統設備的體積與重量,提到了新的高度,是戶外拍攝的優質搭檔。
後者內置 LLM,能全天候的記錄機主和他人的對話內容,並具有記憶總結功能,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未知。
發布不到五天,
LimitlessAI 創始人就宣布這款 AI 吊墜銷量突破 2 萬台,其中大部分用戶來自中國和美國。
實時打字員,加了 AI 的那種
不加掩飾地說,Limitless 就是一款簡易版的 Ai Pin。
它沒有 Ai Pin 的雷射墨水屏,沒有錄像拍照的鏡頭,也沒有可更換的電池背夾,唯一剩下的功能就是,錄音。
不過和以往傳統的錄音設備不同,內置了大模型 Limitless,多了許多功能:你可以通過問詢和對話讓它訪問在線的 App,比如 Mac 和 Windows 上的,相當於把眾多應用程序用「無圖」的方式整合進了這個可穿戴的小東西里。

在 LimitlessAI 創始人 Dan Siroker 的宣布介紹里可以得知,Limitless 創立的初衷是:
通過人工智慧來增強人類智能,而並非取代。
Limitless 擁有實時記錄的功能,因此它可以算得上一個語音備忘錄,以此來克服大腦在記憶和注意力方面的局限性。
這裡的局限性並不是指人類腦容量的開發已經到達邊際,而是通過可穿戴 AI,幫我們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最多一個備份,以防不時之需。

比如你正在開會,但接下來的 4 個工作活動總會讓你分神,Limitless 的存在能讓你 100% 投入當下的工作,一次專注一件事,接下來那些怕被遺忘的細節、流程,Limitless 都已經做好了準備,可以把它當作的你的私人助理。
而且,你此時的講話,也會被 Limitless 實時記錄,並生成摘要。
以上就是 Limitless 的三個核心功能「Transcript」「Notes」「Summary」。
三者分別對應文字的轉錄直譯、重點加粗和要點總結。
Transcript 轉寫在 AI 大模型爆發的近一年裡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話題,甚至已是 AI 設備的「必修課」。

Limitless 在演示中的轉寫速度與準確度都不差,可以說達到了「AI 人均水平」。
但 Notes 和 Summary 的筆記總結功能,才能真正考驗 AI 的功底。

一是總結要點是否準確,二是全文要素是否齊全,三是分點邏輯是否通暢。
Dan Siroker 在線上發布影片的結尾,展示了 Limitless 的總結概括能力,內容就是這段將近十分鐘的影片。
Limitless 準確地將影片分為了行動項目、關鍵更新、優先事項和當前挑戰,這些都是線上發布會中的重點內容。

另外,Limitless 也能把一些細節且重點的內容單獨列出,比如摘要中明確提到了該產品的設計理念是增強人類智能而不是取代。
儘管還不清楚 Limitless 是否會在未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不過數學課上撿起一支筆的功夫就聽不懂課的情況,感覺會越來越少。
但是,從快速掠過的影片里我們依然很難分辨出 Limitless 的總結能力,所以在後續正式發售的測評里,這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功能。
智能極簡主義
Limitless 的核心功能,目前已經可以在官網 limitless.ai 體驗。
除了軟體端做到了較高的集成化,Limitless 的硬體形態也是一大亮點:它極其簡單。

U 型夾子結構,能讓 Limitless 成為掛在脖子上的吊墜,或者直接用磁吸口固定在衣服上。

Dan Siroker 稱 Limitless 是世界上最容易穿戴的 AI(硬體)。
首先,它的尺寸只有有 31.9mm 寬,16mm 薄,比 AirPods 第一代(44.3mm x 21.3mm x 53.5mm) 還要小巧。

在這樣秀珍的體積里,Limitless 放進了一個續航可達 100h 的電池(電池容量沒有提到),續航焦慮因此大大降低。
這一點和前兩天首發的 Ai Pin 有著天壤之別,在第一批拿到 Ai Pin 用戶的評測反饋中,續航是許多人都提到的一個痛點,即使有能更換的電池組,但總共加起來不到 8 小時的輕度使用續航,還是不能滿足多數人的需求。

