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中地 - 每日更新
宅中地 - 每日更新

贊助商廣告

X

iPhone要出「大師模式」?我舉雙手贊成

2025年08月04日 首頁 » 熱門科技

iPhone要出大師模式我舉雙手贊成

關於 iPhone 17 Pro 的影像部門,最近又傳出兩個新消息。

其一,是前兩天報道的 iPhone 17 Pro 系列上的長焦鏡頭有可能支持最高 8 倍的連續變焦。

在國產手機卷生卷死,拍月亮都已不再是極限的同時,蘋果最似乎終於回過味來了,開始追趕「拍得遠」的潮流了。

但市場與用戶經過多年的實踐,早已明白焦段不是越長越好,iPhone 的長焦從 3× 到 5×,現在又要直接上 8×,大家還買不買賬,真不好說。

iPhone要出大師模式我舉雙手贊成

不過,比起這個有點爭議的長焦,另一條消息我倒是舉雙手贊成:

蘋果要親自下場,開發一個專業級的相機 app,很有可能隨 iPhone 17 系列和 iOS 26 一起問世。

只不過,我對「專業級」的形容,可能另有想法。

手機上的專業相機 App ,可以不那麼專業

在聊這個新的相機 app 之前,我們先回頭看看 iPhone 目前的原生相機。

它的槽點,其實積攢已久。

爭議主要集中在兩點——太繁雜,太自動。

繁雜不難理解,如果你使用的是 iOS 18 系統,可以打開相機看看,從 iOS 7 沿用至今的界面,如今已經被各種新功能塞得滿滿當當,底部模式欄多達七八種,還有隱藏在二級菜單里的各類功能,想要完整摸清,非重度用戶幾乎做不到。

iPhone要出大師模式我舉雙手贊成

而太自動,則更讓人無從下手——在 Android 陣營手機已經遍地專業模式、RAW 支持、AI 參數自定義的今天,iPhone 的相機卻依然像是個「你只負責按快門,其它我來決定」的保姆。

這種不給用戶選項的設計哲學,一直被不少人吐槽過於傲慢。

於是,在 iOS 26 上,蘋果終於動手了。

借著全新的液態玻璃視覺語言,原生相機迎來一次罕見的大改版——

過去複雜堆砌的功能被有序拆分,照片與影片兩個主模式作為「主軸」,其餘的慢動作、延時攝影、全景等被收納到子菜單,只有在滑動切換時才會展開;而原本埋在角落的二級菜單,也獲得了更清晰的層級與結構。

可以說,在 iOS 26 之後,iPhone 的相機終於看起來沒那麼嚇人了。

iPhone要出大師模式我舉雙手贊成

但問題也隨之顯露得更清楚了:自動依舊自動,參數依舊不給調。

一部價值萬元、擁有強大 ISP 與影像系統的設備,在原生相機手裡,卻只能拍「蘋果希望你拍的樣子」。

這就引出一個疑問:

這樣的相機,真能釋放 iPhone 的全部影像潛力嗎?

的確,雖說大道至簡,但代價是壓抑創作空間,那恐怕就不是「設計減法」,而是創作自由的減法了。

沿著這個邏輯,一個「專業級」的,兼顧影片與照片的相機 app 出現,變得順理成章了起來。

iPhone要出大師模式我舉雙手贊成

不過,就像開篇的結尾說的那樣,這個所謂的「專業級」,我要打個問號。

雖然目前還沒有更詳細的爆料,但從蘋果近年來的一系列動作,我們也許可以管中窺豹——

蘋果也許不會像 Blackmagic Cam 那樣,走完全復刻相機和電影機設置的路線,而是更可能選擇開放一部分關鍵參數控制權,打造一個半專業的 app。

iPhone要出大師模式我舉雙手贊成

這並不是胡說八道,從 Apple Log 的推出開始,蘋果就在悄悄嘗試一套更「蘋果味兒」的專業路徑——Final Cut Camera。

作為蘋果親自操刀的原生影片 App,Final Cut Camera 沒有塞滿快門、ISO、白平衡這些硬核參數,而是只保留了幾個關鍵控制項:影片規格、焦段選擇、音量監看。

設定好幀率之後,用戶基本就可以一鍵開拍,不用再糾結曝光三要素。

iPhone要出大師模式我舉雙手贊成

當然,目前 Final Cut Camera 更重要的任務,是服務於多機位聯拍——它支持多台 iPhone 和 iPad 之間的遠程同步錄製,所有素材自動打上時間碼,精確同步,拍完即導入 Final Cut Pro,原生無縫銜接,堪稱蘋果生態下最「順滑」的拍攝前端工具。

而在 Final Cut Camera 之後,蘋果在去年 App Store Awards 上的一次選擇,也從側面印證了這條「半專業路線」的可行性:

蘋果把「年度 iPhone 應用」這個最高獎項,頒給了一款名叫 Kino 的 app。

這是一款專門為 Apple Log 設計的影片拍攝工具,內置了幾十種針對 Apple Log 的專業 LUT,哪怕你完全不懂調色,也能快速搞出風格化大片。

iPhone要出大師模式我舉雙手贊成

不過,Kino 能拿下年度 App,不止因為它有 Log LUT,更在於它將專業與易用間的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

