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空翻、迴旋踢、旋子轉體一氣呵成!國產機器人都「進化」到這種程度了嗎?
練習時長一年半,宇樹機器人又進化了。
Unitree G1 Kungfu Kid V6.0
— Unitree (@UnitreeRobotics) October 13, 2025
A year and a half as a trainee — I'll keep working hard! Hope to earn more of your love🥰 pic.twitter.com/F8UeXjctqp
影片畫面中,宇樹 G1 機器人在空中翻轉,劃出一道完美的弧線,整個動作一氣呵成,緊接著再連續後空翻。

別急,三個單手側後翻也不在話下。

最後機器人擺出功夫姿勢,打出一套漂亮拳法,然後另一條腿猛然抬起,做出標準的頂膝動作,堪比鋼甲鐵拳走進現實。
這要是一拳砸在我身上,不得青一塊紫一塊。(手動狗頭)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生 Qiayuan Liao 發文稱:「令人驚嘆的結果!使用我們的開源代碼,就可以輕鬆訓練出這樣的運動追蹤策略:」
Amazing results!
— Qiayuan Liao (@qiayuanliao) October 13, 2025
Such motion tracking policies can be trivially trained using our open-source code:https://t.co/3Wp74hK3bC https://t.co/UZK8k8LKhM
附上開源地址:
https://github.com/HybridRobotics/whole_body_tracking/
有趣的是,我們發現宇樹這次發的影片裡的許多招式,跟 10 月 10 日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天工開物》舞劇百場紀念現場頗為相似。
那場演出的謝幕現場,宇樹科技的機器人和機器狗直接登台跟演員一起 C 位亮相,伴著謝幕音樂大秀動作。

有一說一,宇樹機器人炫技出圈並非第一回了。
早在蛇年央視春晚的舞台上,16 個身穿大花棉襖、轉著手絹、扭著東北大秧歌的宇樹 H1 機器人,妥妥成了那晚最搶鏡的頂流。
甚至最近宇樹的人形機器人外觀設計專利也獲批授權。專利文件顯示,這個機器人身著紅棉襖、手持紅手帕,跟今年春晚上那個「扭秧歌」的網紅機器人頗為相似。
而在 X 平台上,宇樹機器人的影片隔三差五就霸榜「熱門」。
比如我們之前報道過,南方科技大學主動智能系統實驗室發的影片裡,宇樹 G1機器人被「暴力測試」的畫面火出圈。

鏡頭裡,宇樹 G1 正在接受人類的「殘酷蹂躪」,愣是屹立不倒站得穩穩噹噹,後來宇樹官方也發布了同款動作影片。
甚至前陣子亞馬遜 FAR 實習生 Zhen Wu 在 X 平台扔出的影片也收割了一波流量。

據 21 世紀財經報道,截至目前,宇樹科技已經申請了近 10 項人形機器人相關專利,涵蓋發明、實用新型與外觀設計專利。
而在第四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上,宇樹科技創始人兼 CEO 王興興透了個底,公司計劃今年下半年推出一款身高 1.8 米的人形機器人。
王興興表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機器人行業發展迅速,「中國智能機器人相關企業平均增長率達 50% 到 100%」。

今年以來,宇樹科技也對機器人算法進行了多次疊代,穩定性顯著提升。
「我們把它定義為反重力模式,基本上機器人在任何干擾下都能自己恢復站立。算法升級後,理論上目前機器人可以完成各種舞蹈動作、武術動作。」
不過,話說回來,宇樹機器人的影片也被不少網友吐槽存在過度包裝的嫌疑。
而愛整花活的不止宇樹一家。
眾擎 PM01 的斧頭幫舞、松延動力 N2 的連續後空翻……拋開國內這些人形機器人不說,這股秀肌肉的風潮已經席捲全球。
比如繼跳完芭蕾舞之後,馬斯克 10 月 4 日又在社交平台扔出一段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學中國功夫的影片。

影片裡,機器人跟專業人士對練,展示的是實戰級自衛武術技巧,能精準應對每個招式並且反擊,而不是單純照貓畫虎模仿動作。

截至發稿前,這則影片已經狂攬 3831 萬播放量。
當時針對網友質疑機器人是不是遠程遙控的,馬斯克更是直接硬剛回應:「是 AI,不是遙控。」這意味著「Optimus」具備實時感知、判斷和反應能力,能在複雜環境中自主應對對手的攻擊。
Tele operated or AI powered?
— Devin Olsen (@DevinOlsenn) October 4, 2025
AI, not tele-operated
— Elon Musk (@elonmusk) October 4, 2025
而讓這些機器人大秀動作的初衷,終究離不開營銷二字。
想像一下你要向投資人、媒體和公眾科普什麼叫「全身協調控制」、「力矩傳感器反饋」、「實時平衡算法」——你可以用 PPT 講一小時技術原理,也可以讓機器人在鏡頭前被人各種推搡卻依然站得穩如泰山。
而後者的傳播效率直接壓倒性碾壓前者。
炫技終歸只是入場券。當秧歌、功夫、後空翻這些視覺衝擊力拉滿的動作都被玩了個遍,消費者和市場也終將回歸理性:這些機器人到底能解決什麼實際問題?能大規模進工廠嗎?能進家庭嗎?成本能降到多少?
對於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哪家人形機器人廠商能給出準確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