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個月,我終於完成了此前在《 》文章末尾的承諾——或者至少是其中的一半:
再加上最近又多了很多有關下一代 iPhone SE 的流言蜚語,我還是挺希望看到蘋果可以沿用 iPhone mini 的尺寸退出一款帶 Face ID 的單攝 SE 機型的,只不過到那個時候,我可能已經在考慮 iPhone 15 Pro 或者 Pixel 8 Pro 了吧。
因為在 2024 年的 2 月 16 號,我的「先 Pro 帶後 Pro 」計劃終於展開了第一步,迎來了 iPhone 15 Pro 。

雖然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反覆提及過很多次,但我還是想要再努力(對自己)闡述一下換掉功能仍然正常的 13 mini 、有史以來第一次換到 Pro 機型的 iPhone 的原因——畢竟這 7,849 塊錢是我實習三個月以來積蓄的一大半,能夠對於花出去的錢「有明確的認知」也算是一種對於自己的負責。
▍iPhone 13 mini 究竟怎麼了
最直觀,同時也是占比最大的原因,就是 iPhone 15 Pro 更加優秀的相機。

在《那些當初的 iPhone 13 mini 怎麼樣了》文中,我就著重表示過 iPhone 13 mini 的相機體驗在 iOS 17 正式版中有著非常嚴重的退步,非常不連貫的交互界面與十分嚴苛的後台占用,都讓它的相機體驗從原本至少還有個 70 分的水平直接跌落到了不及格的地步。對於我這種將手機作為主要記錄工具的用戶來說,自然是相當難受的。
但你也可能會指出:我還在同樣的文章中提到過 iPhone 13 mini 並非我唯一的手機、Pixel 7 不才是我每天拍照的主力嗎?誠然如此,但是這背後卻有著另一個隱藏的不等式—— Pixel 7 的拍照之所以稱得上「優秀」,也是因為對比的是 iPhone 13 mini 而已。
實際上,Pixel 3 單攝封神的時代早已過去,谷歌相機(或者 Pixel 影像能力)的王座自從 Marc Levoy 離開 Google 之後就一直風評不穩,以往一騎絕塵的算法優勢也在競品的追趕中變得不再明顯,因此或許 Pixel 7 Pro 還算是能力獨特,但 Pixel 7 絕對稱不上是完美。

Pixel 7 在一些高算力的拍照模式(比如夜景和人像)連拍中偶爾就會出現這樣的莫名丟焦
更何況除了同行的襯托之外,谷歌那顆 Tensor G2 處理器其實也絕非善類,連續的 2 倍或裁切人像抓拍之後堪稱烤手的機身溫度和同樣卡頓起來的介面,其實也表明了 Pixel 現在仍然沒有完全擺脫以往硬體拖累算法發揮的怪圈 。
因此,iPhone 15 Pro 能夠帶來的「拍照體驗」與「影像質素」兩方面的提升,無論對於 iPhone 13 mini 還是 Pixel 7 而言,都是明顯且實際的。至於為何同樣在預算內但沒有買 15 Pro Max ,根本原因還是 Pro Max 太寬了,畢竟螢幕尺寸原本就不是促使我升級的原因,為此犧牲手感就更加得不償失——對於 6.3 寸及以上的手機,我還是更支持索尼的選擇:拉長,而非加寬。

只消用過一次新 Xperia 系列就會知道這個手感有多爽
▍iPhone 15 Pro 究竟怎麼樣

與這一代的潮流相反,我並沒有選擇原色鈦金屬。一部份是因為買原色鈦金屬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即便是這種比較經典的低飽和度顏色看久了也會有審美疲勞;另一部份則是因為自從 2020 年那台白色的 Pixel 3 開始,購買白色的手機就成了我自己的一個小癖好,你可以很輕鬆地從那之後的 Pixel 4 、S21 、Xperia 1ii 和 iPhone 13 mini 上看出來:

既然現在原色鈦金屬已經看膩了,那麼白色這種絕對中性的顏色自然也就是那個絕對不會出錯的顏色了。
1. 你這個鈦,它美嗎?
幾乎每一個跟 iPhone 15 Pro 系列有關的文章或者影片,或多或少都得 cue 一下今年這個新工藝和新材質的邊框,原因倒也好理解:畢竟 iPhone Pro 系列的設計語言自從五年前的 11 Pro 開始就是這個高度拋光的不鏽鋼,今年視覺效果最明顯的就是這個材質的轉變了。不鏽鋼邊框除了實打實的重量之外,我總還懷疑 Apple 是不是期望在手機上也能實現那種類似 Midori 旅行家手帳本那樣,將使用痕跡固化為產品觀感的一部份的效果:

