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領域最熱門的議題不是短影片,也不是按照AI算法推薦展示的信息流。相反,如今的重點在於鮮為人知、但卻擁有多年歷史的Web協議——ActivityPub,它號稱能幫助我們重建網際網路上的整個社交結構。
最近幾個月來,眾多科技企業紛紛將資源投入到ActivityPub以及所謂「聯邦宇宙」(Fediverse)當中。Tumblr正在整合ActivityPub,而在這方面,Flipboard、Medium、Mozilla甚至是Meta也不甘落後。如今,ActivityPub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官方WordPress插件,能夠在近半數網際網路內容上啟用該協議。開發者們還使用ActivityPub在YouTube、Instagram上構建不同於以往的新內容。沒錯,ActivityPub的時代已來,ActivityPub無處不在!
當然,另一位當紅小生則是Mastodon,這個由ActivityPub驅動的平台已經成為Twitter叛逃者們的首選避風港。但從科技行業的整體輿論風向來看,大家並不覺得Mastodon本身代表著社交網絡的未來——答案不在這裡,而在ActivityPub所能支撐的可擴展社交結構之上。
那麼,ActivityPub究竟是什麼?這是一種能讓不同社交網絡間實現互操作的技術,可將所有內容接入同一套社交圖譜和內容共享系統。作為一項舊標準,它基於完全不同於當前社交網絡的古早結構,甚至可以說更像是當初的電子郵件或老式的網絡聊天室。它遵循開放協議,強調將控制權交還給用戶,確保大家能夠享受到遠超任何單一社交平台的廣闊資源。
當然,ActivityPub還遠稱不上完美,有巨大的改進空間。它也經常出錯,甚至可能在企業利益和惡意技術的攻擊下慘遭扼殺。在如今這場重塑社交媒體的競賽當中,在ActivityPub之外,參與進來的選手也有不少:Artifact和Substack Notes等社交新貴已經在建立自己的封閉平台,而Bluesky、Farcaster、Nostr則著手打造各自的開放協議,希望全面實現去中心化社交網絡。
但幾十年來長期從事Web工作的朋友,已經反覆多次經歷過類似的去中心化浪潮。雖然每次的情況都不一樣,但每次都在重複過去的故事。Mozilla公司首席產品官Steve Teixeira表示:「我覺得今年可能成為聯邦宇宙的突破元年。至少這次真的不一樣,我早在2017年就註冊了Mastodon賬戶,但直到去年才真正開始使用。」Flipboard公司CEO Mike McCue也贊成這一觀點,表示:「我在Web誕生之初就開始關注了,當時的ActivityPub幾乎跟HTML同等重要。這也是Web發展至今,我所看到的最大機會節點。」
過去15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社交網絡總給人一種穩定市場的感覺。Facebook和Instagram已經贏了,Reddit和Snapchat各自占據不同生態位,一切都在朝著娛樂算法的方向狂奔。TikTok的躥紅改變了市場景觀,最終令一切社交網絡開始TikTok化。用戶猛然發現,自己已經被困在一個個相互封閉的社交平台圍牆花園之內,根本沒法跨不同平台關注好友動態和感興趣的消息。
隨後,馬斯克買下了Twitter。雖然Twitter多年來的發展也相當混亂,但至少進展還算順利,而且成為廣告商們快速接觸受眾的首選平台。但馬斯克自命不凡,認為自己必須出手拯救Twitter——可事實證明,他拯救的恐怕更多是開放社交網絡。在斥資440億美元收購Twitter之後,馬斯克系統性地摧毀了人們愛上Twitter平台的所有美好元素。於是,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尋求其他替代方案,由此產生的市場需求刺激著開發商著手打造相應的產品。
拆除圍牆花園
在深入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聊聊對這種美好未來的憧憬到底有什麼意義。「去中心化社交網絡」這個概念之所以激動人心,是因為它跟現有網際網路的運作方式大不相同。我能想到的最簡單的解釋方式是:去中心化社交網絡是把用戶界面跟底層數據完全剝離。無論何時,只要大家註冊一個新的社交應用,那麼無需重建受眾或重新尋找自己的好友,之前您已經關注、和關注了您的列表都能直接通用。這本來就該是網際網路的一部分,而非由應用程序分別把控。
