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早些時候看到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發了一份340頁的《人工智慧趨勢報告》,粗粗看了一下,並沒有非常轟動的觀點,但是數據比較全面,想了想,還是給大家分享下。
大模型時代,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的名字可能大家不一定熟悉,但是在網際網路時代,這位被可被譽為「網際網路女皇」的。她是美國風險投資家和前華爾街證券分析師,專注於網際網路及新興技術領域。她出生於1959年9月,擁有心理學學士學位(DePauw University,1981年)和金融MBA學位(康奈爾大學,1986年)。
米克爾聞名天下,是因為1995年開始發布《網際網路趨勢報告》(Internet Trends Report),報告質量都很高,所以被視為網際網路行業的「聖經」。1998年,《巴倫周刊》首次稱她為「網際網路女皇」(Queen of the Net),這一稱號從此廣為流傳。她的報告曾精準預測谷歌、蘋果等科技巨頭的崛起,覆蓋網際網路廣告、電子商務、移動網際網路等多個領域。
現在AI時代來了,再寫網際網路報告意義已經不大了。去年,米克爾就曾發布一份題為《AI與大學》的小型報告,聚焦人工智慧如何變革美國高等教育體系。她在報告中提出,美國目前在AI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但要保持優勢,科技公司與高校必須成為合作夥伴,而非對立面。具體措施包括科技企業向高校提供GPU資源,明確未來工作趨勢;高校則需轉變思維,將教師視為「教練」,學生視為「客戶」,推動教育模式的根本轉型。我猜她肯定沒想到,不僅情況沒有好轉,今年美國高校科研經費更加慘澹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份報告,會是「前所未有」,即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和普及度:AI的用戶增長、技術疊代和全球擴散速度遠超以往任何技術浪潮,如網際網路。
1、前所未有的資本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巨頭在AI領域的資本支出急劇膨脹,尤其是在數據中心和算力方面,其規模和增速都是空前的。
2、前所未有的競爭態勢:無論是科技巨頭、新興AI公司還是國家層面(特別是中美之間),圍繞AI的競爭都達到了白熱化程度。
3、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挑戰:儘管AI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和收入增長,但高昂的研發和運營成本、快速的技術疊代以及開源模型的衝擊,使得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仍在探索中,盈利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4、前所未有的社會影響和風險:AI不僅在積極層面賦能各行各業、提升生產力,也帶來了關於就業結構、資訊安全、倫理道德以及潛在濫用等方面的深刻挑戰。
因此,貫穿報告始終的一個強烈信號是,這場由AI驅動的變革是全面且不可逆轉的(「genie is not going back in the bottle」 ),它既是充滿機遇的「黃金時代」,也是充滿變數和挑戰的「關鍵時刻」。狄更斯的那句「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真是歷久彌新。
1. AI崛起的驚人步伐
AI的發展與普及速度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 以OpenAI的ChatGPT為例,這一AI浪潮的典型代表在2025年4月已擁有8億周活躍用戶。更令人矚目的是其全球擴張速度:僅用三年時間,ChatGPT就實現了90%的用戶來自北美以外地區,而網際網路達到同樣里程碑卻用了23年。在特定指標上,ChatGPT的年搜索查詢量達到3650億次只用了兩年,而谷歌為此奮鬥了11年。

這種迅猛發展得益於多重因素的完美匯聚:全球55億網民通過各類聯網設備接入,超過三十年的海量數字數據積累,以及計算能力的顯著提升。突破性的大型語言模型(LLM),特別是OpenAI的ChatGPT及其在2022年11月推出的便捷用戶界面,成為了關鍵催化劑。新一代AI公司在技術創新、產品發布和資本運作方面也展現出超乎尋常的積極性。
2. 空前增長的三位一體:用戶、使用量與資本支出
AI在用戶規模、用戶參與度以及相關資本投入三個維度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數據顯示,美國成年人中曾使用ChatGPT的比例從2023年7月的18%躍升至2025年1月的37%,而美國用戶在ChatGPT App上的日均使用時長在短短21個月內激增了202%。
與用戶端爆發式增長相對應的是資本支出(CapEx)的急劇膨脹。美國"六大"科技公司的合計資本支出在2024年達到2120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63%。這些支出占其總收入的比例也從十年前的8%攀升至2024年的15%。其中,亞馬遜AWS在2024年將其收入的49%投入到AI/ML基礎設施建設中。

