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LC,即Quad-Level Cell,四層式存儲單元。相比當前主流SSD所用的TLC,QLC密度能提升1/3,進一步降低存儲成本,但是讀寫性能、P/E壽命會有所下降,所以自QLC SSD誕生以來,一直未能撼動TLC SSD地位。不過在近兩年, TLC SSD容量增長速度放緩,QLC SSD隨著存儲密度提升、技術優化,速度有了明顯的提升,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QLC SSD,尤其是OEM市場當中。在2024年大家還要對QLC SSD談虎色變麼,主流QLC SSD性能表現如何,能否滿足用戶需求,我們一起通過Solidigm P41 Plus、三星BM9C1、金士頓OM8PGP4、長江存儲PC41Q以及英睿達P3 PLUS五款固態硬盤一看究竟。
產品介紹
此次參與測試的SSD多達五款,部分是OEM產品,難免消費者會感到不熟悉,所以我們按照它們誕生年份逐一介紹一下。
Solidigm P41 Plus是一款2022年推出的QLC SSD,也是Solidigm首款消費級SSD,它基於PCIe Gen4x4接口,有M.2 2230與2280兩種尺寸,搭載了144層堆疊的QLC NAND,有512GB、1TB、2TB三個容量,順序讀寫最高分別4125 MB/s、3325 MB/s,4K隨機讀寫最高分別390K IOPS、540K IOPS(2TB版)。按照Solidigm說法,這款SSD採用了Solidigm Synergy技術,優化了QD1低隊列深度隨機讀取性能、混合讀寫性能,並會不斷通過軟體優化,提升用戶體驗。
三星BM9C1是在2023年 「內存技術日」(Memory Tech Day)上發布的一款QLC SSD,不過三星當時沒有公布包含速度、規格、耐久度等參數,直到產品上市才知道其粗略規格。它同樣基於PCIe Gen4x4接口,有512GB、1TB、2TB三種容量在售,使用M.2230規格,速度最快的2TB順序讀取速度為5000 MB/s,順序寫入速度為4000 MB/s,隨機讀取為710K IOPS,隨機寫入為740K IOPS,耐久度沒有標明。
長江存儲PC41Q是今年新推出QLC SSD,它採用了長江存儲第四代三維閃存晶片,基於PCIe Gen4x4接口,有M.2 2242和2280兩種尺寸可選,目前有512GB、1TB、2TB三種容量可選,使用了主機緩存方案(HMB)及混合緩存策略(Hybrid Cache Strategy),其中1TB、2TB版本順序讀取速度為5700 MB/s、寫入速度為5500 MB/s,4K隨機讀取速度為800K IOPS、寫入速度為900K IOPS,在閒置模式下功耗低至2.5mW(PS4模式),工作功耗不超過4W。
金士頓OM8PGP4(OM8PGP41024N-A0)是一款針對OEM市場的SSD,它因今年某款遊戲本降級事件而「揚名」。目前金士頓沒有公布OM8PGP4官方數據——讀取速度、耐用度通通沒有,有人懷疑它是金士頓NV2更換主控版本——主控降級為群聯E21,QLC顆粒保持不變。
英睿達P3 PLUS是一款2022年推出的QLC SSD,共有500GB、1TB、2TB、4TB四個版本,當中順序讀寫速度最快的是2TB版本,讀取為5000 MB/s、寫入為4200 MB/s。不過在SSD到手時,我們發現它長得與以前不一樣了,查閱相關資料後,確認P3 PLUS改用了層數更多的TLC閃存顆粒,標稱性能又保持不變。既然買都買了,不妨把它作為一個參考標準,來看看QLC SSD的性能強弱。
由於部分SSD是OEM盤,又有產品悄悄更換了閃存顆粒,因此數據可能出現誤差,敬請原諒。但從外觀上看,為了更好適配台式機、筆記本電腦,上述五款SSD無不使用單面PCB設計,接口為PCIe Gen4x4,其中四款產品使用的是其原廠閃存顆粒,唯一例外是金士頓。不過按照TrendForce集邦諮詢不久前公布的統計數據,在2023年自有品牌渠道通路市場中,金士頓占有率達到34%,位列第一,可以說此次參與測試的QLC SSD一定程度能代表當下QLC SSD市場。