打開 Kino 的主界面,你會發現它非常克制:

  • LUT 列表

  • 對焦

  • 焦段選擇

  • 影片規格

  • 音量監看

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專業參數需要你去控制,連白平衡都放進了二級菜單中。

iPhone要出大師模式我舉雙手贊成

這種設計方案帶來的是使用上的簡單——

你不需要知道 24fps 對應多少快門速度,不需要會看直方圖判斷灰片曝光對不對,甚至連 ISO 都不用調。

你只需要確認好幀率,然後舉起手機,就能拍大片。

這種將關鍵參數「保留」,將技術細節「隱藏」的思路,本質上是把用戶從複雜的參數設置中解放出來,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畫面本身。

可以說,Kino 就是在專業和易用的兩極之間,找到了精準的中間地帶,砌築了普通用戶用好專業功能的橋樑。

在 Final Cut Camera 和 Kino 之後,蘋果如果真要做一個自己的「專業相機 App」,大概率也會延續這條路線。

「大師模式」:給大師加碼,為大眾鋪路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剛剛舉出的例子,似乎都是影片,可這個蘋果的新相機 app,可是打算照片影片通吃的啊。

那拍照這塊,還有沒有想像空間?

別急,還真有——我們不妨把視線轉向國產陣營。

在今年的 Find X8 Ultra 上,OPPO 全新升級的大師模式,就給出了一個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解法:

它融合了哈蘇的經典影調和 OPPO 的計算攝影技術,同時又賦予用戶極高的創作自由度,打造出一個既不是「自動模式」,也不是傳統「專業模式」的全新界面。

iPhone要出大師模式我舉雙手贊成

什麼意思呢?

一方面,它不像專業模式那樣需要用戶理解快門、感光度、白平衡等參數,不需要每一項都手動調整;

但另一方面,它又不是傳統自動模式那種一鍵出片、風格固定的流水線,而是保留了足夠多的調性控制權,讓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去定義一張照片的影調、質感和色彩。

你不需要變成攝影師,也能擁有掌控畫面的自由度,這其實就是一種介於易用與專業之間的「中間地帶」設計。

iPhone要出大師模式我舉雙手贊成

而在 iPhone 上,另一個 app 也從功能性上為蘋果做了個好榜樣——

前段時間,Google 相機之父跳轉到 Adobe 以後推出的計算攝影軟體 Indigo,不僅通過算法為 2×、10× 等非原生焦段帶來媲美光學變焦的畫質,還幾乎沒有 DeepFusion 的彆扭銳化感,甚至將放大後的底噪也解決得很漂亮。

iPhone要出大師模式我舉雙手贊成

▲ Shot on Project Indigo

更重要的是,它並不要求你拍 RAW,也不用會調 LUT,開拍即用,所見即所得。

這為易用和專業間的中間地帶找了個精準的邊界:專業不一定意味著複雜,精準的體驗設計與算法支持,也能為攝影創造另一種美學路徑。

當然,目前的相機 app 還沒有太多的爆料,上面提到的內容,更像是一場基於蘋果過去動作和已有事實的結果歸因。

但話又說回來,為什麼我在一開始就說,我非常支持蘋果做一款新的相機 App?

只要我們回頭看看這幾年智慧型手機的發展路徑就會發現:

處理器你追我趕,螢幕你亮我亮,電池快充早捲成了標配,系統交互也逐漸同質化……

影像,成了手機廠商為數不多還能講故事的主戰場。

無論你願不願意,在沒有突破性的技術革新之前,手機拍照好不好,錄影片怎麼樣,依然會是本階段的主旋律。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只是蘋果,所有頭部廠商都會愈發向專業化靠攏。

我相信你肯定也已經感受到了這個趨勢:

杜比視界、HDR、RAW、Log、LUT……

這些曾經只屬於專業攝影圈的術語,正在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手機發布會上,被一個個當作賣點塞進 PPT 里。

iPhone要出大師模式我舉雙手贊成

廠商說得熱血沸騰,用戶聽得一臉懵懂——這些功能,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換句話說,當我們花了旗艦的價格,獲得了旗艦的配置,怎麼才能真正把它們用起來,而不是買完就擱置呢?

硬體盡了力,希望在軟體。

如果蘋果真的要做一款新相機 app,我希望它在兼顧發燒友的同時,用簡單體驗打包專業能力,也做給每一個被複雜參數勸退過的普通用戶。

給少數人加碼,為多數人鋪路,兩件事兒可以不衝突。

周奕旨 (zhouyizhi)

讓我有個美滿旅程

郵箱 9

宅中地 - Facebook 分享 宅中地 - Twitter 分享 宅中地 - Whatsapp 分享 宅中地 - Line 分享
相關內容
Copyright ©2025 | 服務條款 | DMCA | 聯絡我們
宅中地 - 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