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商用台式機,早已不是只用來打字、做表格那麼簡單了。隨著企業辦公需求越來越多樣,圖形處理、數據分析、多任務操作,甚至一些輕量AI應用也開始出現在日常工作中。這也讓企業在採購電腦時,不再只看基礎性能,而是希望設備既能穩定高效地運行常用軟體,又能勝任一些進階任務,同時還能控制功耗和成本。
在這樣的趨勢下,集成顯卡與處理器於一體的APU無疑是最優選擇。相比傳統依賴獨顯的方案,APU既能提供不錯的圖形和通用計算能力,又能降低整機功耗和採購成本,特別適合大規模部署和長期使用。
從今年六月的央企台式機採購計劃來看,聯想憑藉著搭載銳龍5000G系列APU的整機產品一舉拿下最大訂單,說明這一方案在政企市場上依然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今天我們評測的這台整機,就搭載了更新更強的銳龍8000G系列處理器。作為APU的新一代產品,它在性能、圖形能力和AI支持方面都做出了明顯升級。那麼它的實際表現如何,能否勝任當下企業的多元化辦公場景?接下來我們通過測試來一探究竟。
配置介紹
我們拿到的這台啟天M550,搭載的是銳龍5 8600G處理器,配備32GB雙通道內存和1TB固態硬盤。作為一款G系列處理器,8600G集成的Radeon 760M核顯性能非常強大,完全可以滿足商用台式機在圖形處理和影片剪輯這樣的工作需求。
銳龍G系列一直採用「N-1」的策略,性價比出眾,銳龍8000G系列採用的是銳龍7000系列的Zen 4架構,核顯則基於RX 7000系列顯卡同源的RDNA 3架構。值得一提的是,銳龍8000G率先在台式機平台中引入了NPU神經計算單元,可與處理器和顯卡協同工作,加速本地模型推理、機器學習等任務,進一步釋放端側AI的潛力。所以綜合來看,銳龍8000G系列更應該是N-0.5代處理器。
在核心配置方面,不同於當前英特爾平台的大小核設計,銳龍5 8600G擁有6個性能一致的「滿血大核」,最高頻率可達5GHz。這一設計在面對一些傳統的政企應用和作業系統時,能夠避免多核調度異常,確保程序穩定運行並充分釋放性能。並且由於擁有16MB的三級緩存,在一些延遲敏感的應用中亦有不錯的表現。
此外,得益於台積電4納米工藝,即使採用全大核設計,銳龍5 8600G依然具備出色的能效表現,官方標稱熱設計功耗為65瓦,峰值功耗僅88瓦,普通下壓風冷散熱器即可勝任。低功耗不僅降低了散熱要求,也有助於企業在大規模部署中節省用電開支。
性能測試
紙面參數固然亮眼,但實際表現才是關鍵。接下來我們通過一系列性能測試,來驗證這套8600G的真實表現。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得分,我們還準備了一台搭載英特爾i5-14500的台式機同步進行測試,同樣為32GB內存與1TB硬盤的配置。不過,為了儘可能確保變量一致,我們只會測試CPU和顯卡性能。最後會將得分進行對比,來看看二者孰強孰弱。
GeekBench
在GeekBench 6.3測試中,銳龍5 8600G與i5-14500的大核性能基本難分伯仲,在多核測試中,i5-14500憑藉著6個大核和8個小核的設計,跑分上顯著領先銳龍5 8600G, 不過這一外號也反映出,小核心雖然跑分強,但在實際使用中並無明顯優勢,難以真正發揮作用。
在顯卡測試中,無論是OpenCL還是Vulkan API下,銳龍5 8600G都遙遙領先i5-14500一倍以上。可見銳龍5 8600G上搭載的Radeon 760M核顯的實力不可小覷。
PassMark
在PassMark PerformanceTest測試中,二者的單核性能依舊非常接近,i5-14500憑藉著小核心優勢,在多核心性能上領先較多。在顯卡測試中,主要考驗圖片加載以及UI界面滑動的2D性能測試中,銳龍5 8600G領先i5-14500約85%,這一性能直接影響到實際使用上的體感流暢度。在3D性能測試中,銳龍5 8600G的領先幅度更大,幾乎接近2倍,達到了180%!