性能測試
了解完五款SSD,現在正式進入測試環節,所有參與測試的SSD均採用1TB版本,由於部分產品沒有零售版,會使用拆機版本,但寫入數據都在10TB以內,測試平台是Intel Core i9-13900K處理器、ROG MAXIMUS Z790 HERO主板以及NVIDIA Geforce RTX 4090 D顯卡,在測試過程中,若沒有特別說明,均採用風冷散熱。下面是五款SSD的1TB版主要參數對比:
從官方數據上看,讀寫速度最快的是長江存儲PC41Q,而不是採用TLC顆粒的英睿達P3 PLUS,耐用度最高的是Solidigm P41 Plus,也不是英睿達P3 PLUS,這就非常讓人意外了。容量方面,英睿達P3 PLUS在Windows下僅有931.5 GB,比其它四款產品足足少了超過20 GB(其它四款同為953.9 GB)。從參數上看,QLC SSD不一定比TLC SSD差,但實際表現如何呢,還是得看測試,下文為了簡化行文,直接用品牌名代替品牌型號。
第一項測試是Crystal Disk Mark順序讀寫測試,長江存儲、三星表現基本與官方數據差不多,Solidigm P41 Plus的順序寫入速度比官方數據低了近400 MB/s,英睿達順序寫入速度比官方數據高出1100 MB/s,很可能是SSD更換TLC顆粒後,官方數據沒有一同更新。在五款SSD中,順序讀寫速度最快的是長江存儲,其次是英睿達、三星。
在4K隨機讀寫性能方面,讀取最快的是長江存儲,寫入最快的是英睿達,而且英睿達讀取速度位列第二(實測速度遠高於官方值),充分體驗了TLC顆粒的優勢。
長江存儲Crystal Disk Mark性能表現
第二項測試是AIAD 64全盤讀取、寫入測試,金士頓在讀取測試中展示了驚人的性能,耗時只要23分10秒(反覆測試下,成績都在23分鐘左右波動),比其它四款SSD足足快了10分鐘,剩餘4款SSD大多在34分鐘左右,沒有拉開特別大的差距。
但到了寫入測試中,金士頓表現同樣驚人,耗時長達150分8秒,比倒數第二的三星還要多出20分鐘,幾乎是第一名英睿達的三倍(51分57秒),長江存儲是QLC SSD中唯一耗時低於100分鐘,為88分38秒。
金士頓AIAD 64全盤讀寫性能表現
根據寫入速度曲線,可以推測出五款SSD的SLC緩存占比,Solidigm、三星、長江存儲、金士頓以及英睿達分別是13%、26%、14%、19%以及25%,三星SLC緩存占比是最高的,達到了Solidigm的兩倍。
英睿達全盤寫入測試,耗時是五款SSD中最短的,但波動大
接下來是PCMARK與3DMARK兩款測試軟體,在PCMARK中表現最好的是長江存儲,第二是英睿達,而到了3DMARK當中,表現最好的是英睿達,第二是長江存儲,二者在兩款測試軟體中互換了位置。而三星在兩款測試軟體,所有測試、得分均在末位,與前面測試反差較大。
接下來是AJA System Test,它能夠模擬存儲器讀寫不同解析度、編碼影片的性能,測試設定為:4K解析度,64GB文件大小,10bit YUV編碼。在這項測試中,第一、第二分別是長江存儲、英睿達,三星位列第三名,Solidigm、金士頓表現互有勝負,後兩名SSD與前兩名SSD性能差距很大。
接下來是Photoshop 2022中加載24GB大小的NASA星空圖,照片存儲在測試硬盤中,計算導入照片到顯示照片所需時間,完成渲染照片時間不計算在內。這項測試依舊是長江存儲、英睿達占據了頭一二名,接下來是Solidigm、三星、金士頓,其中金士頓耗時達到了36.3秒,被其它SSD遠遠拋下。
最後一項性能測試是測量加載《Farcry6》 Benchmark耗時,解析度為4K、設置成最高畫質。在這項測試中,Solidigm出人意外地拔得頭籌,耗時10.2秒,英睿達卻是最慢,達到了15.1秒。