數據中心建設熱潮同樣令人矚目:xAI公司占地75萬平方英尺的"Colossus"超級電腦數據中心僅用122天便建成,並在7個月內裝備了20萬個GPU。美國數據中心私人建設的年化價值在過去兩年中實現了年均49%的增長。
然而,這種對計算能力的無盡渴求也帶來了代價。全球數據中心的電力消耗自2017年以來以年均約12%的速度增長,到2024年已約占全球總電力消耗的1.5%,使得能源供應成為AI發展的關鍵瓶頸。
3. AI的蹺蹺板:飆升的訓練成本與驟降的推理價格
報告揭示了AI模型發展中最引人入勝的矛盾現象:訓練頂尖AI模型的成本高昂且持續攀升,但運行這些模型(即推理)的單位成本卻在迅速下降。
訓練最前沿的AI模型已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昂貴的投入之一,其成本在過去八年間據估算增長了約2400倍。Anthropic公司的CEO Dario Amodei甚至預測,這些訓練費用可能會從目前的1億美元基準,在2025年躍升至10億美元,甚至在2025至2027年間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100億美元級別。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AI推理成本正在大幅降低。這主要歸功於硬體技術的持續創新(NVIDIA在2024年推出的Blackwell GPU,其處理每個token的能耗相比2014年的Kepler GPU降低了驚人的10.5萬倍)以及算法效率的顯著突破。最終結果是,在2022年11月至2024年12月這短短兩年間,面向客戶的AI推理服務價格暴跌了99.7%。
推理成本的急劇下降對開發者而言無疑是巨大福音,使得曾經遙不可及的複雜AI工具變得經濟可行,點燃了新一輪創新浪潮。但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不同頂尖AI模型在性能上的差距正在縮小,給AI模型提供商在產品差異化和構建可持續商業模式方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4. AI淘金熱:在高增長、高消耗與高估值中航行
當前的AI領域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但往往伴隨著驚人的現金消耗率和脫離基本面的市場估值。 以OpenAI為例,該公司2024年的預計收入雖高達37億美元,但同年的計算相關支出據估算可能達到約50億美元。
截至2025年5月13日,包括OpenAI、Anthropic、xAI和Perplexity在內的幾家主要私營AI模型公司,其年化收入總和已超過110億美元,但它們吸引的融資總額更是達到了驚人的約950億美元。估值指標同樣令人矚目:OpenAI的預計企業價值與未來12個月收入之比(EV/NTM Revenue)徘徊在23倍左右,遠高於其他可比上市科技公司約6.9倍的中位數。

BOND的報告將當前AI領域的狂熱投資與高風險並存的局面,與歷史上多次重大的技術變革周期進行了類比,例如19世紀的鐵路建設熱潮,或是世紀之交的網際網路泡沫。這些周期往往都經歷過初期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巨額資本湧入以及殘酷的市場競爭,最終才大浪淘沙般地篩選出真正的行業領導者。
5. 變現之路的陰云:競爭白熱化、開源力量崛起與中國因素
儘管AI的未來圖景光芒四射,但其商業化變現之路面臨三大威脅:市場競爭的極度白熱化、性能飛速提升且成本低廉的開源模型的強勁衝擊,以及中國作為AI領域新興超級力量的迅速崛起。
市場競爭達到白熱化程度。 大規模多模態模型在過去兩年內的發布數量激增了1150%,而同期語言模型的發布數量也增長了420%。僅在2025年5月19日那一周,谷歌、微軟、Anthropic和OpenAI等行業巨頭就密集發布了大量新產品和功能。
開源模型正以驚人勢頭發展。 Meta的Llama系列模型下載量在短短8個月內增長了3.4倍,到2025年4月已達到12億次。作為開源AI社區核心平台的Hugging Face,其上託管的AI模型數量從2022年3月到2024年11月增長了33倍,達到了116萬個。更關鍵的是,開源模型的性能正在迅速追趕甚至超越閉源模型,例如中國DeepSeek公司研發的R1模型在極具挑戰性的MATH Level 5數學基準測試中取得了93%的優異成績,已經非常接近OpenAI o3-mini模型95%的得分。