魯大師
在新版魯大師測試中,銳龍5 8600G和i5-14500的總分相差僅有9%,倘若去除小核跑分影響,我們姑且可以認為銳龍5 8600G的實際使用應當更加流暢。在顯卡得分方面,銳龍5 8600G依然是一如既往的領先,幅度約為77%。
3DMark
在老牌顯卡性能測試軟體3DMark中,銳龍5 8600G上的這顆Radeon 760M核顯繼續大幅領先於i5-14500上的UHD 770,在考驗DX12性能的Time Spy中,銳龍5 8600G的領先幅度約為197%,幾乎是1和3的差距。在考驗老版DX11性能的Fire Strike測試中,銳龍5 8600G的領先幅度為129%,雖然略有下降,但也可以從側面說明Radeon 760M對於新API的支持並不遜色。
生產力測試
Procyon
由於AMD 8000G系列處理器定位為桌面辦公,並非工作站場景,因此我們使用Procyon來模擬日常工作中所需要使用的軟體。其中照片編輯項目主要測試電腦在PS、LR等軟體中處理圖片的表現,影片編輯項目則是測試使用PR剪輯影片時的速度。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測試時我們並未打開硬體編碼加速功能。
測試結果顯示,銳龍5 8600G在照片編輯以及影片編輯中都小幅領先i5-14500。
PCMark
在測試項目更加全面複雜的PCMark 10 Extended測試中,銳龍5 8600G憑藉著更強的圖形性能力壓i5-14500一頭。在常用基本功能中二者得分基本沒有差距,在生產力測試中,銳龍5 8600G則領先i5-14500約28%,在圖片、影片等內容創作中銳龍5 8600G領先i5-14500約19%。
不過在實際辦公中,二者差距可能很難感受到,但是接下來這個殺手級功能,才是銳龍8000G打出差異化的關鍵一招。
AI測試
話接開頭,在AI開源時代下,本地部署模型可以將重要文件保存在電腦上而不上傳雲端,從而既提高了企業數據安全性又可以憑藉AI加快工作速度。並且,本地部署的模型也不會出現「伺服器繁忙,請稍後再試」這種關鍵時候掉鏈子的事情,確保工作運轉的穩定可靠。
銳龍8000G系列處理器憑藉著性能不俗的核顯,在搭配上16GB的共享顯存之後,可以運行14B尺寸的大部分開源本地模型,因此我們使用了LM Studio分別部署了DeepSeek-R1-Distill-Qwen-14B-GGUF、DeepSeek-R1-0528-Qwen3-8B、Qwen3 14B以及Qwen3 8B共計四個模型,測試它們的吐詞速度。需要注意的是,部署全部基於核顯。
測試結果顯示,在14B尺寸模型下,銳龍5 8600G基本可以保持在6 Token/s,雖然較之官網部署的滿血版略慢,但是依然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但是i5-14500僅有2.5 Token/s,回答一個問題要數分鐘之久,只能算作可以跑,但是可用性基本沒有。
在尺寸更小的8B模型下,銳龍5 8600G的速度顯著上升至14 Token/s,響應非常快,一個普通問題僅需幾十秒即可搞定。但是i5-14500依舊僅有4 Token/s左右,等一個回答等的黃花菜都涼了。
除了AI模型本地部署,我們還使用魯大師測試了一下其他項目的性能,從結果來看,銳龍5 8600G在超解析度、人臉識別方面與i5-14500相差不大,在物體識別方面小幅領先i5-14500,在閱讀理解方面領先最多,約為25%。
在NPU方面,AMD旗下的AMUSE繪圖軟體進行了專屬優化,支持使用NPU進行XDNA超解析度提升圖片畫質,可將生成的512x512尺寸圖片提升至1024x1024。隨著AMD以及各大廠商將NPU應用的越來越廣泛,可以預見到NPU的功能將會越來越豐富。因此在商用台式機中提前部署NPU,戰未來,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長台式機的實際使用壽命,避免因為無法使用AI應用而過早淘汰。
寫在最後
從本次測試結果來看,銳龍5 8600G憑藉純大核Zen4架構、RDNA 3核顯以及NPU,在日常生產力、圖形處理與AI本地部署等方面展現出全面且均衡的性能表現。相較於傳統辦公平台,銳龍5 8600G不僅在CPU與GPU層面實現了越級替代,更以高能效與AI加速,為企業構建了面向未來的計算平台。
其純大核架構規避了混合核心調度失控等系統隱患,Radeon 760M核顯的配備大幅壓縮採購與維護成本,而NPU的加入,更為未來AI時代的到來做好了全面準備。尤其是不錯的AI本地部署性能,在安全、合規、可控性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銳龍8000G系列處理器提供了一種無需依賴雲端的新選擇。
可以說,銳龍8000G系列處理器並不是一次單純的性能堆料,而是AMD針對未來商業辦公時代推出的全新解決方案。它既解決了當前的商用機普遍圖形性能低下的痛點,也為未來五年AI能力演進提供了堅實基礎。對於正處於需要使用AI人工智慧加速數字化轉型的政企用戶而言,它無疑是一項具備長期價值的明智選擇。綜上所述,AMD銳龍 8000G系列處理器向企業用戶全方位展示了它的優勢,商用電腦最優解值得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