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就在剛剛,姚順宇(Yao Shunyu)在個人博客宣布從 Anthropic 跳槽到了 Google DeepMind。
姚順宇,不是姚順雨。
需要說明的是,如今在大模型領域,叫 Yao Shunyu 的大名鼎鼎研究者其實有兩位。今天這位主角,本科畢業於清華,研究興趣橫跨理論凝聚態、量子混沌與高能物理;至於另一位 Yao Shunyu(姚順雨)的故事,可以翻看我們此前的報道。
騰訊闢謠 OpenAI 姚順雨 1 億薪資入職,27 歲清華姚班天才已開啟下半場
2015 年,姚順宇進入清華物理系,2019 年本科畢業拿了凝聚態與材料物理學學士學位。本科期間直接把清華最高榮譽——特等獎學金收入囊中,順便還拿了個葉企孫物理獎。

姚順宇的本科期間的成績單相當能打:第一作者發了 3 篇物理頂刊(2 篇 PRL 1 篇 PRB),2018 年與團隊合作突破非厄米拓撲問題研究瓶頸,其研究成果更是被廣泛引用。
2019 年本科畢業後,姚順宇直奔斯坦福大學理論與數學物理系讀博。導師是兩位大牛——Douglas Stanford 和 Stephen Shenker。博士研究方向主要圍繞量子場論與量子引力的動力學特性,以及它們與量子資訊、數學的交叉領域。

2024 年 10 月,姚順宇正式加入 Anthropic Claude 團隊,開始搞大模型研究。結果乾了不到一年,就宣布跳槽了。
截至 2025 年,其論文總引用次數達到 5020 次(其中 2020 年後積累了 4678 次),h 指數為 14。

在今天公開的博客信里,姚順宇坦誠地闡述了轉向 AI 的初衷。
理論物理雖然思想深邃,需要數學、電腦科學和物理的廣博知識,但這個領域多年來幾乎沒有新的實驗突破。一個缺乏實驗的學科,很難客觀判斷研究的重要性,也很難通過系統化實驗來化解分歧。
所以他最終在 AI 和量子計算之間選了前者。雖然量子計算未來會很重要,但目前瓶頸主要在實驗平台上。相比之下,AI 更吸引他,因為和物理研究有某種相似之處。

用他自己的話說,做 AI 研究就像 17 世紀研究熱力學——那時人們甚至還不知道「熱」是什麼,仍然相信「燃素說」,但這並沒有阻止他們用科學方式做實驗,逐步總結出定律,最終推動了熱機的發明,徹底改變了世界。
大規模 AI 模型的研究和那種探索階段非常相似:一方面還沒有可靠理論來描述大型神經網路的行為,另一方面系統性研究已經開始帶來寶貴經驗,比如「縮放定律」(Scaling Laws)。
雖然姚順宇認為 Anthropic 是物理學家進入 AI 研究的最佳起點之一,但他還是在 9 月 19 日從 Anthropic 正式離職,9 月 29 日加入 Google DeepMind。
他在博客里給出了兩個原因:

他表示,能夠見證 Claude 從 3.7 到 4.5 的進步是一種榮幸,個人也從中學到了很多。
但從個人角度來說,Anthropic 是他第一份也是此前唯一一份 AI 工作,他不希望自己的經驗與認知被某個特定實驗室局限,尤其是如今核心研究往往不再公開發表論文。
在博客最後,他表示:Anthropic,和你共事的時光很棒,但沒有你,也許會更好 。
附上博客原文:
https://alfredyao.github.io/posts/2025-10-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