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中地 - 每日更新
宅中地 - 每日更新

贊助商廣告

X

地球快養不起 AI 了,谷歌英偉達被逼上太空,結果便宜了馬斯克

2025年11月05日 首頁 » 熱門科技
地球快養不起 AI 了,谷歌英偉達被逼上太空,結果便宜了馬斯克

剛剛,Google 正式啟動數據中心登月計劃,打算把自己的算力都放到太空。他們還給這個計劃起了個很酷的名字,叫做 Project Suncatcher,太陽捕手計劃。

地球快養不起 AI 了,谷歌英偉達被逼上太空,結果便宜了馬斯克

Google 的想法很簡單,與其在地球上爭搶日漸枯竭的資源,不如去太空中直連太陽能。這個全新的登月計劃,目標也只有一個,在太空中建立一個由太陽能驅動的、可擴展的 AI 基礎設施

前些天,OpenAI 的 CEO 奧特曼和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納德拉,在播客節目上表示,

我今天的問題不是晶片供應問題;事實是,我沒有足夠的暖殼(warm shells)來插入它們。

聽著相當凡爾賽,畢竟在這場 AI 浪潮之前,我們一直以為算力就是一切。

地球快養不起 AI 了,谷歌英偉達被逼上太空,結果便宜了馬斯克

▲奧特曼和納德拉

但就像奧特曼在節目裡面說,AI 的未來,更多地需要能源上的突破,訂購的 AI 晶片太多,配套的數據中心和電力跟不上也是白搭。

AI 耗電有多離譜,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的數據,到 2030 年,全球數據基礎設施的耗電量,預計將與整個日本的國家耗電量相當。

不只是電,還有水。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顯示,一個 1 兆瓦的數據中心,每天消耗的水量,與大約 1000 名發達國家居民的用水量相同。

地球快養不起 AI 了,谷歌英偉達被逼上太空,結果便宜了馬斯克

▲一塊英偉達 H100 晶片的最高功耗可達到 700W,大約是家用微波爐的功耗,而一個數據中心的 H100 顯卡數量是以萬為單位,且不間斷運行

而就在最近五年,數據中心的需求開始狂飆,但增長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規劃新發電能力的速度。

Google 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他們的計劃,是發射一個由太陽能驅動、搭載 Google 自研 TPU 晶片(用於計算,類似英偉達的 GPU)的衛星星座,在太空中組建一個「軌道 AI 數據中心」

太空一定比地球更便宜、更高效嗎?

為什麼是太空?Google 的理由簡單粗暴。

1、8 倍效率: 如果搭載晶片的衛星,在正確的軌道上,太陽能板的效率是地球的 8 倍。

2、7*24 不間斷供電: 太空沒有黑夜和雲層,對比地球上的太陽能板,可以持續產生電力。

 

▲ 馬斯克發 X 說太空的 AI 衛星能保護地球

3、零資源消耗: 在太空,數據中心不需要消耗地球有限的土地,也無需消耗大量水資源做冷卻工作。

地球快養不起 AI 了,谷歌英偉達被逼上太空,結果便宜了馬斯克

▲ 蘋果、華為、騰訊、以及移動等公司在貴州設立數據中心,圖片來源:新華社

目前地球上的數據中心,越來越接近能源瓶頸,建在冰島、挪威,是為了冷;建在內華達沙漠,是為了電。像在國內,多數大廠的數據中心都放在貴州、寧夏中衛等,靠環境來降溫。

但是太空的環境,遠比地球複雜。Google 在自己的研究論文裡面,詳細提到目前遇到的難點,以及用於應對的方法。

讓 AI 「登天」,Google 要解決三大難題

難題一:太空「局域網」?

AI 訓練需要海量晶片協同作戰,彼此間的連接帶寬和延遲要求極高。在地球上我們可以用光纖實現數據的高速傳輸,在太空怎麼辦?

Google 的方案:編隊飛行 雷射通信。

地球快養不起 AI 了,谷歌英偉達被逼上太空,結果便宜了馬斯克

他們計劃讓衛星「飛得非常近」,彼此相距僅公里級或更近。

在他們一個 81 顆衛星的模擬星座中,每顆衛星都配有太陽能陣列、輻射冷卻系統,以及高帶寬光學通信模塊;且衛星間的距離僅在 100-200 米之間動態變化

在如此近的距離上,它們可以通過自由空間光通信(FSO ISL,Free-Space Optical Inter-Satellite Links),實現高速互聯。Google 在論文中透露,他們的演示已經成功實現了 1.6 Tbps 的雙向傳輸速率

難題二:宇宙「輻射」?