Midori TRAVELER'S notebook
至少在電子產品上,這樣的風格理念或許不是個好主意。因此無論原因為何,我都是雙手雙腳贊同 iPhone 15 Pro 這一代更換鈦合金邊框的處理方式的——拋開鈦鋁混合帶來的減重不談,邊框磨砂加拉絲的質感恐怕才是最吸引我,同時也是吸引大多數消費者的地方。
2. 未曾設想過的螢幕使用方式
從 5.4 寸進化到到 6.1 寸的過程中,螢幕上多出的 19.4 平方厘米果然與我的預期相同,是這次升級裡面最不明顯的一環。與之類似的,其實還有更多人心心念念、甚至會為此作出唐突購買決定的 ProMotion 。
我要在這裡再次聲明,在手機這個尺寸的螢幕上,高刷新率當然是可以感知到的,但遠沒有到「用過了就回不去」這麼誇張的程度。實際上,你但凡用過 16 寸 MacBook Pro 上面的 ProMotion ,再回過頭去看以前 60Hz 的 Intel MacBook,那才是真正的回不去。

更何況,一大堆人不也是拿著 120Hz 的手機,每天四五個小時在那刷 30 幀的短影片嗎?
同樣,從 13 mini 的短劉海進化到如今的靈動島,我也並沒有覺得它是一個什麼優秀或者革命性的解決方案。得益於 iOS 優秀的動畫設計和功能集成,我會認同這塊島是個「有趣」的設計,但它同時也是非常惱人的,因為你一旦用 iPhone 橫過來看個寬比例影片就會發現,它又變回了劉海:

尤其是「那個」影片平台推出了 Ambient Mode 之後,靈動島那塊看上去就更加混亂了
雖然我知道這個問題在如今已成定局的硬體角度沒有什麼特別好的解決方案,但這不妨礙我依然很難受。那麼除了 ProMotion 和靈動島之外,iPhone 15 Pro 在顯示方面真正驚喜到我的是什麼呢?其實是 AOD。

儘管我已經在 Pixel、索尼和三星上面用了很久的 AOD ,但它們的功能無非就是兩個:時間和通知——是的,Pixel 的 Nearby Playing 和三星的音樂控制依然只能算是通知而已, 索尼更是在 AOD 貼紙上面開倒車,氣死人了 。而 iOS 的實時活動與這兩代 Pro 機型的「永遠顯示」結合起來,才算是真正讓這些鎖屏上的通知功能豐富起來。

以防你不知道:這個 Xperia 1 上還有的功能在最新的 Xperia 1 V 上被索尼給薅掉了
AOD 本身的確不是什麼新奇的功能,但 iOS 的優勢就在於它很善於延展那些別人已經實現的功能,依靠自己強勢的軟體生態完成「從能用到好用」的跨越。以最簡單也是最基礎的電話與簡訊通知為例,你可以直接在 iPhone 的 AOD 上看到剛剛漏掉的電話是來自手機還是座機、從而判斷是同事還是快遞,或者收到的簡訊是來自朋友還是銀行,來自男性朋友還是女性朋友等等。

而這一切,都是在無需解鎖,沒有點亮螢幕的情況下實現的——這種從 AOD 只能展示「有沒有」到展示「是什麼」的跨越,是升級到 iPhone 15 Pro 之後少數幾個給我帶來全新使用體驗的方面。
不過,幸運的是,既然現在 Apple 做了,那麼其他廠商都必須要做了。

OneUI 這裡依然只能看到有 Slack 或者 Gmail 的通知,但沒法 不點亮就看到細節(比如發件人)
3. 符合預期的相機升級
如果一台手機的相機蹺蹺板變得更嚴重了,最好是意味著它的相機能力變得更好了。
這句話是我在剛剛拿上 iPhone 15 Pro 用過幾分鐘、看到那越過機身中軸的鏡頭模組之後,用來安慰自己的最主要的理由之一。不過幸運的是,在接近一個月的使用之後,我覺得它或多或少是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的——至少是它占據這麼大體積的價值。
首先與參加少數派編輯部活動一起看發布會時大家的猜想一樣,根據上市半年多積累下來的測評結論來看,iPhone 15 Pro Max 獨占的那顆四稜鏡 5 倍長焦鏡頭依然是非常挑光線環境的(順帶也側面印證了不要買 Apple 新技術第一代產品的規律),在沒有提前勘景、設備輔助和後期經驗的「日常拍照」中比較難發揮出對應的效果。

