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電動車企憑藉著技術創新和價格優勢,在全球市場上攻城略地,然而,這股「中國速度」卻在歐美遭遇了強勁的阻力。繼美國眾議院提出新法案,意圖限制中國聯網汽車進入市場後,歐盟也計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一場圍繞著電動汽車的貿易摩擦正在悄然醞釀。一邊是力求維護自身產業優勢的歐美,另一邊是希望在全球市場上公平競爭的中國,這場博弈的背後,究竟是正當的貿易保護,還是新一輪的貿易壁壘?
面對歐美步步緊逼的態勢,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是否做好了應對挑戰的準備?這場貿易摩擦又將對全球電動汽車產業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
迷霧重重:歐美為何頻頻對中國電動車出手?
美國眾議員曾擔任美國中央情報局分析師和五角大樓官的Elissa Slotkin提出的《聯網汽車國家安全審查法》將中國電動汽車業推上了風口浪尖。該法案的核心是,將中國製造的聯網汽車視為潛在的安全威脅,並試圖通過限制其進入美國市場來維護國家安全。Slotkin聲稱,中國政府可以通過這些車輛收集美國關鍵基礎設施和交通系統的信息,甚至定位特定美國領導人。
該法案將關稅等傳統貿易限制手段更進一步,可能禁止中國公司在墨西哥等國家生產的聯網汽車進入美國。這可能針對比亞迪等汽車製造商,比亞迪首席執行官李小加 2 月份表示,比亞迪正在墨西哥物色工廠。
該法案還將賦予商務部和其他聯邦機構明確的法律權力,以加強國家安全保護,並防止未來政府取消這些保護,Slotkin表示此舉並非假設。
在歐洲,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的快速擴張,引發了歐盟的強烈不安。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統計,2020年至2023年,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數量從約5.7萬輛激增至約43.7萬輛,總價值更是從160億美元飆升至1150億美元。中國電動汽車的強勢表現,對歐洲傳統汽車製造商構成了巨大威脅。
為了保護本土汽車產業,歐盟委員會於去年對中國電動汽車補貼展開調查,並計劃在今年7月4日前決定是否提高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進口關稅。目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的進口關稅,而據專家預測,這一比例或將提高至20%至30%。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歐盟計劃採取「有針對性」的行動,以應對美國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提高到100%的情況,以保護歐洲汽車製造商的利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提出的「有針對性」行動能否奏效?中歐之間,是否會爆發一場圍繞電動汽車的「貿易戰」?
歐盟的這一計劃遭到了中國的強烈反對。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明確表示,歐盟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將損害消費者利益,並對全球綠色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努力造成負面影響。也有媒體發出了警告,稱中國可能採取報復性措施,對歐盟的豬肉、葡萄酒和乳製品等產品徵收關稅。
歐盟內部對是否提高關稅也存在分歧。 法國等國支持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高額關稅,而德國和瑞典則持謹慎態度。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明確表示反對歐盟的調查,認為這將損害中歐之間的貿易關係。
然而,這些理由真的站得住腳嗎?
首先,將中國電動汽車與國家安全掛鉤,更多的是一種缺乏證據的臆測。中國電動車企多次強調,他們嚴格遵守數據安全法規,不會與任何政府共享用戶數據。沃爾沃和 Polestar 在美國都有業務,兩家公司均歸中國吉利汽車所有。沃爾沃大部分汽車在瑞典組裝,而面向北美市場的下一代沃爾沃汽車將在南卡羅來納州里奇維爾新開設的工廠生產。 Polestar保證不會與中國分享北美和歐洲客戶的個人數據,而且由於該汽車製造商的總部位於瑞典,因此必須遵守 GDPR 法律。
其次,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理由也值得商榷。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之所以在歐洲市場取得成功,主要依靠的是其產品本身的競爭力,而非政府補貼。
歐盟在電動汽車問題上面臨著兩難抉擇。 一方面,歐盟希望通過提高關稅來保護本土汽車產業,另一方面,歐盟也需要中國的電動汽車來實現其雄心勃勃的碳減排目標。
2035年起,歐盟將禁止銷售新的燃油汽車,這意味著電動汽車將成為歐洲汽車市場的主流。 然而,歐洲自身的電動汽車產能有限,難以滿足未來巨大的市場需求。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國,無疑是滿足歐洲市場需求的重要力量。
此外,歐盟與中國之間還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經貿關係。中國是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雙方在汽車、機械、化工等領域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一旦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高額關稅,勢必引發中國的強烈反彈,甚至可能引發一場「貿易戰」,這將對中歐雙方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損害。
中國電動車企如何突圍?
面對歐美不斷加碼的貿易壁壘,讓中國電動汽車企業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一方面,歐美市場對中國電動車企的全球化戰略至關重要;另一方面,歐美設置的貿易壁壘又讓中國企業舉步維艱。
那麼中國電動車企該如何突圍呢?首先,要積極應對來自歐美的調查和訴訟,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其次,要加強與歐美政府和行業協會的溝通,增進彼此了解,消除誤解。最後,要繼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競爭力,用實力贏得市場認可。
撥雲見日:全球電動汽車產業的未來在哪裡?
電動汽車是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這一點已成為全球共識。然而,歐美頻頻對中國電動車出手,不僅無助於全球電動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反而會阻礙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
全球電動汽車產業需要的是合作共贏,而不是貿易保護。中國電動車企已經做好了與全球同行同台競技的準備,同時歐盟可以考慮以下措施:
加強與中國在電動汽車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動電動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為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在歐洲投資建廠提供便利條件,支持中國企業參與歐洲電動汽車產業鏈建設。積極推動中歐雙方在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電池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可持續發展的電動汽車生態系統。
正如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所言,貿易壁壘的措施只會損害消費者利益,影響全球綠色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努力。
在全球電動化浪潮下,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崛起是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結果。相信在中歐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全球汽車產業將迎來更加綠色、智能、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