太空環境極其惡劣,太陽在提供能源的同時,也噴射出致命的高能粒子(輻射),這對尖端晶片直接是毀滅性打擊。

地球快養不起 AI 了,谷歌英偉達被逼上太空,結果便宜了馬斯克

▲ 圖源 NASA

Google 的方案:硬扛。

他們把自家的 Cloud TPU v6e (Trillium) 晶片送進了實驗室,用 67 MeV 的質子束轟擊它。

結果是「驚人地抗輻射 (surprisingly radiation-hard)」,TPU 最敏感的高帶寬內存 (HBM),在承受了 2 krad(Si) 的劑量後才開始出現異常,這幾乎是 5 年任務預期輻射劑量(750 rad(Si))的近 3 倍。

這意味著 Google 的 TPU 可在低地軌道連續運行 5 年,無永久損傷。

Google 計劃在 2027 年前與 Planet 公司合作,發射兩顆原型衛星,測試實際運行環境

地球快養不起 AI 了,谷歌英偉達被逼上太空,結果便宜了馬斯克

▲ Planet 公司官網,主要從事衛星圖像和地球數據的分析

難題三:數據回傳

在太空上,各個 GPU 之間的數據傳輸是做到了快速高效,但是就算在太空算完了,數據怎麼高速傳回地球?

這是一個 Google 在論文中承認、尚待解決的重大挑戰。

延遲問題: Google 選擇的「晨昏同步軌道」,雖然太陽能拉滿,但論文承認這將會增加到某些地面位置的延遲。

帶寬瓶頸: 目前的「地-空」光通信的最高紀錄,還是 NASA 在 2023 年創下的 200 Gbps

地球快養不起 AI 了,谷歌英偉達被逼上太空,結果便宜了馬斯克

200 Gbps 聽起來很快,但對於一個太空 AI 數據中心來說,這根水管遠遠不夠用。

然而,在所有這些(局域網、輻射、地面通信)高難度的技術挑戰之上,還壓著一個最根本、最致命的障礙,它決定了前面的一切是否值得去解決,上天成本

這曾是最大的障礙,把一公斤重的東西送上天,曾經比同等重量的黃金還貴。

地球快養不起 AI 了,谷歌英偉達被逼上太空,結果便宜了馬斯克

▲ 一系列低地軌道衛星的發射費用對比

Google 在論文中計算過一筆賬,如果 SpaceX 的發射成本能降到 $200/kg(預計 2035 年左右),則太空數據中心的單位功率成本,能與地面數據中心持平,約 $810/kW/年,與美國本土數據中心的 $570–3000/kW/年區間完全重疊。

換句話說,當火箭便宜到一定程度,太空就會比地球更適合建數據中心。

然而,現實是目前的發射價格,是這個理想價格的十倍以上。

誰能讓這件事發生?SpaceX

Google 在他們的論文裡,明確採用了 SpaceX 的學習曲線假設:每當總發射質量翻倍,單位發射成本下降 20%

地球快養不起 AI 了,谷歌英偉達被逼上太空,結果便宜了馬斯克

▲ 自首次成功發射獵鷹 Falcon 1 號以來,按最低實現價格計算的 SpaceX 有效載荷質量,針對不同類別火箭逐步變化

從 Falcon 1 到 Falcon Heavy,SpaceX 已把發射成本從 $30000/kg 降到 $1800/kg;而 Starship 的目標,是 10× 可重複使用率下的 $60/kg,極限情況下可降到 $15/kg。

這意味著,SpaceX 很有可能成為支撐 Google 太空數據中心經濟模型的公司。

地球快養不起 AI 了,谷歌英偉達被逼上太空,結果便宜了馬斯克

如果說英偉達壟斷了地球上的 GPU,那麼 SpaceX,將來就可能壟斷太空中的算力空間。

在地球上,英偉達賣 GPU;在太空里,SpaceX 賣軌道。

就在 Google 發布論文的幾天前,11 月 2 日,英偉達強大的 H100 GPU 已經「首次」被送入太空

這顆 H100 被搭載在一家名為 Starcloud 的初創公司的衛星上,其在軌算力比以往任何太空電腦強 100 倍。

地球快養不起 AI 了,谷歌英偉達被逼上太空,結果便宜了馬斯克

▲Starcloud 創辦於 2024 年,誕生之初就是致力於在太空建立數據中心,獲得了英偉達、YC 等投資。

它們的任務更直接,在軌實時處理數據。Starcloud 的 CEO 舉例:一顆 SAR(雷達成像)衛星的原始數據極其龐大,與其下載數百 GB 的原始數據,不如在軌用 H100 分析,只傳回 1KB 大小的結果,比如「一艘船在某位置,速度 多少」。

而當被問到這一切如何實現時,Starcloud 的 CEO 同樣指向了馬斯克:他們的願景,完全依賴於「SpaceX Starship 帶來的成本降低」

地球快養不起 AI 了,谷歌英偉達被逼上太空,結果便宜了馬斯克

搭載了英偉達 H100 GPU 的 Starcloud-1 衛星,正是通過馬斯克的 SpaceX,Bandwagon 4 Falcon 9 航班發射升空的。

過去五年,英偉達一次次刷新最高市值記錄,關鍵在於它提供了最強的算力單元(GPU);它掌控了 CUDA(英偉達通用計算平台)生態,形成軟體鎖定;它成為所有 AI 公司(OpenAI、Anthropic、Google)的算力上游。

而在太空算力時代,這三點都可能都將被重新分配,那個時候,算力空間才是下一個紅利。

 

AI 的極限,也許才剛剛開始。

宅中地 - Facebook 分享 宅中地 - Twitter 分享 宅中地 - Whatsapp 分享 宅中地 - Line 分享
相關內容
Copyright ©2025 | 服務條款 | DMCA | 聯絡我們
宅中地 - 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