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年,大模型技術幾乎以季度為單位向前躍進,從文生圖到多模態,再到 AI Agent,功能越卷越細,參數越堆越大。然而,技術上揚的速度越快,終端硬體的滯後感就越發強烈。尤其是在 PC 領域——一個曾被視作技術基礎設施的產品線,如今卻面臨重塑定義的壓力。
AI PC 如今成了行業熱詞,也成了一道新難題。對用戶來說,它聽起來像是下一代生產力工具的代名詞;但對廠商來說,它則意味著系統架構的再設計、算力瓶頸的重構,以及一場幾乎從晶片層開始的轉身。
在 IFA 展會期間,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智能設備業務集團總裁 Luca Rossi 接受了等媒體的專訪。比起「AI 能做什麼」,他更關心的是,「PC 該成為什麼」。
AIPC 是一劑「及時但不唯一」的藥方
「去年我們預測 PC 市場將在 2024 年恢復增長,現在看來,這一判斷基本應驗。」採訪剛開始,Luca Rossi 便選擇以數據回應曾經的預期。
過去幾個季度,PC 市場整體回到正增長軌道,同比漲幅在 4% 到 7% 之間波動,聯想自身則穩定高出市場 4 到 5 個百分點。這個勢頭在最新季度表現得尤為明顯:聯想的出貨增幅超過了 10%。
「這波增長當然得益於 AIPC 的投入,但它不是唯一的驅動因素。」Luca 坦承。在他看來,Windows 10 向 Windows 11 的升級周期,同樣釋放了大量替換需求——微軟將在 2025 年 10 月徹底停止對 Windows 10 的支持,目前企業側的升級剛剛過半。也就是說,接下來的兩個到三個季度,這一替換潮還將持續推高需求。
在聯想自身的新一代設備中,約 30% 已具備 AIPC 特徵,這一比例仍在持續提升。Luca 認為,目前 AIPC 的硬體層已趨於成熟,接下來的看點將在軟體和應用生態:「真正的爆發會在明年。」

「理解」 AI 也許沒那麼重要
對於 C 端市場,Luca 有著非常清醒的判斷:今天絕大多數消費者,未必真的了解 AIPC 能帶來什麼價值,但並不妨礙他們購買。
他說,真正因為 AI 功能而明確購買 AIPC 的人,依然是少數中的專業用戶;而更多消費者的決策動因,往往是更淺層的因素——輕薄設計、長續航、未來可拓展性。
「我們的 AIPC 產品,不帶 AI 也很有吸引力。續航 12 小時、本身就很輕薄好看。」他說,正是因為基礎體驗足夠優秀,AI 的價值才能在使用中逐步浮現,而不是靠一場說明會講明白。

他將 AIPC 的價值鏈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基礎體驗(硬體)已具備,二是早期 AI 場景正在落地,三是生態應用的井噴仍在前方。
「目前全球 AIPC 占比在 20-25%,我們已達到 30%。一年半內能到 50%,三年內 70-80%。四五年後,幾乎所有 PC 都會是 AIPC。」

混合 AI:不是概念,而是未來計算的基本面
AIPC 的核心爭議不在硬體,而在價值認知。一個曠日持久的質疑是:本地 AI 是否真的有意義?
面對這個問題,Luca 沒有迴避:「我們堅信,未來是一個混合 AI 的世界。」
Luca 將未來的 AI 計算分為三個層次:雲端、邊緣與設備端,每一層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必要性。
「目前全球約有 80 到 100 家 ISV 正在將他們的核心應用,遷移到 CPU 的 NPU 上運行。」他指出,這種遷移並非為炫技,而是為了解決具體問題——降低延遲、保障隱私、減少雲端算力成本。
這也是聯想選擇 All-in 的根本原因:AI 應用並不必然等於雲端推理,尤其在生成式模型與用戶上下文深度綁定的場景下,本地運行反而可能是更優解。Luca 進一步舉例:
「我們在中國的 『小天』,最近已升級為超級智能體。接下來你會在筆記本、手機、平板、甚至手錶(雖然手錶會稍晚一點)中看到它的身影。」
超級智能體(Super Agent)不僅是聯想對 AI 交互範式的探索,更是其混合 AI 架構落地的一環。Luca 強調,設備之間的上下文共享將成為未來體驗的基礎能力,而這一點,雲端無法單獨完成。

