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尼康發布Z f,這是市場上首款復古全畫幅無反相機,近日還有消息指佳能正在進行調查,看中國網友希望復刻哪款經典機型。復古相機,在富士高舉這面大旗之初被視作避免正面對抗CN,換個賽道競爭,可走著走著,發現路越走越寬,尤其受到年輕人歡迎。
復古機頭把交椅
如果討論誰是復古相機第一品牌,毫無疑問是徠卡,但說它是復古相機,其實不準確,下圖世界五十年代推出的Leica M3。
第二張圖是Leica M系列末代膠片機M7。
第三張圖是徠卡初代數碼旁軸相機M8。
不難發現,徠卡從M3開始奠定了M系列旁軸相機外觀基調,無論如何如何修改都沒有脫離M3基調,只是在細節上不停調整。所以嚴格來說,徠卡M系列在數碼時代是延續了膠片時代的外觀設計以及基本操控模式,不算是復古,不過在消費者眼中它長得跟膠片機一樣,就是復古。
徠卡能坐穩復古相機頭把交椅不止靠顏值,相比單反相機,旁軸相機沒有反光板,機身更為緊湊,簾幕快門聲音更輕,得益於短法蘭距同規格鏡頭可以做得更小,黃斑取景器時刻可以保持明亮效果,深受街拍、人文攝影用戶歡迎。而且徠卡是一個百年品牌,雖然沒有發明相機,但也奠定了135畫幅也就是全畫幅相機,「德味」鏡頭一直受到攝影發燒友追捧,在膠片時代是尼康、佳能之上頂級相機品牌之一。
不過在數位化之初,徠卡差點滑鐵盧,Lecia M8採用的是APS-H畫幅傳感器,任何鏡頭在上面使用焦距都要乘以1.3,35定秒變標頭,使用價值暴跌。不過在三年後的2009年,徠卡推出了搭載全畫幅CCD的M9相機,全畫幅意味著鏡頭不必「截幅」使用。加上在M8同年推出的鏡頭6bit編碼技術——這是一組黑白色的二進制條碼,通過它相機能識別鏡頭型號並進行暗角修正,讓老鏡頭享受到數字時代的福利。用戶只要支付95歐元即可獲得徠卡原廠6bit編碼改裝服務,如果動手能力強的話甚至可以列印一張二維碼標籤或是用馬克筆在鏡頭加上編碼。
多管齊下,徠卡成功穩定了Leica M系列機身和鏡頭的價格體系,也許舊機身會隨著新機發布降價,但鏡頭價格不僅沒有下滑,還年年上漲,成了相機界中的「愛馬仕」。(註:徠卡一度被愛馬仕收購,後來重新獨立)
徠卡平替——富士
徠卡的高高在上給其它廠商留下操控空間,2012年富士推出旗下首款微單/無反相機X-Pro1,它造型與Leica M相似,帶有一個旁軸光學取景器,機身頂部有快門速度、曝光補償機械撥盤,搭配的鏡頭上設有光圈環,更勝一籌的是光學取景器能顯示電子圖像,相機支持自動對焦,價格更是友好,機身加三支首發鏡頭總價也就半台Leica M9左右。
除了復古機身外,富士還為X-Pro1造了護城河——膠片色。富士不是沒有鏡頭製造技術,它甚至與德國電影機製造商ARRI聯合推出了電影鏡頭,可富士龍鏡頭名氣實在沒有徠卡、蔡司響亮。但換成膠片色就不同了,富士擁有80多年膠捲製造經驗,是唯一能與柯達並駕齊驅的膠捲製造商,富士膠片大家從小用到大,富士膠片色誰敢說不正宗,誰敢說效果不好?
