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3 剛出來那會兒,AI 的成長路徑相當的簡單粗暴,只要用更大的模型、更強的算力和更多的數據訓練,就一定能看到效果飛躍。
現在,GPT-5 失效的 Scaling Law(規模定律),讓 AI 的發展看起來是從先前的「能造火箭」變成了現在的「修修汽車」。
知名數據公司 Similarweb 和移動網際網路數據分析研究公司 QuestMobile 在前些天,各自發布了全球 AI 趨勢報告和國內 AI 應用報告。

Similarweb 全球生成式 AI 趨勢報告
數據顯示,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AI 行業的發展,在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後,都開始出現部分下滑,行業正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真實的用戶偏好開始顯現,舊的增長邏輯正在失效。
下面是我們提煉的要點梳理:
1、通用大模型不斷擠壓部分垂直工具的生存空間,專門的 AI 寫作與內容工具賽道,以及 AI 角色陪伴聊天賽道,整體流量在過去半年一直在下降,最近 3 個月分別下降了 12% 和 8%。而像 Character.ai 在 2025 這一年基本上都在下降。
2、影片生成和語音生成類產品增長也遇到瓶頸,從年初接近 20% 的漲幅到現在只剩下 1%。影片生成上表現比較突出的產品有 Heygen、Typecast,在近半年保持了持續的增長。快手可靈一開始很火,但現在的使用量也在一直下降。
3、在海外賽道冷熱分化,一眾垂直產品遇冷的情況下,旅行類產品 Mindtrip 三個月漲了 153%,整個類別的漲幅在最近三個月也達到了驚人的 92%。以 Zapier、n8n 等為代表的工作流自動化工具同樣在加速狂奔。
4、「插件化」成為國內市場的主流,平均每個已集成 AI 的 App 中,就有 2.1 個 AI 功能。夸克在對搜索框進行 AI 優化後,平均一個月能讓用戶點開 65 次。微博智搜、騰訊新聞妹靠著「集成 AI 的場景驅動」表現都很突出。
5、得益於插件形式統計的加入,國內這半年,移動端 AI 產品活躍用戶總量 6.8 億。看著是還行,但原生 App 增長緩慢,PC 網頁端更是直接躺平,只有 1.8 億的用戶總量,近七成的網頁應用月活負增長。
6、此外,Kimi、貓箱、文小言、智譜清言、以及 Bixby 等 AI 綜合助手和社交互動類應用都成了流失重災區;AI 搜索仍是位居 AI 賽道的第一名,曾經原生類搜索代表 DeepSeek 走掉的用戶里,超過一半去了百度。
7、AI 對部分傳統行業的衝擊已經顯現,傳統教育科技領域的流量同比去年大幅下滑,問答社區 Quora 的流量同比去年下降了近 50%。
OpenAI 一家獨大,正在「殺死」那些小而美
Similarweb 在此次發布的趨勢報告中,總結了不同 AI 賽道的產品增長趨勢。他們所使用的數據完全來自於網頁的總體訪問量,不包含 API 的使用以及集成等情況的統計。
全球 AI 工具的總流量在經歷年初的快速增長後,近期已趨於平穩。在這個巨大的市場裡,馬太效應極其明顯。

圖中上半部分為部分生成式 AI 產品在 2025 年各個階段的 12 周流量變化情況。下半部分左邊為日平均訪問流量,右邊是不同時期所占據的流量份額對比。
以 OpenAI(ChatGPT)為代表的通用 AI 工具占據了絕大部分流量份額,並且地位相當穩固。
DeepSeek 和 Grok 在年初的時候都是增長迅猛,後面慢慢回落,Grok 4 的推出也讓他重新開始增長。不過 DeepSeek 現在仍然是國產第一。


大部分賽道的使用累計情況變化,主要是下降的趨勢;通用賽道目前占據有接近 90% 的流量
相比之下,許多曾經熱門的垂直賽道卻表現不佳。除了通用和旅行兩個類別,其他像是 AI 陪伴、聊天、設計、以及文字圖像聲音生成等賽道,都出現了訪問量的下跌。

右下,Character.ai 依舊占據 AI 聊天陪伴類產品的主要份額。
AI 角色聊天作為曾經的明星賽道,整體流量在過去半年的時候一直處於下降的狀態,在最近 12 周下降了 8%。其中,頭部產品 Character.ai 同期流量下降 8%,另一款產品 Chai 的流量更是經歷了劇烈波動。

AI 寫作類工具沒有出現斷層產品,但訪問基本上都在下降。
AI 寫作同樣面臨挑戰,看統計的近半年 12周變化表格,這一大片紅色就知道,這個賽道確實很不容易。它的整體流量在過去 12 周下降了 12%,包括 Jasper、Wordtune 在內的多個知名工具都出現了流量下滑。
畢竟 ChatGPT、Claude 這些通用模型,自帶了寫作功能,這類專用工具的護城河會越來越淺,也在意料之中。




圖像、影片、以及音頻生成賽道,也沒有出現爆發性的流量增長。圖像生成的總流量在過去 12 周也下降了 2%。雖然 Midjourney 保持著 33% 的增長,但 Leonardo、Ideogram 等多個工具的流量都在下滑。
影片生成上,部分頭部產品還是比較火,Heygen 一年漲了五成,Runway、Typecast 也在往上沖。畢竟通用模型最常見的功能還是生文和生圖。
音頻生成分成了聲音的生成和音樂的生成兩個部分,AI 音頻處理的頭部公司 Elevenlabs 增速放緩了許多,但一直沒有停止發布新的語音模型。
而音樂生成,可能是現在技術還不夠個性化,大部分的產品還是處在下降的趨勢。

