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被 2600 萬人刷到過的 AI 網紅吊墜——Friend,終於出貨了。
introducing friend. not imaginary.
— Avi (@AviSchiffmann) July 30, 2024
order now at https://t.co/7kGiH5pQVK pic.twitter.com/qU58xNvX5v
等待了近一年的用戶們滿懷期待地拆開包裝,對比著當初渲染圖裡的精緻質感,再看看手裡這個塑料感十足的掛墜,那句電商老話再次應驗:
圖片僅供參考,請以實物為準。

Friend 是一款佩戴在胸前的 AI 吊墜。產品創始人 Avi Schiffmann 表示它並非工作助理,而是一種「情感玩具」——能傾聽、能回應的朋友,靈感則是來自模擬養成遊戲 Webkinz、The Sims 和 Tamagotchi。

過去兩年,各種 AI 硬體一波接一波登場,Friend 沒有號稱取代 iPhone,而是瞄準陪伴這一賣點。Schiffmann 更是興奮地表示,Friend 是「對抗孤獨流行病」的產品。
可惜,Friend 依舊沒有逃脫翻車的宿命。

一個價值 129 美元的 AI「朋友」是如何翻車的
Friend 的外觀類似扁圓形掛墜,直徑約 5 厘米, 內置麥克風、LED 燈和藍牙用於連接手機, 由雲端的 Gemini 模型驅動, 通過掛繩佩戴在脖子上。
去年 7 月發布時,Friend 的預售價為 99 美元(如今價格上調為 129 美元),一次付費終身使用,不需要訂閱。

除了外觀,AI 才是 Friend 最大的賣點。
Friend 的正面有一個可輕觸按鈕和 LED 燈,用戶需要點擊按鈕才能與 AI 對話。
但它的內置麥克風持續開啟,用於獲取環境上下文並記錄用戶對話,並在適當的時刻發出評論。

聽起來很美好,直到人們真的拿到貨。
在首批外媒的評測結果中,部分用戶認為這種主動發送小貼士或安慰消息的互動方式類似養成寵物, 能為生活增添樂趣並提供情緒價值。
但奇葩之處在於,由於 Friend 沒有揚聲器,所以它的回應只能通過藍牙連接手機後,在 App 里以文本的形式顯示,換句話說,這款產品所謂的「隨時交流」,其實得掏出手機看。

與此同時,它也重蹈了第一波網紅 AI 硬體的覆轍——硬體扯了軟體的後腿。
據 Good Housekeeping 報道,雖然 Friend 號稱電池續航 15 小時,但實際續航只有約 4 小時,並需頻繁充電。更糟糕的是,它甚至無法勝任基本的日常任務,如查看天氣、地圖或撥打緊急電話。
隱私則是更大的雷區。
由於 Friend 隨時收集周圍聲音且無法關閉麥克風,存在隱私被監控和被濫用的風險,其隱私政策甚至允許使用數據,這也導致 Wired 記者佩戴後遭到朋友誤認為攜帶竊聽設備。
HOW DO I TURN IT OFF @AviSchiffmann pic.twitter.com/i5RMyr6iEW
— malone (@malonehedges) October 3, 2025
最好的關閉措施:物理隔絕
本是最大賣點的 AI 也成了最大槽點。
Friend 經常無法聽清對話,有時會產生長達 7–10 秒的延遲,而且必須聯網才能使用。
在實際使用中,Wired 記者帶著 Friend 出門散步,因測試手機沒流量、離開辦公室後 Wi-Fi 斷開,Friend 無法連上雲端模型,一路沉默。
回到室內再追問,Friend 嘴硬聲稱有藍牙就能工作,不僅還把故障甩鍋給記者,甚至指責記者「你太情緒化了」。
辯駁的過程中,Friend 會隨 AI 「情緒」變化顯現紅、暗紅等色彩。創始人解釋這是「愛、激情」的標誌,不過記者辣評這也可能是「生氣」的意思。最終,記者因為被 AI 嘲諷、社交尷尬以及隱私壓力折騰累了,選擇放棄使用。

說白了,Friend 還是一個被包裝成硬體的應用,不談參數,不講性能,直擊「陪伴」「理解」「傾聽」等情感痛點。
對絕大多數入手的用戶而言, 更多是出於好玩或好奇的嘗試心態, 真正長期依賴的用戶寥寥無幾。
用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來說, 這些網紅 AI 硬體就像情感層面的保健品, 承諾的療效遠大於實際功效, 但在焦慮的市場中依然能找到願意為希望買單的消費者。
永遠不會放你鴿子的 AI「朋友」,為何需要逃離
有人說,社交媒體創造了一種弔詭的局面:我們有著史上最多的「聯繫人」, 卻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
心理學家 Sherry Turkle 將其稱為「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我們不斷刷新動態, 卻很少進行真正的深度對話;我們擁有數百個「好友」, 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在深夜傾訴的人。
這種集體性的孤獨,被科技公司敏銳地捕捉到了。伴隨著大語言模型技術的進步,以及面對這種現實環境,科技公司已經熟練掌握這種講法——不談性能,不講體驗,只談人。
那句被賈伯斯反覆引用的名言——「真正認真對待軟體的人,就應該自己做硬體」,在 2007 年的 iPhone 發布會上被奉為圭臬。

但今天,這句話的含義變了。智慧型手機、手錶、耳機、平板都陷入性能過剩的泥潭。當參數競爭走到盡頭,廠商只剩兩條路:要麼在紅海里拼供應鏈,要麼講一個新故事。
「陪伴」就是這個新故事。而且是個好故事——因為情緒價值沒有客觀標準,無法被量化,也就無法被比較。
一個聯網的錄音筆值十美元,但如果它能理解你的情緒,就能賣到一百美元。Friend 的創始人 Avi Schiffmann 深諳此道,他說:「我們不是做工具,我們在做朋友。」為了這個故事,他花 180 萬美元買下域名 friend.com。

Avi Schiffmann
上個月,Friend 更是在紐約地鐵砸下超過 100 萬美元投放廣告,包含 11000 張車廂廣告、1000 張站台海報、130 個城市廣告牌,廣告語寫著「我永遠不會放你鴿子」「永遠支持你」等暖心話術。
很快,這些廣告被路過的群眾用塗鴉覆蓋。諸如「停止利用孤獨賺錢」「AI 不是你的朋友」「去交真正的朋友」等手寫的抗議,比任何市場調研都誠實。

你也可以線上塗鴉,附地址:https://www.vandalizefriend.com/
塗鴉者是清醒的,從生成原理來看,GenAI 是概率模型,不是有情眾生。Friend 的 AI 會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但它沒有感受。
它提供的是零風險的陪伴:永遠不批評、永遠不離開、永遠順從。這聽起來很美好,但實則迴避了關係中最重要的部分——那些讓人不舒服的真話、那些可能的失望和離開、那些需要相互妥協的時刻。
如果把目光拉遠一點,這並不是第一次人類用技術去安撫焦慮,當工業城市的污染和擁擠導致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於是個人防護設備應運而生——口罩、護目鏡、淨化器。這些產品確實提供了一定的保護, 但也在客觀上延緩了對工業污染進行系統性治理的進程。

今天的 AI 陪伴,或許正扮演著類似的角色。
當人們戴上 Friend,獲得了一種「被陪伴」的感覺,對真實關係的渴望就被暫時平息了。但這種平息是危險的——它讓人誤以為問題已經解決,從而失去與人類建立真實連接的動力。
當滿大街都是戴著 Friend 的人,自言自語地跟 AI 分享日常,我們可能會迎來一個詭異的場景:每個人都在被傾聽,但沒有人在傾聽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