形態革新:AI 是動因,但不該是噱頭
聊到 AIPC,自然無法繞開設備形態是否將隨之變化的問題。對此,Luca 給出的回答意外地樂觀:「不是障礙,是機會。」
他強調,今天我們所使用的筆記本,其外觀和交互方式,在過去二十年中幾乎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但正是 AI,尤其是自然語言處理、大模型和多模態推理的發展,提供了打破固有形態的可能性。

▲ 聯想在 IFA2025 上展示的靈動 AI 底座
「沒有鍵盤、純語音交互的設備不是幻想。但這不會在下個季度發生,也不會是明年。」他說,這是一個需要時間和可靠性的轉型。自然語言交互的瓶頸從來都不是可行性,而是穩定性。AI 的提升,讓這種過渡首次變得現實可期。
在這點上,聯想並非紙上談兵。過去幾年,它在幾乎每一場技術發布會上都展示了形態實驗:可摺疊屏、模塊化 PC、移動遊戲設備 Legion Go……即便沒有每款產品都能商業化,但在 Luca 看來,這些試驗不是副產品,而是主路徑。

▲ 左:聯想 ThinkBook VertiFlex 概念機
「失敗的實驗也會為成功的實驗鋪路。我們曾在 2017 年展示第一款摺疊屏 PC,後來,這項技術落地在 Moto Razr 上,成為我們最暢銷的產品之一。」
AI 不只是重寫體驗,也可能催生新硬體物種
談及 AI 是否會催生全新的硬體形態,Luca Rossi 給出了肯定回答。他認為,在未來五年內,筆記本、平板、手機等設備都可能因 AI 的應用方式而出現新的變化,而聯想將持續測試各種可能性。

▲ 聯想 Yoga Tab,具備混合 AI 能力
在眾多設想中,眼鏡被他單獨提及。他指出:「我個人認為,眼鏡是未來有前景的平台之一,在未來 2 到 5 年的時間範圍內會有不同程度的成功。」
他之所以看好這個方向,並非因為技術突破已至,而是用戶習慣的存在。「要讓幾百萬人習慣一種全新的設備形態,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戰。而眼鏡是人們已經熟悉的。」
他也坦率指出,當前仍有三大技術難題需要攻克:計算能力、電池續航與鏡片設計。這些問題並非不可解,但仍需時間。
對於目前市面上已有的產品,Luca 點名提到了 Meta 與 Ray-Ban 聯合推出的智能眼鏡,並評價道:「它們已經證明是成功的。不是大獲成功,但至少比我所知的其他例子都更成功。」
這也是他支持持續探索的原因。「更多的競爭和創新是積極的,它能打開市場。」至於聯想是否將加入這個市場,他只留下一句意味深長的回答:「我們會在時機合適時參與競爭。」

最好的 AI 應用,還沒被發明出來,但路徑已清晰
採訪的尾聲,我們再次回到那個問題:AIPC 的 killer app 究竟在哪?
Luca 沒有直接給出答案,他只說:「最好的應用,還沒有被發明出來。」
他相信,在商用市場,效率提升將成為 AI 的確定性價值;而在消費端,超級智能體將有機會成為那個定義新交互、創造新價值的關鍵點。
正如 App Store 用了數年才建立起應用生態,AIPC 也才剛剛起步。NPU 作為一項硬體能力,兩年前全球還沒有一個開發者了解它;今天,已經有上百家 ISV 投入進來。

▲ 聯想展示的 Legion 拯救者產品組合
「我們從不認為 AIPC 能替代雲端的 ChatGPT。但我們相信,它能在不同的用戶上下文中,成為體驗更輕盈、更私密、更即時的智能入口。」
這是 Luca Rossi 對 PC 行業的再定義,不是作為曾經生產力工具的延續,而是作為 AI 時代的前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