電子郵件就是這樣一套系統的絕佳示例:各類郵件服務都基於相同的開放協議,雖然各有不同功能和服務水平,但聯繫人始終有效、觸手可得。我們顯然無法想像在Outlook上只能發郵件給Outlook郵箱,在Gmail上只能發郵件給Gmail郵箱吧?可如今的社交網絡確實就是這個樣子。
Facebook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我們在Facebook上的好友只適用於這裡,沒法將列表導出到其他應用程序,也無法在獨立平台上輕鬆關注所有賬戶。如果想閱讀Facebook帖子或者發個新帖,必須在Facebook上進行。當然,這一切對Facebook的運營者來說是最好的情況,也讓它在最近二十年間成了自動化提款機。畢竟平台鎖定,就是利潤之源。
但如果我們當前的社交系統是去中心化的,那每當在Instagram上發布一張照片,大家都能在Twitter應用端看到並發表評論。朋友們可以在他們的TikTok應用上讀到我們發出的推文。還包括Tumblr以及Telegram,不同的應用總有各自的優勢和短板、不同的審核政策和創作者工具,但無論使用哪個平台,我們的賬戶都有相同的已關注者和關注你的人。在去中心化時代,社交圖譜與產品市場彼此間完全解耦。
ActivityPub標準的聯合制定者之一Christine Lemmer-Webber表示:「我們的願景是建立起更加點對點的網際網路。但也需要保證,如果服務器出現故障,也不會給用戶造成災難性後果。」在她看來,用戶的社交世界不該被各家應用程序所割裂,也不該把其中蘊藏的營利潛力長久交給某一家企業。理想的社交網絡應該比如今的樣子開放得多、廣闊得多。
但這一切,已是老生常談
沒錯,雖然聽起來讓人熱血沸騰,但前面提到的ActivityPub幾乎可以溯源到Web剛剛誕生的時期。ActivityPub標準的另一位聯合制定者Evan Prodromou指出:「我花了超過15年來研究分布式社交網絡協議!」多年以來,他一直在運營名為StatusNet的開源項目及其旗艦產品Identi.ca,目標就是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版本的Twitter。他很高興看到這些協議最終能夠運行起來:「我認為這個領域中的想像空間很大,很多人也都在關注並感受到了機會的出現。」
多年以來,曾經出現過一系列強調開放性的社交網絡協議:OStatus、pump.io、Open Social、Pubsubhubbub、WebFinger、ActivityStreams、XMPP、RSS、OpenID等等,而且相信其中大多數都不為人們所熟知。在特定時期,甚至部分科技巨頭也在支持這些協議。Prodromou問道:「大家還記得Google Buzz嗎?它可是能兼容OStatus的,那可太棒了。」但很遺憾,Buzz在推出不到兩年後即宣告關停。
這類標準通常由萬維網聯盟(W3C)負責督導,其本質上就是Web的管理機構。幾十年來,一直有「網絡社交」團隊在為此而努力。2008年,Marc Andreessen曾認真討論過OpenSocial協議,表示其開放性「將永遠吞沒任何想要嚴格控制和劃分出專有社交區塊的企圖。」但實際上,OpenSocial沒能做到這件事。
2014年7月,名為「社交網絡工作組」的研究小組成立,明確表示要找到通往「聯邦社交網絡」的路徑。
在接下來的三年半時間裡,該小組經歷了競爭和辯論。Lemmer-Webber表示:「我們一度感覺已經來不及了,ActivityPub落不了地了。」但在2018年2月宣告結束時,該小組還是向W3C提交了一些新想法,其中就包括ActivityPub。
ActivityPub規範允許賬戶發送和接收內容,其他功能才歸應用程序管理。
現如今,假設大家在Web上接觸過ActivityPub,但幾乎肯定是在Mastodon那遇到的。這款應用程序的本質就是聯邦版的Twitter克隆,自2016誕生以來一直掙扎求存,並從2017年開始選擇ActivityPub作為其主協議。Mastodon創始人Eugen Rochko首次推出該服務時,在Hacker News論壇上發帖稱:「我是個現實主義者,我覺得Mastodon無法跟Twitter正面對抗。他其實是受到了TweetDeck的啟發,希望能為人們提供更靈活的在線社交工具選項。」
但過去幾個月來,Mastodon已經成為最引人注目的Twitter替代方案。Rochko表示:「社交媒體網站來了又去,有些徹底消亡,有些哪怕仍然存在也已經沒有了任何生機,比如說MySpace。王權沒有永恆,我認為Twitter也逃避不了這樣的輪迴。」
