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中地 - 每日更新
宅中地 - 每日更新

贊助商廣告

X

《黑莓》導演談iPhone為何勝出,以及為何多數科技電影都是爛片

2023年05月12日 首頁 » 熱門科技

很多朋友可能對黑莓的舊事並不陌生。畢竟它的消亡赤裸裸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從人人喜愛的頂級產品變成了iPhone一將功成下的枯骨。對黑莓的回憶就如同追思隨身聽或旋轉鏡頭相機。它們來過又去,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但Matt Johnson執導的新片《黑莓》令我深深沉醉,這部影片講述了RIM的興衰史和它所創造出的史詩級產品。這部電影的風格跟《社交網絡》、《通用魔術》和《矽谷》頗有幾分相像,講述了一群衣衫襤褸的工程師加一位營銷人士共同創造未來的奮鬥故事。內容雖然不全是現實,但也絕不徹底戲說。儘管跟事實略有出入,片子卻還是傳遞出一種強烈的寫實感。

Johnson是《黑莓》一片的聯合編劇和導演,他還出演了Doug Fregin一角,屬於RIM當初好幾位重量級人物的結合體。Johnson並不是那種典型的科技電影導演,他之前曾經執導過《Nirvanna the Band the Show》劇集和《雪崩行動》——一部關於CIA特工冒充紀錄片攝製組的偽紀錄影片。這次我們有幸與他當面交流,聊聊關於《黑莓》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

《黑莓》導演談iPhone為何勝出,以及為何多數科技電影都是爛片

Johnson和我是在SXSW音樂節上碰頭的,《黑莓》影片的美國首映式就選在了這裡。我們談論了科技電影,黑莓手機為什麼一敗塗地,黑莓的絕地反擊何以流產,還有他為什麼不贊成「書呆子統治世界」的說法。

為了控制篇幅並保持表述清晰,對話內容已略加編輯。

這部電影最讓我意外的一點,就是居然有人想拍一部關於黑莓的電影。像黑莓這樣生於成功的產品,死於另一款成功產品的故事並不鮮見,你為什麼偏偏選中了黑莓手機這個題材?

很多人都問過我這個問題。而且對方每次提問時,證據都是一樣的,讓我強烈感覺到「這是個古板、過時、而且早就死氣沉沉的題材。」回答問題之前,我先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來自多倫多的獨立電影製作人,跟我的朋友們一起製作出非常離奇的喜劇作品。所以我很理解其他人為什麼不太能接受這樣的題材,但我就是這樣一個人,很容易被題材中的困惑感和憂慮情緒所吸引。

我的想法很簡單,「這是個不錯的機會,因為首先它廣為人知,對應的也是當初大受歡迎的產品。而且就是這款產品在過時之後成了笑話、陳舊和失敗的代名詞,這不天然就構成了戲劇衝突嗎?」

我覺得這相當於為電影埋下了很好的伏筆和群眾基礎,它所呈現的不只是我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更能激發我和朋友們把它創作成普通觀眾喜聞樂見形式的熱情。很多朋友可能沒怎麼看過我的其他作品,畢竟那些都是非常非常小眾的喜劇電影和電視節目,它們都是為特定一小撮人創作的。這次,我希望自己能面向更廣泛的受眾,所以需要一個擁有更大群眾基礎的題材。畢竟誰敢說自己從來沒聽說過黑莓手機呢?更棒的是,他們對黑莓背後的Jim Balsillie和Mike Lazaridis幾乎一無所知,這就讓題材本身成了一塊理想的畫面,給了我按自己風格講述故事的空間。所以這種鮮明的對比本身,就是我選中黑莓的原因。

你之前也用黑莓手機嗎?這部電影中的很多橋段,會讓人感覺到絕對是出自黑莓粉絲之手。

其實,這都是虛構出來的。在拍這部片子之前,我壓根就沒用過黑莓手機。但我的攝影師Jared Raab是技術出身,而且對技術的具體運作方式特別著迷。另外還有美術指導Adam Belanger,他們把對黑莓產品的熱愛帶到了銀幕上。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現實生活中,Mike Lazaridis確實對黑莓產品有種皮格馬利翁式的迷戀(傳說中愛上自己所雕塑像的賽普勒斯國王),而這種「寧願淹死也要追逐美麗水仙」的極端情感正是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在我看來,世界上最大的黑莓手機粉絲就是Mike Lazaridis自己。也正因為如此,在電影的結果他才會始終無法割捨對自己造物的感情。結局由此而來,這也是真實生活的最佳寫照。

