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中地 - 每日更新
宅中地 - 每日更新

贊助商廣告

X

Manus 的 9000 萬美元到底是不是吹牛?揭秘 AI 圈最大的「泡沫」

2025年08月22日 首頁 » 熱門科技

邀請碼被炒到 10 萬一個的 Manus,前陣子首次宣布年化收入達到 9000 萬美元。

從 3 月上線到現在,滿打滿算也就幾個月時間。一個 AI 產品的增長勢頭,真能這麼快就做到一年近 6 億的年收入?

關鍵是,不少網友質疑 Manus 用的還不是常見的 ARR 指標,而是一個叫 RRR 的指標——收入運行率。

 

當天,Manus 創始人肖弘甚至專門髮長文解釋,說 ARR 容易造假,用 RRR 更靠譜。

ARR 也好,RRR 也罷,這種定時公布財務指標的操作在 AI 圈已經成了標配。Genspark 號稱 9 天收入 1000 萬美元,Lovable 說 8 個月破億。轉眼間。AI 公司們突然都成了造富神話的主角。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數字經得起推敲嗎?

要理解這個問題,得先搞清楚 ARR 和 RRR 到底是什麼。

為方便理解,先簡單用一個例子說明:

假設你每個月工資 1 萬,年底拿了 3 萬年終獎,那當月的總收入是 4 萬。

如果用 ARR 的算法:只看固定工資,1 萬×12=12 萬年收入。如果用 RRR 的算法:拿當月總收入算,4 萬×12=48 萬年收入。

問題是年終獎一年只發一次,用 RRR 算出來的 48 萬聽起來很厲害,但實際上你明年不可能每個月都拿 4 萬。

Manus 的 9000 萬美元到底是不是吹牛?揭秘 AI 圈最大的「泡沫」

同理,放到企業財務上,ARR(年度經常性收入)就是 SaaS 公司的標準指標,指一年內可預測、可持續的訂閱收入。

它更多是看那些「年年都會進賬」的部分,剔除掉偶發性交易。計算公式也非常簡單:ARR = MRR(月度經常性收入)× 12。比如一個產品每月訂閱收入 100 萬元,ARR 就是 1200 萬元。

ARR 的價值在於給投資人一個穩定預期——這家公司明年/一年大概能賺多少錢。投資人喜歡這種確定性,所以 ARR 成了融資路演的必備數據,也是同行業公司對比的標準維度。

但 ARR 有個致命假設:用戶會在接下來 365 天裡保持完全相同的消費行為,這在傳統軟體行業和 toB 業務中或許成立。在快速變化的 AI 市場中,用戶的新鮮感會消退,競爭對手會湧現,季節性波動也很明顯,而 ARR 的計算某種程度上忽略了這些變化。

RRR(收入運行率)則是另一種算法,它把當前某個周期的收入直接外推到全年。

公式則更粗暴:月收入 × 12,或季度收入 × 4。如果 Manus 當前單月收入 750 萬美元,RRR 就是 9000 萬美元。這不是已經到賬的錢,而是「假如未來 12 個月都保持這個水平」的理論數字。

因此兩者的關鍵區別在於:ARR 強調「可持續的訂閱收入」,RRR 只是簡單的「當前收入×12」。前者更保守,後者更激進。

Manus 的 9000 萬美元到底是不是吹牛?揭秘 AI 圈最大的「泡沫」

面對質疑,Manus 創始人肖弘詳細解釋了選擇 RRR 的原因。

「Revenue Run Rate 是嚴謹的財務數據,計算方法是當月 Revenue × 12。關鍵是 Revenue 不等於 Cash Income,年付只能算預存款。」

他認為 ARR 容易造假:「產品上線初期,很多公司用 7 天現金收入乘以 52 來算 ARR,這裡包含了年付用戶的現金,可能多出好幾倍。而且產品早期熱度高、嘗鮮者多,很容易高估未來。」

