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東瞿曇寺修繕工程,屋檐給修成這樣了?」近日,有網友吐槽青海海東市樂都區瞿曇寺屋檐修復引關注。
一幅古建築圖片呈現了一座古建築的一角,左側還是古香古色的方木灰瓦,右側一段房檐則被刷成了鮮艷的粉橙色和青綠色。
瞿曇寺文管所相關負責人稱,施工方是根據史料等進行顏料調色,「這是按照之前專家評審的方案刷成紅綠色,參照國內所有古建築的藍本和瞿曇寺歷史記載進行配色。(瞿曇寺)它主要就是以明朝建築為主,清代、民國做過小範圍的修補,它上面其實以前都有過彩繪,硃砂、藍靛、綠松石這些顏料以前都用過。只不過年代久了,脫落了,把木頭的本來面貌露出來了。依據法規和技術參考,不是天馬行空、異想天開地修復。」上述負責人解釋,修繕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研究,「施工方使用的是礦物顏料,儘量恢復古建築本來面貌,起到防蛀防腐的作用。」
「看起來扎眼,是因為新舊對比太明顯,這個項目到明年(2025年)5月就結束了,將來它整體修復好後,完整性、美觀性就都達到了。」
據悉,瞿曇寺被稱為「高原小故宮」,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國保級古建築群,被讚譽為「前有敦煌,後有瞿曇」。
瞿曇寺位於青海省海東市樂都縣城南21公里處的馬圈溝口,海拔2400多米,面朝瞿曇河,背靠羅漢山,北依松花頂,南對照碑山,始建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賜名「瞿曇寺」,並任命三丹羅追為西寧僧綱司都綱。
瞿曇寺是中國西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規模宏大的明朝寺院建築,因所藏珍貴文物以及巨幅彩色壁畫而著名。1959年3月16日,其被青海省人民委員會批准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23日被評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