我聽說你不太會去追究真實事件中的細節。當初《社交網絡》電影上映時,祖克柏強調「這跟我記憶中不一樣,所有細節都有出入。」大衛·芬奇和亞倫·索金的回應是「我們不是在拍紀錄片,這只是部電影。」但其中的人名和公司仍然是真實的。而且不管怎麼樣,他們都選擇了傑西·艾森伯格扮演祖克柏,這肯定是考慮了二人在形象上的相似之處。

確實是這樣,而且艾森伯格和祖克柏就此被永遠聯繫了起來。

那這會改變你在創作中的思考方式嗎?比如哪些能改,哪些不能改?還有人物和公司要不要還原之類。

不,我其實一直覺得事實本身也只是一種表象,事實之外還有本質。除了會計師之外,所謂事實對其他人並沒有那麼重要。把握住本質的脈絡,深入理解一個人,在事實之外把他們還原出來,這才是我所重視的東西。

Matt Miller在這方面跟我觀點一致:這個故事中蘊藏著哪些更深層次的本質?這才是歷久彌新的東西,才是對觀眾們有益的部分,所以我覺得重要的不是準確表達什麼時間發生過什麼。所以雖然我們會借用現實中出現過的事件或者對話,但會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做非常嚴格的設計。

《黑莓》導演談iPhone為何勝出,以及為何多數科技電影都是爛片

不僅如此,我們還試圖創作出當時當地有可能發生的細節。祖克柏總說《社交網絡》跟實際情況不一樣,但這無所謂,片子仍然很棒。他可以說這一切都是虛構的,就像《肖申克的救贖》也是虛構的一樣。哪怕不是事實,其表達出的本質仍然令人觸動,而這也是電影想要達成的目標。

那麼,能不能聊聊你覺得黑莓為什麼最終會失敗?這部電影給出的結論很有趣,理由是蘋果橫空出世並直接幹掉了過去15年的所有思維方式。黑莓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無法快速做出回應,只能被喬布斯和iPhone扼斃。可看完整部電影,我總覺得哪裡不對勁。我一直在問自己,「如果黑莓沒有被蘋果的探索打亂腳步,專心做自己關心並相信的探索,沒準結局會不一樣?」你覺得呢,黑莓到底為什麼會失敗?

簡而言之,我一直強調無論是從用戶角度還是從產品角度,黑莓代表的都是一種解決直接問題的技術設備。消費者想要把數據引向指尖,想要在手機上收發電子郵件,於是黑莓就拿出了解決方案。他們解決的雖然是真實存在的問題,但產品本身其實缺乏遠大的發展願景。

《黑莓》導演談iPhone為何勝出,以及為何多數科技電影都是爛片

這款產品沒能像iPhone那樣給人類的文化和未來勾勒出前進的方向。iPhone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發展視野。它一直在強調改變用戶的生活方式,強調將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黑莓則不同,單純是「為您提供這款工具,幫助您解決某某小問題,而且使用體驗還不錯」。

當然,我能理解你對這部電影的概括,片中黑莓公司似乎確實是受到新生事物的威脅而分心,被迫放棄原有戰略並在用盡全力的最後一擊中徹底崩塌。但實際上整個過程並沒有這樣鮮明和果斷,黑莓仍然生存了很長一段時間,在緩慢衰退後變得默默無聞。如果電影真的這麼拍,很多人又會好奇如果黑莓能保持住那種旺盛的初創文化,結果會走向何處了……

我想說的是,黑莓確實發明了很多東西,本該得到更多讚譽。首先就是雙擊空格輸入句號,這就是黑莓的成果。還有在郵件中輸入某人的名字時,系統會自動給出補全選項,這也是黑莓首創。當初黑莓的創新速度也很驚人,工程師們聚在一起每天提出新的觀點,相當瘋狂。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生活在黑莓的餘蔭之下,只是很多人從來都沒意識到這一點。

所以,我覺得如果只是以假想的方式推測黑莓仍然強大的世界,那倒也挺有意思。我也很想到那樣的世界看一看,畢竟在黑莓手機消失之後,所有手機都跟iPhone長一個樣兒。雖然我也很喜歡iPhone,但卻少了特立獨行的勇氣。

Mike Lazaridis曾在1990年代中後期撰寫過一份宣言,概括了他心上中的移動設備應該能做些什麼。他說應該儘量少一點,少而精才是打入新市場的方式。這很有趣,因為現在經常會有媒體報道,說「這家公司正推出什麼也幹不了的手機」。沒錯,不支持社交媒體、不支持移動應用,唯一的功能就是打電話和發簡訊,還有支持簡單的電子郵件。也就是說,現在一股新的文化浪潮居然想要重複黑莓當初走過的道路,真是太奇怪了。我倒是希望他們能堅持到底,弄出一款帶鍵盤、支持極少數功能的縮小版黑莓,也許真有不少人喜歡。