中國在AI領域的崛起尤為引人注目。 根據2017年至2024年的統計數據,中國在發布的"大規模"AI系統數量上已與美國並駕齊驅。本土科技巨頭如DeepSeek、阿里巴巴(旗下Qwen模型)和百度(旗下Ernie模型)所研發的模型性能正在快速提升,並在中國國內市場占據了主導地位。此外,中國在工業機器人的保有量方面已遠超世界其他國家之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民眾對AI所帶來益處的樂觀程度(高達83%的受訪者認為益處大於弊端)也顯著高於美國(僅39%的受訪者持此觀點)。
6. AI走出螢幕:物理世界智能化加速
AI的影響力正迅速超越純粹的數字領域,深刻滲透並重塑我們身處的物理世界。 "物理智能體"——即由AI驅動、能夠與環境互動並執行物理任務的系統——正在興起。
自動駕駛汽車是這一趨勢的突出代表。 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動駕駛)功能,其累計行駛里程在短短33個月內實現了約100倍的增長,到2025年3月已超過35億英里。與此同時,Waymo的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在舊金山網約車市場的份額在20個月內從零迅速攀升至27%(截至2025年4月)。

這一智能化浪潮擴展到多個行業。 專注於車輛智能軟體的Applied Intuition公司,目前已服務於全球18家頂級的汽車原始設備製造商,並將其業務拓展至卡車、建築機械和國防等多個領域。在國防科技領域,以AI驅動的自主作戰系統為核心的Anduril公司,其年收入在過去兩年中均實現了翻倍的強勁增長。
即便是傳統意義上的"低科技"行業也正在被AI徹底改變:KoBold Metals公司正利用AI技術大幅提升礦產勘探的效率和成功率;在農業領域,Carbon Robotics公司研發的AI雷射除草機器人已經成功處理了超過23萬英畝的農田;在畜牧業,紐西蘭的Halter公司通過AI驅動的智能項圈優化牲畜的放牧管理,其新增簽約項圈的數量實現了年同比增長150%的佳績。
7. 下一個十億網民:AI將是他們進入網際網路的門戶
全球仍有約26億人口,即世界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尚未接入網際網路。 報告提出了一個極具洞察力的觀點:當這些潛在的新網民在未來接入網際網路時,他們首次接觸數字世界的體驗,很可能將與以往幾代網民截然不同。他們可能不再是通過傳統的瀏覽器和搜尋引擎來探索網路,而是直接通過由AI驅動的、支持母語的、具備對話能力的、多模態的智能體界面與之互動。

AI應用的全球普及趨勢為此預測提供了有力佐證。 ChatGPT的移動應用程序在短短23個月內就積累了高達5.3億的月活躍用戶,其中印度(14%)、美國(9%)和印度尼西亞(6%)是其主要的用戶來源國。同樣,DeepSeek的移動應用也在4個月內吸引了5400萬的月活躍用戶,主要集中在中國(34%)和俄羅斯(9%)。
為這一趨勢提供關鍵基礎設施支持的是低成本衛星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 SpaceX公司的Starlink服務表現尤為突出,其用戶數量在過去3年多的時間裡實現了年均202%的驚人增長,總用戶數已超過500萬,為全球特別是偏遠和欠發達地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網路連接能力。
AI技術所具備的更自然、更直觀以及跨越語言障礙的交互方式,將極大地降低新用戶使用網際網路的門檻。 這種特性,再結合日益普及和經濟的連接技術,不僅有望顯著加速全球網際網路的滲透進程,更有可能在此過程中徹底顛覆現有的、以應用程序為核心的網際網路生態系統,引領用戶直接步入一個由AI驅動的全新資訊時代。
8. 工作模式的重塑:AI對勞動力的影響真實、迅速且深遠
AI技術正在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工作的內涵和方式,一場以"認知自動化"為核心的變革正日益明顯。 相關數據顯示,美國與AI相關的職位發布數量在過去7年間(從2018年1月到2025年4月)激增了448%,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非AI的IT職位數量則在同期下降了9%。從全球範圍來看,包含AI相關術語的新增職位頭銜數量,在短短兩年內(從2022年第二季度到2024年第二季度)也增長了200%。