Fastly公司故障問題負責人兼長期網絡主管Anil Dash認為:「至少就目前而言,Mastodon已經成為聯邦宇宙的旗艦。」當然,領域當中也有其他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秀,例如Pixelfed(去中心化版的Instagram)和PeerTube(去中心化版的YouTube),但聯邦宇宙的主體還是得看Mastodon。
這一切究竟意味著什麼還很難說。雖然Mastodon平台最近的註冊賬戶超過1000萬,但這個數字仍無法反映現實世界中的使用頻率。而且根據某些指標,第一波逃脫Twitter活動已經基本進入尾聲。即使是以最樂觀的標準來衡量,Mastodon的體量仍比Twitter小好幾個數量級(即使在馬斯克時代,Twitter用戶還是高達數億),跟Facebook更是不可同日而語(用戶近30億)。
不過Dash認為,雖然數字還很有限,但這裡的氛圍相當不錯。Dash稱:「Mastodon就是這個范兒,滿足了20年來我們博客愛好者們對於網際網路的所有想像。而且目前需要真正解決的問題在於,那些大品牌已經不打算在Twitter上繼續投放廣告了。」Mastodon也許並不代表社交的未來,但沒有它我們可能根本無法迎接真正的未來。Mastodon至少為打算離開Twitter的用戶們搭建了一個新家,單是這個事實就已經意義重大。
Mastodon與Twitter有很多共同點,最大的區別應該是Mastodon的系統明顯更難上手。
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負責人,打算找個新起點建立自己的社交體系,那可以選擇以下兩種方式:
1)註冊一個Mastodon賬戶;
2)構建您自己的ActivityPub集成平台,藉此與Mastodon進行互操作。
很多企業其實是選擇了雙管齊下的方案。
Flipboard在flipboard.social上建立了一個Mastodon服務器,開始邀請部分用戶和策劃方在主平台上發帖。Medium也採取了同樣的措施,公司CEO Tony Stubblebine表示:「我希望早點邁出這一步,這對Mastodon的成長非常重要。畢竟單靠技術和功能本身是不夠的,必須有人創作內容並吸引用戶,這樣才能讓整個生態系統開始良性運轉。」
在ActivityPub的支持下,Flipboard也開始在其應用程序當中支持Mastodon。而且這不僅是在Flipboard頁面上嵌入帖子(Twitter在關閉對外API之前,也曾提供類似的功能),如果大家喜歡來自ActivityPub的Flipboard帖子,它甚至可以顯示在原創者的Mastodon應用當中。在發表評論之後,內容會以Mastodon回復的形式顯現。請注意,這些可不是簡單的嵌入內容,而是真正的互操作。Rochko表示:「如果我們要創造一個未來,讓一大堆社交網絡都能在ActivityPub的基礎上實現互操作,那該是多麼美好啊。」
PeerTube則是以ActivityPub為基礎打造的YouTube。看來「聯邦宇宙」很有信心,堅定認為自己能夠支撐起一片別樣的天空。
最終,所有開發者和企業投下的賭注就是在押Twitter終將消亡,數億用戶需要一個新的社交家園。而針對TikTok的一紙禁令,也讓我們感受到社交平台其實是多麼脆弱,把大量受眾和內容交付給一個未來可能消失的平台是有多麼愚蠢。而且考慮到Instagram等平台對於年輕人的消極影響之後,也許用戶們需要一種新的工具,讓自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想看和不想看的內容。也許ActivityPub就是通往這樣一個未來的正確答案。
McCue指出:「一年之前,如果有人問『大家需不需要Twitter的替代品?』可能很多人都會給出否定的回應。但在馬斯克接手並大肆篡改審核政策、解僱多數員工、猛烈將Twitter推向毀滅邊緣之後,人們開始思考另外一個答案。Flipboard和其他很多公司一樣,開始認真考慮擁抱新的社交時代。」
Mozilla公司的Teixeira也抱有同樣的觀點:「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曾經的)Twitter確實努力建立起了一個值得依賴的生態系統。從中可以看到,雖然面臨一系列挑戰,但他們確實在努力以值得信賴的方式行事。但現在呢?隨著整個生態受到威脅和侵蝕,新的機會之窗也就此開啟。」