老實講,我也這麼認為。如果人們真有機會從頭開始使用黑莓,那它真可能會取得巨大的成功。

我也覺得,特別是考慮到我們對製造業的了解。誰知道呢,也許這部電影真能讓更多人重新燃起興趣。

這部電影給了我非常有趣的觀影體驗,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講,這是個人們成功後會發生什麼、成功如何腐蝕我們以及後續問題洶湧而來的故事。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恰逢矽谷銀行倒閉,很多人都對科技行業的未來感到恐慌。

看到電影結尾,我不確定你是不是故意要對科技行業的走向做一番批判,還是說就是想營造悲傷的氛圍基調。總之,我感覺片子講述了成功之後會發生什麼,成功者需要付出多少才能應對隨之而來的複雜難題。你只能從糟糕和更糟糕的結局中選擇其一。那你是怎麼考慮的,想要對技術行業的運作方式開炮,還是有其他的含義?

其實當初我拍第一部電影的時候,就很清楚自己的作品想要表達什麼。這肯定是一句話解釋不清的,主旨那麼簡單的電影肯定是部爛片。其實跟你真心喜愛的幾乎所有電影差不多,我們真能簡簡單單就概括它的意義嗎?真的不太現實。我當時的想法是,我喜歡這些角色,應該追隨他們的故事發展,以尊重的方式看待他們,最終一路走向黑莓手機的終局。我和很多人談過,他們覺得我的電影只是在對資本主義制度做一般性的批評,或者如你所說,創新的必然性和這個世界「要麼創新、要麼死」的殘酷循環。無論曾經的你多麼成功,最終都將深陷失敗再無法翻身。

老實講,這些東西並不是我想表達的理念。根據自己的經驗,我知道一旦失去了初學者那種旺盛的好奇心和純粹性,人實際上就已經生不如死。這也是《黑莓》電影的主題之一。但我確實沒有想用什麼理念來概括更宏大的科技世界,只是希望看到這樣的主題能在現實中發揮一點點積極影響。

其實很多科技電影的實質,基本都是「看看這幫混蛋」。他們要麼是書呆子工程師,要麼是混蛋,而且總會設計一個混蛋角色。而看了《黑莓》這部片,我能明顯感覺到你在強調「其實這裡沒有誰是真正的混蛋」。即使客觀上幹了不少混蛋事的Jim Balsillie,也絕不能簡單說他是個混蛋。所以這讓我非常困惑,「導演對科技行業到底抱有怎樣的觀點?」

沒錯,我確實非常刻意地把片子裡的角色都塑造成正常人,特別是Jim,因為我發現他確實特別符合以往電影裡塑造混蛋的那種刻板印象。而且不止是混蛋,那些片子好像必須得弄個施虐狂出來。但我的想法很簡單,「我可不認識這樣的傢伙,這樣的傢伙能成功嗎?」施虐狂或者說「大惡人」其實很難在科技行業中取得成功,畢竟大惡人怎麼可能吸引到值得信賴的創業夥伴呢。

所以我在設計角色性格時,我的基本邏輯是:首先,每個人都要很有趣;其次,每個人都在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只要能把握住這兩點,觀眾們就不會怒吼「這個角色太討厭了,能不能趕緊去死」。我不想要這樣的效果,這也不是真實生活。如果你真花時間跟Jim Balsillie相處一下,就會發現這也是個很棒的傢伙。甚至在看電影的時候,很多觀眾會覺得更支持Jim的選擇,畢竟他一直在以非常坦誠的態度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要不是Jim及時提醒說「明天必須搞定這個原型,不然我們就要破產」,那根本就沒有後來的黑莓。

他對權力的渴望也充滿了真誠。如果沒有權力,黑莓公司早已破產,其他幾位老哥只能一邊家裡蹲一邊回憶當初那段美好的創業時光。這些角色各自代表著匯聚起來的力量,絕對不能認為其中哪個人完全邪惡、哪些人完全善良。

科技行業有種有趣的現象,就是每個人都在尋找那個「大惡人」,但好像沒人知道這個「大惡人」究竟是誰。

當然了,因為就算是搞風投的那幫傢伙,甚至是搞獵頭挖角的傢伙,人家提供的也只是一項基本服務,還冒著巨大的風險。這就是真實的世界,根本不像很多人想像中那樣非黑即白。

那你喜歡哪些科技電影?哪些片子影響了你在《黑莓》中的表達?你覺得哪些科技電影能算是好片?