許多企業已經敏銳地意識到這一趨勢,並開始積極調整其人力資源戰略。 例如,Shopify和Duolingo等公司已公開表示,AI應用能力已成為其對員工的基本要求,並將此納入招聘流程和績效評估體系中。與此同時,初步的研究也表明,AI工具的運用能夠顯著提升員工的生產力。例如,一項針對客服行業的調研顯示,客服人員在使用了AI輔助工具後,其每小時處理的客戶聊天數量增加了14%。
AI在處理依賴大量結構化歷史數據並進行規則化決策和判斷的任務方面展現出核心競爭力,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部分現有工作的自動化。然而,回顧技術發展的歷史,重大的技術進步往往在取代舊有崗位的同時,也會催生出全新的就業機會和職業領域。未來,人類在工作中的角色可能會發生轉變,更多地聚焦於AI系統的監督、指導和訓練,以及與AI系統協同合作,共同完成更為複雜和富有創造性的任務。
正如NVIDIA公司的CEO黃仁勛所強調的:"人們不會因為AI本身而失業,但很可能會因為不懂得如何有效利用AI的競爭者而被時代所淘汰。"
9. 新的地緣政治棋局:AI霸權成為國家核心利益
AI技術的領先地位已然演變為國家間競爭的核心焦點,尤其是在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全球大國之間,這場競爭不僅關乎未來的經濟實力,更直接關係到全球影響力的格局重塑。Meta公司的首席技術官Andrew Bosworth毫不諱言地將當前的AI發展態勢,特別是與中國的競爭,比作一場新的"太空競賽"。

各國的國家戰略清晰地反映了這種緊迫感。 中國通全力推動包括AI在內的機器人技術、電氣化和先進資訊技術等關鍵技術產業的發展。美國則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等立法措施(這部分資訊其實已經過時了,因為這是拜登任期的事兒),積極應對,力圖重振本土半導體製造業,並確保關鍵技術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在這場高科技的博弈中,台灣台積電(TSMC)憑藉其在全球最先進半導體製造領域80-90%的市場份額的絕對主導地位。
報告通過對比1995年和2025年全球市值最高的30家上市公司及科技公司的榜單,生動地揭示了全球科技領導權的深刻變遷:美國公司的占比得到顯著提升(在總體榜單中從53%上升到83%,在科技公司榜單中從53%上升到70%),而曾經占據重要地位的日本公司則大幅減少,與此同時,中國公司作為一股新興力量登上了全球舞台,成為榜單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技術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報告援引了OpenAI的觀點,特別指出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和實體,正在積極努力地"吸收"和借鑑美國領先AI公司的模型技術。
AI已不再僅僅被視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更被視為國家綜合實力的核心體現,以及決定未來地緣政治影響力的關鍵槓桿。
10. 雙刃之劍:AI的無限潛力與固有風險並存
貫穿BOND這份報告始終的,是對AI技術兩面性的認知:既蘊藏著為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福祉的巨大潛力,同時也伴隨著多方面且不容忽視的重大風險。

報告作者呼應了Stuart Russell和Peter Norvig在其經典著作中的觀點:人類文明本身就是人類智慧的產物,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掌握遠超人類的機器智能,無疑將極大地提升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集體抱負。AI和機器人技術有望將人類從單調重複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極大地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效率,甚至可能開創一個普遍繁榮與和平的新紀元。AI加速科學發現的能力,可能為攻克頑疾、應對氣候變化和解決資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戰帶來革命性的突破。正如DeepMind的CEO Demis Hassabis所暢想的:"首先我們解決AI,然後用AI解決其他一切問題。"
然而,通往這個美好願景的道路上布滿了潛在的"雷區"。報告強調,遠在我們能夠宣稱"解決AI"之前,我們就將不得不面對其被濫用所帶來的種種風險。這些風險已經初露端倪,包括:
大規模監控和精準資訊操縱的潛力
決策過程中算法偏見的固化與放大
對現有就業市場的劇烈衝擊
在安全攸關的關鍵應用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全新的網路安全威脅
因為,已故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警示言猶在耳:"成功創造出AI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但也可能是最後的事件——除非我們學會如何有效地規避其固有的風險。"
如何駕馭AI這柄"雙刃劍"——既充分釋放其改造世界的巨大潛能,又有效控制和減輕其潛在的危害——或許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最核心的挑戰。報告暗示,儘管"對樂觀前景的信念是我們能做出的最佳投注之一",但這種樂觀必須基於對AI所開啟的這個"危險而不確定的時代"的清醒認知和審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