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中地 - 每日更新
宅中地 - 每日更新

贊助商廣告

X

承受多顆大質量恆星輻射轟炸的原行星盤,也有機會孕育岩石行星

2023年12月06日 首頁 » 熱門科技

 

承受多顆大質量恆星輻射轟炸的原行星盤,也有機會孕育岩石行星

 

 

為深入了解宇宙環境如何造就不同類型系外行星,韋伯太空望遠鏡研究了龍蝦星雲(NGC 6357)內其中一個原行星盤,發現通常在低質量恆星形成區域圓盤中發現的岩石行星,也能在比想像中更嚴苛的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域附近圓盤誕生。

龍蝦星雲(NGC 6357)是距地球約5,500光年、聚集大量年輕恆星的大型發射星雲,位於星雲中心的疏散星團Pismis 24更是銀河系一些最大質量恆星的出生地。

大質量恆星溫度高,會發出更多紫外線(UV)照射恆星形成區域周圍的原行星盤,甚至會使圓盤預期壽命從上千萬年縮短至100萬年。

 

承受多顆大質量恆星輻射轟炸的原行星盤,也有機會孕育岩石行星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位於龍蝦星雲(NGC 6357)中心的疏散星團Pismis 24。(Source:ESA)

現在多虧韋伯太空望遠鏡,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文學研究所團隊負責人María Claudia Ramírez-Tannus說,我們可以開始研究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域的原行星盤,尤其紫外線輻射對內盤行星的形成造成什麼影響。

韋伯太空望遠鏡極端紫外線環境(eXtreme Ultraviolet Environments,XUE)計劃旨在揭開這些謎團,該計劃目標是龍蝦星雲3個恆星形成區域的15個圓盤。

根據首批研究成果,韋伯望遠鏡中紅外儀器(MIRI)首先鎖定位於Pismis 24星團、名為XUE 1的原行星盤,由於該盤位於多顆大質量恆星附近,天文學家預測它將被大量紫外線輻射轟炸。

然而韋伯望遠鏡仍在圓盤內檢測到包含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氰化氫、乙炔等多種組成岩石行星的分子,且XUE 1內盤與附近低質量恆星形成區域的內盤非常相似,這些結果對岩石行星來說是好消息,表明岩石行星可在更多環境形成,除了自低質量恆星形成區域誕生,也可能出生在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域。

恆星形成區域代表多數行星系統形成環境,理解極端環境對行星影響,也能讓科學家更理解不同類型系外行星如何產生。

(首圖來源:NASA)

宅中地 - Facebook 分享 宅中地 - Twitter 分享 宅中地 - Whatsapp 分享 宅中地 - Line 分享
相關內容
Copyright ©2025 | 服務條款 | DMCA | 聯絡我們
宅中地 - 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