很多朋友可能會覺得意外,我第一次看《社交網絡》是跟該片的整個創作團隊。我們在電影院裡看了一遍,而且我非常不喜歡。雖然很多人覺得這片很經典、很好看,我也承認自己很喜歡其中的某些橋段,但它太工整、太乾淨、太戲劇化了,在我看來距離現實太過遙遠。那裡的角色根本不是我們能在生活中遇到的真人。別誤會,我不是說那部電影很差,只是我會提醒自己在某些部分別學《社交網絡》。我會儘可能把角色塑造得像是身邊存在的活人,這樣觀眾就會感覺「我可能會跟那個角色做同樣的決定」,或者「這個角色跟我認識的人很像」。

還有對風險的設計,不是說越低越好,而是要讓觀眾們能切身體會到風險的影響和量級。沒多少人能理解背叛公司進行股權轉移到底是個什麼概念,而且這本身只是種手段,想要表達的是朋友之間會因為追求不同而變得逐漸疏遠,這種內核是沒有理解障礙的。所以《社交網絡》給了我們很好的反而啟發,讓我們認真思考「一群年輕的加拿大人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會是個什麼樣子。」

《黑莓》導演談iPhone為何勝出,以及為何多數科技電影都是爛片

從技術上講,《大空頭》才是我們真正喜歡的拍攝風格,我們想讓自己的作品跟以前的電影一樣具有觀察力。我們想要保持紀錄片的風格,但把每個鏡頭拉得更長。可能有點太偏技術,但為了在保持手持紀錄片風格的同時拉長單鏡時間,我們用上了500毫米鏡頭,那塊頭相當誇張。我們得想特別的辦法才能把這些大器材搬進小空間,所以我們從《大空頭》那學了很多妙招。

那你看過那些科技文檔嗎?很多著名的傳統科技紀錄片,特別是1990年代的《矽谷傳奇》之類,都有相應的說明。

我都看過,而且還真就參考了不少《矽谷傳奇》的手法。另外還有關於政捷公司(govWorks)的紀錄片。你還記得嗎,片子講的是網際網路泡沫是如何破滅的,政捷公司能幫大家在線上繳違停罰單。他們是當地的先行者,那部紀錄片也對我們產生了重大的文化影響。這是部了不起的紀錄片。而且在那之前,我們還是能從參考文獻和資料中汲取很多美學營養。我們在電影中,想要營造出一種讓人身臨其境、攝像機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的感覺。我覺得這也是另外一種成功。

真希望關於這些題材的內容能更多一些,畢竟雖然我們如今也在製作關於Uber或者Theranos之類的影片和劇集,但技術發展史中有一個特定時期似乎經常被遺忘。這就是1990年代中後期,那時我們正在從技術性更強、油膩冗餘的有形產品,轉向純數字化產品。那是我個人最最熱愛的時代。

很明顯,現在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了,所有企業都發展成了巨頭,而且特別知道怎麼運用規則。要想跟老大接觸,你先得通過無數的營銷主管。

但在當初那個年代,人們搞科技是因為覺得這很有趣。現在不是,搞技術是因為你考下MBA後不知道還能幹嘛。

老兄,我構思了一部關於Jeff Bezos的好片子,講的是他開著自己的破爛舊車四處亂跑,想搞清楚亞馬遜的未來在哪裡。這部電影只截取1995年到1999年這段短短的時光,僅此而已。我覺得大家應該會愛上這部片子,它就像是科技版的《8英里》。跟青澀的Eminem一樣,你在那裡也根本看不到後來功成名就的Bezos。

從頭到尾,他都沒賺到錢。你能看到的只有辛勞的抗爭。如果Bezos夠聰明的話,他應該秘密授意我拍攝這部片子,畢竟現在的他已經跟馬斯克被並稱為地球上最瘋狂、最邪惡的傢伙。而這樣一部比較正常的電影能讓人們意識到,他們其實就是普通人類。真的,當時的他還坐在車裡想著怎麼通過網絡賣貓糧呢。

這真是個好主意,趕緊拍吧,我等著看呢。

哈哈,拍不了,我不喜歡重複自己。對我來說科技電影差不多就到這了,下一部我可能會去拍動作片吧。

宅中地 - Facebook 分享 宅中地 - Twitter 分享 宅中地 - Whatsapp 分享 宅中地 - Line 分享
相關內容
Copyright ©2024 | 服務條款 | DMCA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