肖弘的說法不無道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人為抬高 ARR 的套路。

比如最常見的抬高方式,是提前確認收入。客戶一次性簽了三年合約,按財務規範應該分三年確認,但公司為了讓 ARR 好看,直接把三年的合同金額打包進今年。

又或者給 KOL 開出 50% 甚至 70% 的超高佣金,讓他們「賠本賺廣告」。KOL 再用這筆錢給粉絲返現,短時間內就能賣出大量年費會員。

賬面上看,月收入暴增,ARR 高得嚇人。但扒開一看,全是補貼燒出來的「虛火」,用戶根本沒為產品本身買單。

還有的公司會把一些一次性收費——比如部署費、定製服務費、培訓費也算進 ARR。

更隱蔽的做法是比如讓大客戶先免費試用半年,合同金額是「正式使用後的價格」,但即便客戶還沒付錢,也沒承諾續費,ARR 里就先算上去了。

再比如,還有一種做法是折扣簽單卻按原價記賬。比如給大客戶打了 9 折、8 折甚至 5 折,為了儘快簽約,卻按產品官網價來算 ARR。你實收只有 50 萬美元,卻說 ARR 是 100 萬。

Manus 的 9000 萬美元到底是不是吹牛?揭秘 AI 圈最大的「泡沫」

今天上午,肖弘也再次在社交平台強調 RRR 更真實。他還舉例說,AWS、Databricks、Stripe 等公司都用 RRR 來反映包含 Usage based 的業務實質。

只是,如果仔細分析肖弘的這套說辭,或許也能找到一些漏洞。

巨頭們之所以用 RRR,是因為他們業務已經穩定運行多年,有充足的歷史數據支撐外推的合理性。而 Manus 作為一個運行幾個月的初創產品,與跟這些成熟企業類比,很難不說存在誤導的空間。

Xsignal 數據顯示,Manus 從 3 月的 2000 萬月活跌到 5 月的 1000 萬,用戶減少了整整一半。如果真如他所說是「Usage based」的商業模式,用戶使用量大幅下降,收入理應也會跟著下滑。

而將視角拉回整個AI創業領域,幾乎每家 AI 公司都在使用類似的數字指標和表述方式。

根據 The Information 的數據,自 ChatGPT 發布以來,AI 原生公司的年收入已超過 150 億美元。

Genspark 聲稱上線 9 天就有 1000 萬美元 ARR。歐洲 AI 編程公司 Lovable 更誇張,說 35 個人 8 個月就做到年收入 1 億美元,還預測年底前達到 2.5 億美元 ARR,12 個月內衝擊 10 億美元。

 

這些數字都有個共同特點——時間短,增長快,數字大。

為什麼 AI 公司都熱衷於拋出這些數字?

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因為技術門檻降低了,同質化焦慮加劇了。當 ChatGPT、Claude 的 API 人人都能調用,構建 AI 應用的技術壁壘幾乎消失,創業者急需證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於是,財務數字遊戲成了救命稻草。而 ARR 這種傳統商業指標,看起來嚴肅、可預測,而投資人也吃這套,相比解釋複雜的技術原理,一個熟悉的財務指標更容易獲得認同。

但問題是,AI 工具或許壓根就不適合用傳統 SaaS 的標準來衡量。

傳統 SaaS 產品功能相對穩定,用戶遷移成本高,有明顯的網路效應和數據護城河。而 AI 工具恰恰相反:技術疊代極快,用戶切換成本很低。

Manus 的 9000 萬美元到底是不是吹牛?揭秘 AI 圈最大的「泡沫」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2000 年網際網路泡沫時,公司強調點擊量和頁面瀏覽量;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載量和日活成了萬金油指標。每次技術演進都會催生一批「虛榮指標」,現在輪到 AI 了。

所以也難怪一些投資人開始調侃一些 AI 初創公司的收入為「ERR」——實驗性收入(Experimental Recurring Revenue)。

歸根結底,產品是否真的解決了用戶痛點?技術壁壘是否足夠深厚?團隊是否具備持續創新的能力?商業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這些基本問題的答案,遠比任何經過包裝的財務指標更重要。

畢竟,市場終究會用腳投票,泡沫總會破,只有真正有價值的產品才能活到最後,而當潮水退去時,我們才知道誰在裸泳。

宅中地 - Facebook 分享 宅中地 - Twitter 分享 宅中地 - Whatsapp 分享 宅中地 - Line 分享
相關內容
Copyright ©2025 | 服務條款 | DMCA | 聯絡我們
宅中地 - 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