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半導體產能擴張持續推進,2024年全球新增晶圓廠達到了42座。進入2025年後,雖然延續了晶片需求驅動的擴產潮,但是行業布局呈現結構性調整,新建晶圓廠數量有顯著回落,反映出市場對產能過剩風險的警惕與投資策略的審慎。

據半導體投資聯盟報道,2025年全球新建晶圓廠預計有18座,包括15座12英寸(300mm)晶圓廠和3座8英寸(200mm)晶圓廠,以大尺寸晶圓為主。其中12英寸晶圓聚焦7nm及以下先進制程,服務於AI晶片、高性能計算等高端需求;8英寸產線瞄準汽車電子、物聯網等成熟製程市場,緩解長期產能緊缺問題。
從地域分布來看,中國大陸占了3座,項目集中於成熟製程領域,與中芯國際、華虹集團等企業的擴產規劃高度契合,主要服務於汽車晶片、工業控制等內需市場,預計2027年中國成熟製程產能占比將升至47%。美洲以美國為核心,共有4座,將推動區域先進制程占比升至21%。日本也有4座,新建產線鞏固功率器件等特色領域優勢。另外台灣有2座、歐洲及中東有3座、韓國與東南亞各1座,構成補充,其中台灣的新建廠聚焦2nm先進制程,寶山Fab 20預計2025年底月產能將達到5萬片晶圓,強化了台積電的技術領先地位。
根據SEMI數據,預計2025年全球先進制程節點(7nm及以下)的月產能將達到220萬片晶圓,同比增長16%;主流製程節點(8-45nm)的月產能將達到1,500萬片晶圓,同比增長6%;成熟製程節點(50nm及以上)的月產能預計將達到1,400萬片晶圓,同比增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