其次,沒有螢幕的 Limitless 其實保留了大部分電子設備零部件,比如它支持 Wi-Fi 和藍牙連接,即使在沒有手機,Limitless 也能單獨使用。
另外,Limitless 保留了兩個實體按鍵,一次來開啟「對話」和「錄音」功能。
錄音鍵位於機身側面,開啟錄音功能後,提示燈會亮起,提醒自己和它人「設備正在錄音」,和 Ai Pin 上的信任指示燈類似。

對話鍵和機身正面融為一體,按下後即可開始對 Limitless 的問詢。

在機身主體正上方的弧形是一排麥克風拾音口,Dan Siroker 沒有在影片中給出任何關於麥克風的參數,只是很場景化地描述了 Limitless 的錄音效果:
即使在擁擠的咖啡館也能確保水晶般清晰的音頻質量。
在介紹 Limitless 時,「個性化」是被反覆提及的一個詞。
一方面,Limitless 在功能上做到了個性化。設備可以根據你即將要做的事情,根據你先前的背景和經歷,給出專屬於你的行動建議。
Dan Siroker 親自示範了這項功能。

Limitless 根據「錄製聲明影片」的提示,結合 Dan Siroker 的以往經歷和習慣,做出了如下反饋:
和攝像機要有延伸交流
偶爾眨眨眼
語速不要太快
繼續保持個人風格,但避免使用不好的雙關語和愚蠢的口音
另一方面,Limitless 的產品顏色也充滿著個性化:

無需多言,但如此熟悉。

有什麼用?是行業需要面對的爭議
隱私保護,是 AI 設備走向市場的一大難題。
它們需要更多的數據變聰明,但不加截止和約束的收集,只會讓這些新興事物更難走進我們的生活。
Limitless 為此提供了三重保障。
第一重是上面提過的「凡錄音必亮燈」。
第二重是「同意選項」:未經他人允許,就不會以任何形式記錄第三方的說話內容。

除非得到「可以錄製」等明確的答覆,才會以此為起點,多加一個發言人的錄製窗口。
第三重是「隱私雲」。傳統的 App 在隱私和功能的權衡上,往往會走向兩個極端。
傳統的雲服務,例如 Slack、G-Mail,能夠為用戶提供很多便利雲端便利,接收實時建議、無線存儲空間和最好的 AI 模型更新,但開放的服務卻忽略了用戶、軟體服務商和公共單位的隱私保障。

Limitless 首發的隱私雲,則能做到平衡二者關係,在保證雲端服務的前提下,把所有個人資料的查看、揭秘全都留在了本地,只有個人認證後,私人數據才能被瀏覽。
Dan Siroker 對 Limitless 隱私保障的思路很明確,對其未來規劃的發展,也很清晰。

除了這些已經能體驗到的功能,Limitless 還將在不久後加入許多重大更新。
和 Ai Pin 相比,Limitless 的定位非常準確,這也是在而這當中,我更看好後者的原因。它沒有什麼都想要,而是抓住「聲音」一個點,並做深做細。
而且,Limitless 並不排斥手機的存在,甚至在規劃中,還將為 iPhone 和 Android 提供原生應用。

今年 CES 開展後,AI 小工具開始湧現,在手機依然是人們生活中的絕對主力設備、市場仍在探索除手機外的最佳 AI 終端這樣的交匯點,擁抱手機,或者承認自身「附屬品」的地位,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
反而過於激進的改革和「獨立主義」,只會讓不成熟的硬體成為笑柄,Ai Pin 就是其中的一員。
甚至在 Dan Siroker 公布 Limitless 99 美元時,也不忘嘲諷一下 699 美元的 Ai Pin。

Limitless 則汲取了這些教訓,並且被設定了非常具體的使用場景。
在未來,符合 HIPAA 法案(義務型可攜帶式健康保險法案)的 Limitless 能夠成為醫生的得力助手,100% 專注問診流程,在醫患對話結束的時候,病情總結和病歷建議就已經同步生成,通過雲端的數據記錄,也能在日後實時查閱每個病人的每一次問診詳情。

這就是 Limitless,一個專注聲音的 AI 工具,它不完整也不全面,甚至極有可能在 8 月正式開售後翻車,但功能和價格來看,Limitless 仍是更容易達到心理預期的新品。
Limitless 除了其本身的功能意義,也為當下和今後的 AI 智能終端提供了一定的借鑑:
別一上來就喊著「取代手機」,不實際也招人煩,更何況大概率實現不了。
不如學學 Limitless 的小步快跑,步步為營可能才是 AI 硬體更穩妥的成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