後來富士衍生出X-T、X-S、X-A、X-E以及X-H多個系列,它們或多或少採用復古外觀,其中X-A大幅度拉低復古機入門成本,只要小几千元,就能買到一台跟同價位相機性能差不多的復古機,吸引力自然很高,富士也坐穩復古機二把手的位置。
看到復古機商機不止富士,尼康推出復古單反Df,有一個明亮光學取景器、使用旗艦D4同款CMOS傳感器,機身頂部是多個機械撥盤,可閹割了影片、對焦系統是入門機D600級別、快門速度只能到1/4000s、手柄尺寸小,價格更是不便宜,只能收穫鐵絲歡心。松下有GM1、GM5,價格便宜、樣子好看,可一個機械撥盤都沒有,簡而言之是家電廠沒有相機底蘊,也沒有成功。
在2021年,眼饞富士的成功的尼康再次推出復古機Z fc,但做法務實不少,外觀向尼康經典膠片單反機FM2致敬,情懷滿分,採用APS-C傳感器,單機6499元、套機7599元起,只比同規格的Z50貴一點,主打一個性價比。與此同時,富士X系列因零件短缺,價格飛漲——加價50%成了常態,更加突顯Z fc性價比了。Z f沿用了Z fc策略,把一台入門全畫幅無反做成FM2樣子,單機身價格13799元,比暴漲後的富士X-T5還便宜,自然也成功了。復古機要獲得成功,關鍵一點是性能不能差,溢價也不能太高。
看上復古機
付出小小的溢價,就能買到一台顏值、性能兼有的復古機,自然是合算的買賣,但無法解析年輕人為什麼喜歡復古。
在小時候,相信大家用過膠片相機——拿起來咔擦一下,閃光燈一閃就拍攝完成的傻瓜機,可傻瓜機取景器是塊塑料片,光圈、快門速度、對焦距離統統固定,只能記錄大家到此一游,沒法拿來創作。但更高級的單反相機、旁軸相機,大部分人小時候是沒接觸的或是接觸甚少的,原因無它,昂貴與時機不對。在進入2000年後,中國家庭才富裕起來,有能力採購一些生活非必需品,相機才有機會普及起來,可同樣是在2000後,數位相機開始普及,在比拍立得還要拍立得的數位相機面前,膠片相機毫無吸引力的。
萬元入門數碼單反佳能EOS 300D一點復古味都沒有,這類塑料外殼單反後來還獲得「塑料拖鞋」叫法
這造成不同市場對復古相機認知不同,在相機普及早的歐美、日本市場,復古機是一種情懷,但是對於相機普及晚的中國市場,復古機不只有情懷,還有新鮮感。也許有人疑惑,不是2000年前後膠片相機不是也開始普及麼,新鮮感哪裡來?下圖是2004年尼康發布的末代膠片單反相機F6,機身背面是一塊液晶屏,帶有方向鍵,手柄前後有雙撥盤,頂部有一塊肩屏,說不定很多人誤以為它是一台數位相機。
F6
D2X
而F6同年發布的尼康D2X數碼單反相機,由於採用方塊機關係,底部多了一個豎拍手柄,屏幕更大、更多,但設計風格與F6沒多大差別。在上世紀80年代自動對焦、測光、曝光各項自動化技術開始普及,相機電子化程度越來越高,操控慢慢從多個機械撥盤轉向模態控制(Modal Dial),即按鍵 前/後撥盤調整曝光補償、連拍、測光各項參數,以提升操作效率。到了上世紀90年代,膠片單反相機已經長得像數碼單反相機,更正確來說,是90年代膠片單反奠定了數碼單反外觀與按鍵布局,所以機械撥盤對中國消費者反而是新鮮的東西。
1996年推出的F5,快門撥盤沒了,取而代之的是肩屏
復古機在中國大陸流行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以小紅書為首的社交媒體流行,大大加強消費者對顏值的追求,即使是追求功能性的數位相機也無法例外,這也是造成中國大陸富士相機價格飆升的關鍵因素。
結語
情懷、新鮮感、顏值、潮流、合適的價格,多項因素帶動了復古相機的流行。其實近幾年復古的不止是相機,音樂市場有黑膠唱碟、復古音箱,服飾颳起vintage風,鍵盤做成打字機樣子,等等。這固然顯示出過往的設計成功,也是當下設計失敗、技術發展放緩,不得不披上復古這件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