在完成所有性能測試後,我們還測試了SSD發熱,測試時停止了主動散熱,SSD上也沒有覆蓋散熱片,使用FLIR ONE測量SSD表面溫度,並進行兩組測試。第一組測試是進入系統後,測試整機待機5分鐘後SSD的表面溫度,第二組測試是5分鐘待機結束後,運行AIAD 64,開啟全盤順序寫入測試,測量運行測試10分鐘後,SSD的表面溫度。
在四款QLC SSD當中,溫度測試最讓人感到意外是長江存儲PC41Q與三星BM9C1,前者主控晶片可能是使用了特殊封裝,迫使晶片產生的熱量從PCB散發出去,主控表面在所有測試環節中都能保持低溫。
長江存儲運行測試10分鐘後表面溫度
三星BM9C1讓人意外的點是高溫以及性能下跌,無論是在待機還是AIAD 64寫入測試下,其主控溫度都是最高的,可能因為溫度過高,出現了在SLC緩存尚未耗盡時,寫入速度出現了過山車式下滑。
三星待機5分鐘後表面溫度
三星運行測試10分鐘後表面溫度
為了驗證三星BM9C1過熱到底對日常使用有多大影響,在SSD閒置一段時間,釋放緩存以及降低溫度後,我們把Far cry 6遊戲文件複製到SSD當中(遊戲文件約94GB,遠低於SLC緩存大小),緊接著進行AJA測試,結果讀取速度暴跌至847 MB/s、40 FPS,寫入速度也跌至561 MB/s、26 FPS(風冷下,讀取速度為4068 MB/s、192 FPS,寫入速度為3651 MB/s、172 FPS),相當慘烈。
寫入94GB數據後,三星在AJA中的性能表現
順便一提的是,Solidigm P41 Plus配套了官方優化軟體 Solidigm Storage Tool,支持性能助推器和主機託管緩存兩個提升性能的功能。按照官方說法,性能助推器可以去除SSD中被占用的緩存,提升性能,而主機託管緩存一項優化SLC緩存功能,它能記住用戶常用的文件和程序,智能存儲在緩存,提升效率。我們也測量了開啟上述兩個功能後,Crystal Disk Mark、AIAD 64的性能表現,結果比未開啟時略微下跌(但在測量誤差之內),所以其測試數據是在未開啟兩個功能下測量的。
默認下Solidigm性能表現
開啟性能助推器和主機託管緩存後的Solidigm性能表現
結語
通過Solidigm P41 Plus、三星BM9C1、金士頓OM8PGP4、長江存儲PC41Q以及英睿達P3 PLUS五款SSD測試,我們發現TLC SSD不一定比QLC SSD強,基於QLC的長江存儲PC41Q與基於TLC的英睿達P3 PLUS包攬了大部分測試第一、第二名,長江存儲PC41Q領先項還要多一些。PC41Q採用的是長江存儲第四代三維閃存晶片,晶片內部使用了晶棧Xtacking架構,SSD出色的性能表現證明了晶棧Xtacking架構能有效提升QLC SSD性能,高性價比QLC SSD正加速向我們走來。
其次,QLC SSD之間性能差距可以很大,除了Solidigm P41 Plus是在2022年發布,三星BM9C1、金士頓OM8PGP4、長江存儲PC41Q三款QLC SSD都是近一兩年推出的固態硬盤,可金士頓OM8PGP4在AIAD 64全盤寫入測試中,耗時長達150分鐘,超過2小時,表現讓人失望。而且SLC緩存越大,不等於性能越好,三星BM9C1是四款QLC SSD中SLC緩存最大的,但它在大部分測試項目位列倒數第一或是第二,還是唯一一款會因為過熱,導致性能暴跌的SSD。所以QLC SSD不是不能買,而是要認準高性能且發熱小的QLC SSD。
在進入了NVMe時代後,SSD尺寸進一步縮小,但不同SSD之間的性能差距變得更大了,一塊SSD性能強弱受到閃存晶片、主控、算法三個因素綜合影響。採用QLC顆粒不等於性能孱弱,而為了進一步提升存儲密碼,QLC已是必然選擇,大家既要準備迎接PCIe 5.0 SSD時代來臨,也要迎接QLC SSD普及,正如TLC SSD普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