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loper Cloud能否奪走英偉達的風頭?
英特爾正努力對外發布尚在開發的硬體,同時輔以對開源的高度重視,希望藉此將自身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吸引更多開發人員使用其雲方案。
英特爾Developer Cloud集團副總裁Markus Flierl是一位資深IT專家,曾在Sun被甲骨文收購之後在英偉達擔任過GPU雲基礎設施負責人,而他的下一份工作就是來到英特爾。
Flierl參加了最近召開的Kubecon Europe 2024大會,並在採訪當中強調英特爾的路線同AI驕子英偉達有著「根本不同」。
他指出,「一切都是開放的。我們熱情鼓勵社區參與進來並與我們合作,而不像英偉達那樣仍在追求專有度更高的戰略。」
但平心而論,英偉達也是眾多開源項目的重要貢獻者,包括Kubernetes、Docker乃至Linux核心項目等。
英特爾最近開源了由Intel Granulate開發的Continuous Profiler,藉以提高CPU性能。相關理論認為,開發團隊可以運行優化代理以發現代碼中的瓶頸,進而提高應用程序的執行效率。
這樣的慷慨立場也將使英特爾受益,最終吸引更多軟體針對英特爾硬體進行優化。
Flierl表示「確實如此。我認為與一部分競爭對手相比,我們的最大區別在於保持高度開放。我們相信社區與合作,而目前只是我們的態度體現之一。我們希望人們能夠優化軟體,並最大限度利用我們的硬體。」
英特爾的Developer Cloud將允許開發人員訪問其最新硬體,甚至能夠比雲領域的競爭對手提前幾個月接觸到晶片。但必須承認的是,英特爾在數據中心覆蓋範圍方面仍無法與各大雲巨頭相提並論。
Flierl解釋稱,「我們目前的數據中心主要位於北美,而且是租來的。但這只是時間問題,畢竟我兩年前才加入英特爾,而建設一處數據中心往往需要三年時間。」
「而且對於承載AI需求的數據中心來說,建設工作也變得越來越困難……這些都是極度耗電的工作負載。」
我們詢問是否有一家晶片巨頭,能夠設計出以更低功耗完成更多工作的晶片。
Flierl笑著回答,「也許可以嘗試用Granulate來優化性能。」
談到英特爾的下一處數據中心選址,Flierl表示「目前看可能不會選在北美。我們正在歐洲物色數據中心位置,同時也在考慮亞太地區。」
「我們還在考慮與當地供應商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幫助我們借對方的基礎設施運營主權雲。」
Flierl將英特爾的Developer Cloud計劃稱為「一條雙向道路。」
「一方面,我們希望儘早接觸戰略客戶;另一方面,通過直接與最終客戶對接,我們也能直接獲得反饋。」
「傳統上,我們的模式是向OEM銷售,再向CSP銷售,最後由他們向最終客戶銷售……而現在這種方式的好處就是我們能直接與最終客戶對接。」
「我們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親自設計晶片、製造晶片並將其以雲服務形式交付的公司。」
然而,英特爾仍未能打造出自己的AI晶片。
Flierl坦言,「的確如此。谷歌原研開發了自己的TensorFlow晶片,但根本不對外銷售。只能說英特爾在某些方面仍具有一些獨特優勢。」
那麼英特爾的種種安排能否說服開發人員選擇其雲方案,而非競爭對手的同類選項?Flierl對此抱有信心,並認為Developer Cloud服務的最大賣點,就是跨越裸機Xeon到託管Kubernetes的出色靈活性。
他總結道,「大家可以訪問堆棧中的不同層,具體取決於想要執行何種操作……之後,這些服務能夠跨不同實例類型使用,這樣用戶就能看到當前工作負載在不同CPU上運行情況如何、在Gaudi上運行情況如何、在GPU上運行情況如何等。最後根據看到的結果,對工作負載進行針對性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