但需要注意的是,ActivityPub只是個協議,不是能夠實際使用的功能。為了為這樣的新未來奠定基礎,還需要一款真正有分量的應用。關於這個問題,我跟自己能接觸到的幾乎每個人都交流過,詢問他們是否看好Mastodon?Mastodon有沒有可能成為社交領域的下一個驚爆點?大多數人覺得不太可能,畢竟如果ActivityPub真的可以做大,那也許並不需要所謂新的爆發點。屆時很可能是群雄並起的局面,無數體量較小的社交平台會快速吞沒目前的幾家大廠,而且這也許才是真正有利於普通用戶的新局面。
開放的代價
如果非要找個理由來證明ActivityPub接管Web後能給我們帶來更好、更開放的未來,那我覺得答案就一個字——錢,很多社交平台的成功之路其實都通往這個終點。他們在起步階段拿了風投的資金,砸錢實現大規模增長、籌集更多資金、繼續砸錢擴大體量,目標就是壟斷市場並打壓競爭對手。而最終,他們也許能賺回一些錢,但大概率不行(即使是目前最成功的平台,大多也沒真正賺到多少錢)。
而聯邦宇宙的優點也正是其致命弱點,就是它的價值觀根本不那麼在乎錢。Rochko解釋道:「追求盈利對我來說是個禁區,這就像是個陷阱,明顯有違項目的初衷。」目前參與項目建設的大部分人是為了信念而參與,絕非看中這裡面可能蘊藏巨大的商業回報。但隨著時間推移,投機者們終將湧入並徹底改變社區的思路和氛圍。
現有社交網絡自己也有問題,那就是已經做大的廠商基本沒有動力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大家當然可以爭辯,認為各大主要社交網絡已經過了黃金期,新一代幾乎必然會崛起並構成威脅。沒錯,不少參與ActivityPub的人們也都這麼認為。但如今,幾十億用戶仍在愉快地登錄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其他網站,拉攏他們其實非常困難、讓老平台支持新的開放模式更是痴人說夢。
即使是在ActivityPub發展初期,協議的創建者們就已經試著通過更開放的渠道讓大型社交網絡加入進來。Lemmer-Webber回憶道:「當時我們已經很清楚,必須想辦法說服Facebook和Twitter等機構加入進來。我們主動聯繫了對方,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即使偶爾能收到一點反饋,對方也表示這都是老生常談了、沒什麼意思。聯邦社交一點都不新鮮,而且永遠不會實現也沒法賺錢。既然已經在構建包羅萬象的生態系統再建起圍牆花園上投了那麼多錢,老牌社交網絡巨頭沒有任何理由去搭理什麼開放網絡。
如今,人們拒絕Mastodon的主要理由是太難上手。整個使用體驗也暴露出了ActivityPub的最大問題:該協議不支持任何通用身份系統。在加入Mastodon時,首先需要選定一個服務器——這是一項複雜的工作,要求用戶理解很多概念,之後在沒有任何跨服務器目錄的情況下找到要關注的人。它也不提供好用的驗證工具,所以如果大家想在聯邦宇宙上找到某個特定賬戶——比如NPR(全國公共廣播電台),那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個個猜哪個賬戶是真的。
在這些問題上,ActivityPub確實應該跟Bluesky等協議取取經。大家也都承認,ActivityPub必須找到更好的身份處理和可發現性方式。Bluesky公司CEO Jay Graber最近在採訪中表示:「之所以設計這個協議,就是因為我們發現Mastodon生態系統缺少三大關鍵元素:賬戶可移植性、全局可發現性,還有可組合/可定製的管理與審核機制。」
用過Mastodon的朋友肯定也有印象,其中的私信機制也非常笨拙。由於大部分Mastodon服務器就是由普通家用電腦充當,所以網絡規模越大、性能表現就越差。McCue解釋道:「如果Meta上的所有用戶突然湧進現在的聯邦宇宙當中,那目前這3萬左右由個人運行的服務器肯定會立即崩潰。」
但在聯邦宇宙需要解決的所有問題中,最令人頭痛仍然是內容審核。這是一項既複雜又成本高昂的任務,而且如果沒有良好的內容審核作為支撐,社交平台根本就無法正常運轉。從各個方面來看,內容審核才是社交企業交付的主要產品,而對它進行去中心化改造意味著只有少數重量級參與者有可能接過這份重任。有些人覺得審核工作可能會成為獨立的行業,並分散到多個平台之上;也有人認為由用戶管理自己的小型社區就足夠了。很明顯,誰也不知道該如何一口吃下這麼大一塊蛋糕。
誰能成為ActivityPub時代的王者?