唯一的例外是與特定場景強相關的領域。例如,AI 旅遊工具在近 12 周的流量增長了 90%,我想這可能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夏季旅遊旺季的需求,因為前面一段時間還是在下降。同時,自動化工具 n8n 三個月漲了 73%。

Mindtrip 應用截圖,不知道是不是最近流量太好,Mindtrip 網頁是顯示「施工中」,下載 APP 之後也無法註冊

自動化工具上半年 12 周變化率
n8n 在社交媒體上還是非常多人在推薦,它可以說是一個工作流程自動化的開源軟體,要在穩定的伺服器上才能運行,一般是通過 Docker(代碼容器平台) 部署或 npx(運行環境包執行工具) 安裝,因此上手門檻還是有點高。
無論是滿足特定需求(像旅遊),還是用來提升效率(像自動化),這些能解決具體問題的實用工具,永遠都是市場的寵兒。這也是與那些大而全,但場景模糊的聊天工具,最明顯的區隔。
但隨著七月份 OpenAI 推出 ChatGPT agent,統一了自動化和深度思考,使用 ChatGPT 就能完成自動訂機票、排行程;通用模型廠商看起來是要收割掉所有現實具體問題場景的入口。
真正的贏家,都是加了 AI 功能的超級 APP
和全球市場呈現的低迷一樣,國內的 AI 產品也歷經著分化,不過除了賽道的分化,更多是形態上的分化。



一方面,原生的 AI App 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考驗,無論是手機廠商內置的 AI 原生 APP,還是不同的網際網路/ AI 科技企業開發的 APP,累計有約 67.4% 的原生 App 在上半年都處於負增長狀態。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常見的一些原生 AI APP 像是 OPPO 小布助手、vivo 的藍心小V(來自手機廠商);以及百度的文小言、阿里的通義、騰訊元寶、抖音的豆包等(來自不同企業)。
更慘的是網頁端的情況,累計有 68.8% 的應用處在負增長,此外,PC 網頁端的用戶規模僅有 1.8億。

部分 PC 端網頁應用產品,你用過哪些?
但另一方面,AI 的應用規模仍在擴大。截至 2025 年 6 月,移動端 AI 應用的整體用戶規模達到了 6.8 億。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插件形態」的 AI,即嵌入在現有 APP 中的 AI 功能,74.5% 的插件形態應用保持正增長。

其中成績最亮眼的是,微博的 AI 微博智搜和 QQ 瀏覽器的 Qbot,它們都是藉助平台優勢和場景結合實現高速增長的典型。

有了插件的場景適配,也不一定就意味著產品能夠收穫更多用戶。
和全球多個賽道呈現萎靡狀態一樣,國內的 AI 賽道發展也只剩下了 AI 搜索和 AI 綜合助手兩大支柱領域,月活躍用戶規模分別達到 6.85 億和 6.12 億。

夸克 AI 搜索位居月人均使用次數第一
就像在這次的統計中,微博智搜和 QQ 瀏覽器的 Qbot 都是屬於 AI 搜尋引擎賽道下的產品。

報告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DeepSeek 流失用戶中,56% 轉向百度,42% 去了 QQ 瀏覽器,這也再次證明,AI 搜索依然是當前國內用戶最核心的需求場景。
AI 有用功,還是得做「有用」的 AI
這兩份國內外的報告,都在分析不同 AI 產品的使用變化趨勢,不約而同地得出了相似的結論——獨立 AI 應用的增長正逐漸放緩,不管是在火熱的賽道,還是小眾的垂直領域。
相反,把 AI 深度嵌入到現有的場景和工作流,正成為國內市場的主流方向。

如果 AI 的表現沒辦法比現在更好怎麼辦?圖片來源: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open-questions/what-if-ai-doesnt-get-much-better-than-this
紐約客最近發表的這篇文章,通過分析 GPT-5 發布遇冷,講了個挺有意思的觀點:AI 行業以前總覺得,只要模型越做越大、餵的數據越來越多,能力就會不斷提升,甚至接近人工通用智能(AGI),即(規模定律)。
但現在的情況完全不是這樣,那個所謂的規模定律可能正在失效,AI 的發展速度正在放緩,行業也需要重新調整期待和策略。
教會電腦思考的整個事業(AI 行業)仍然神秘。我們應該減少傲慢,更加謹慎地行事。
放緩的發展速度,確實能給我們更多時間和機會,來慢慢揭開 AI 的神秘面紗。
起碼現在,大家不再天天盯著參數量、榜單成績了,而是開始真正關心這東西好不好用,細節體驗怎麼樣。
當然,接下來 AI 的創新,我想也會變得更加複雜和多元化。
泡沫總會破的,最後能留下的,肯定都是那些真正有用的 AI。
參考鏈接:
https://www.similarweb.com/corp/wp-content/uploads/2025/08/attachment-Global-AI-Tracker-8.5.pdf
https://www.questmobile.com.cn/research/report/1952664347667959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