2023 年 9 月 13 日,深圳,少數派辦公室
反之,iPhone 15 Pro 上這顆已經沿襲了三代的 3 倍長焦,加上反覆疊代了五年的 Deep Fusion 和兩年的光像引擎,總算回歸到了「抬手可用」的程度。並且對比我之前借用過同學和朋友的 iPhone 13 Pro 和 11 Pro Max 相比,iPhone 15 Pro 在夜間場景中是明顯更願意啟用長焦鏡頭了,碰上主攝裁切的機率減小了許多。

Pixel 7 放大到這個倍率之後是很難不把盒子上的紙紋抹掉的
換上 Pro 機型之後另一個感知明顯的硬體升級,則是這個能夠拍微距的超廣角——這一點其實在去年 11 月偶然陪 Vio 去參加 Today at Apple 的時候就有體驗過,借用課程里的 iPhone 15 Pro Max 樣機,第一次得以看到直營店內影像牆的像素細節:

雖然超廣角微距與長焦微距哪個更好是很容易受到場景限制的問題,但「有微距」毫無疑問是比沒有微距更豐富的體驗——畢竟在閒魚出二手的時候,有個微距鏡頭用來拍細節是方便很多的。

廣州 3 月以來最可怕的一次回南天
至於 iPhone 15 Pro 主攝上這顆第二代的 4800 萬像素傳感器呢?比較可惜的是,我使用至今還沒有找到能夠特別體現出這個高像素模式(HEIF Max 或者 JPEG Max)優勢的場景,畢竟無論是廣州陰沉沉的冬春交際還是我每天看不到太陽的通勤作息,都和發布會上展示的那種壯麗風景完全不沾邊——或許等我有時間出一次遠門的時候再說吧。

不過在鏡頭硬體之外,iPhone 15 系列這個更加傻瓜化的人像模式是我絕對舉雙手歡迎的。其實類似的「先拍照,再虛化」的功能我已經在 Pixel 上面使用很久了,但 iPhone 上的實現方式與 Pixel 通過谷歌相冊來進行後期還是有區別的,因為 iPhone 在拍攝的同時會調用雷射雷達記錄景深資訊,並非純靠後期的軟體算法。這樣的代價自然就是靈活性和識別準確性只能看 iPhone 的臉色、也不能應用在歷史照片上,但好處就是它真的很準——

在珠江新城 Apple Store 碰到的一位北京大哥(左一),正在考慮升級他的 iPhone 12 Pro Max
當然,無論人像模式發展到哪裡,還是那句話:再強的軟體算法也不可能和真正的光學虛化進行比較,畢竟「人像模式」的終極目的依然是為了「模擬相機感」,並不能真正算是計算攝影在彎道超車。硬體這種東西,最終還是要回歸硬體的。

況且還有膠片模擬|Vio 拍攝
▍結論:這才是正常的升級頻率
實際上,這台 iPhone 15 Pro 可能是我大學畢業並開始實習以來用自己的錢購買的最大筆的「家電」了,相比於很多人這幾年來反覆宣傳的 Apple 在 iPhone 上「牙膏越擠越少」相反,我認為這才是一次恰如其分的換代升級。原因很簡單:我不是從 iPhone 14 Pro 升級上來的,而是 iPhone 13 mini 。

因此,與其說是「擠牙膏」,我更傾向於認為這幾年我們對於消費電子產品——尤其是手機和電腦——過於密集的關注和追更,已經讓我們混淆了技術疊代的原有步調,尤其是在如今這個領域又和商業營銷愈發密不可分的大背景下面,我們的時間感其實是更加混亂的。

《喧囂》
而如果拋開一切亂七八糟的營銷概念和品牌光環,那麼在我(以及很多人)目前無法脫離 iOS 環境的前提下來看,從 iPhone 13 mini 提升到 iPhone 15 Pro 所花的每一分錢都是值得的:翻倍的內存,縮窄的邊框,更好的螢幕,以及 USB-C ,並且這一切都是與機身尺寸的變動無關的。至於相機、揚聲器和電池這種與體積密切相關的升級,我只能歸結於有得有失。

誠然,iPhone 15 Pro 有點卡在了我裸機可以單手全鍵盤打字的寬度上限,我依然更喜歡 Pixel 相機的顏色處理,這個眾望所歸的 USB-C 對於我這種 90% 的時間都在用無線充電、鮮少拍高規格影片、也幾乎沒有批量照片導出的使用場景來說也不算是「劇變」,但手機就是這樣的——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只有當下而言對你最好用的那一個。
總而言之,在各種象徵意義和特殊的時間背景下,iPhone 15 Pro 都是自從 iPhone 5 以來,我自己用到的最滿意的一代 iPhone 。

he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