ActivityPub和聯邦宇宙可能迎來的前景,就是由某個單一平台作為默認首選。這就類似於Gmail,雖然他們不是唯一一家電子郵件服務商,但可以當作註冊新郵箱時的首選。Mozilla的mozilla.social當然也想達成同樣的效果:只要擁有Firefox賬戶,就可以用它直接登錄Mozilla搭建的這個Mastodon實例。甚至連Meta也在開發基於ActivityPub協議的工具,他們明顯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用戶名背後蘊藏的能量。
但大多數參與開放Web社區的人們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使用自己的域名。別相信[email protected] 或者 [email protected],就用自己的域名——這樣才不會因為公司倒閉或者被整體出售給馬斯克這樣的自戀狂而導致資產損失。如果ActivityPub真能成為社交網絡的底層基礎設施,那你的身份將在一切Web內容中全面起效。它將是你YouTube頻道的名稱、是你TikTok的用戶名、是Instagram的用戶名、是你的手機號碼、也是你的Twitter。ID……所有這些,都將以史無前例的方式統一起來。
作為能支持ActivityPub的微博客平台Micro.blog的運營者,Manton Reece表示:「如果能用自己的域名解決身份問題,那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也符合過去這20年來Web世界的運行方式。另一方面,沒人能記得住DNS,也沒人知道如何配置你的域名。」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才對WordPress宣布支持ActivityPub感到無比興奮——這意味著我們也許很快就能把個人網站轉變成自己的唯一在線社交身份。某些域名註冊商也在開發類似的工具,Superlink等初創公司則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爭相提供此類服務。
大多數技術人員覺得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去中心化社交網絡的可用性也完全可以快速提升。
不過還有更大的問題亟待解決:ActivityPub能否在保持初心的前提下順利成長?過去類似的協議都逃不出「興起、擴展、滅亡」的怪圈。第一階段:在開放協議上啟動一個應用程序,因為接納門檻不高而得到快速增長;第二階段:添加特定於平台的新功能,但對開放協議不夠強大、難以上手的抱怨也隨之而來;第三階段:徹底放棄開放協議,表示其無法滿足用戶需求。微軟在早期網際網路上就做過這類嘗試,Google Talk也曾基於開放的XMPP消息傳遞標準——可現在怎樣了呢?
理論上,像Meta這樣的企業也會選擇類似的路線。他們可以先推出Fedigram或者Fedbook等服務來吸引大量用戶,之後慢慢將開放生態系統拒之門外。但在交流中,我發現大多數人都樂觀地認為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部分原因是Mastodon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體量,能夠在生態系統中發揮一定影響力。但這也跟協議的系統性質有關,Dash認為:「這就類似於播客,每段播客最後都會以『請在Spotify、Apple Podcasts或者您最喜愛的應用上訂閱我們』收尾。人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播客只是一種協議、而不特定限制於某一家公司。它遵循的是開放協議,用戶隨時可以帶著自己的播客創作轉身離開。」
在Dash看來,哪怕ActivityPub在未來真能獲得勝利,市場上仍會出現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大玩家。也許沒Facebook那麼誇張,但規模也絕對會達到一定級別。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人們不再被平台所束縛,任何想要束縛用戶的平台都會快速失去受眾。
在為網際網路的這一發展願景奮鬥了近20年之後,相信聯邦宇宙這個概念的人們終於有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雖然要讓這一切變成現實,還需要開展大量的用戶教育,並投入精力打造出真正能為用戶服務的成果。但從平台到協議的根本轉變,似乎代表著整艘Web巨輪正朝著前所未有的方向啟航。幾十年來,開放網絡總會被分割成一個個商戰:要麼是簡訊或者電子郵件,要麼是像Facebook或者Twitter這樣的社交網絡。而在ActivityPub這類標準的支持下,Dash覺得「Web終於有了它該有的樣子」。
而且這將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就連馬斯克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