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Steam庫,看著那不斷增長的遊戲數量,再掃一眼「未開始」分類里密密麻麻的產品,大概是現代玩家最熟悉的「甜蜜負擔」。Steam隔三差五的特賣活動里,50%甚至75%以上的折扣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手指,催生了「喜 1」、「只買不玩」的獨特文化,Steam遊戲庫成了名副其實的「收藏櫃」。這種「遊戲山積」的煩惱究竟從何而來?最近日本一項針對Steam玩家的調查,給出了答案。
日本遊戲攻略網站「神ゲー攻略」母公司Lighthouse Studio近期做了一次頗為細緻的調查,他們諮詢了3000名10到60歲的玩家,其中有10.2%(272人)經常使用Steam。而對這272名Steam用戶的深入問卷顯示,讓遊戲堆成山的最核心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沒時間玩遊戲」。對成年人來說,工作、家庭、生活瑣事早已把時間切割得支離破碎,好不容易擠出的閒暇,可能更想癱著刷手機,而非沉下心來推進遊戲劇情,畢竟很多優質遊戲需要連貫體驗才能沉浸其中,碎片化時間根本撐不起這份投入。
當然,「沒時間」只是主因,還有一些其他因素。調查發現:「玩到一半被新遊戲勾走注意力」也是重要原因。剛對一款RPG的劇情有感覺,Steam首頁就推來了新上線的動作遊戲,或者朋友安利了熱門聯機新作,舊遊戲自然就被拋在了腦後。更有意思的是:「特價手滑」和「缺少開始新遊戲的動力」同樣是榜上有名。看著夏促、冬促里「史低」的標籤,總覺得「不買就虧了」,可真把遊戲放進庫,又犯了選擇困難,不知道該從哪款開始,最後乾脆統統閒置。這種矛盾心態幾乎是玩家的通病,一邊被折扣和新作推著買買買,一邊又被時間和心力限制得玩不動。
不過上述調查也挖出了玩家「消化庫存」的小秘密,答案恰好和「山積」的原因形成呼應。最多人選擇的契機是「遇到連假或有空檔」,畢竟時間才是解開一切的關鍵!其次,「社群或直播里看到遊戲成了話題」也很管用,就像某款冷門獨立遊戲突然被主播帶火,玩家們會紛紛從庫存里翻出來「跟風體驗」一樣。除此之外,「想拿全成就」的目標感、「被朋友拉著聯機」的社交動力也能有效促使大家點開那些躺了很久的遊戲。
值得一提的是:折扣在這場「買與玩的博弈」里幾乎掌握著絕對話語權。調查顯示,影響購買的第一要素不是遊戲類型或評價,而是Steam的折扣力度!有26.1%的玩家根本不會在非特價時消費,更有近半數(47.5%)的人承認,自己曾因為折扣買過原本完全不感興趣的遊戲。這其實不難理解,數字遊戲的邊際成本極低,平台和開發商願意用大折扣吸引購買,而玩家看著「三位數變兩位數」的價格,很容易陷入「收藏欲驅動的消費」,畢竟買遊戲的瞬間是真的快樂,至於玩不玩,反而成了次要問題。
說到底,對於玩家們來說,買的不只是遊戲,更是「未來有空就玩」的期待,是面對摺扣時「抓住機會」的成就感,更可能是童年買不起遊戲的一種補償性消費。沒人真的想讓遊戲在庫里「吃灰」,只是現實總有各種阻礙。或許不必苛責自己「買了不玩」,畢竟收藏的瞬間已經收穫了快樂;但如果某天突然有空,或者刷到某款舊遊戲的話題,不妨點開它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