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不少人沒看過《整容液》漫畫,或者看過但是時間太長忘記了,我們先補補課,回憶回憶,看過的就會想起來,但是為了沒看過的不被劇透,我們只說幾個細節,不說結局和詳細的過程。
劇透警告~
1、和父母一起住的肥宅女看了廣告之後,斥巨資買了兩瓶整容液,結果與父母發生了衝突;
2、美容之後的肥仔女感覺全世界都為自己打開了大門,各種類型的帥哥主動搭訕,走在大馬路上也有100%的回頭率。
3、因為產生依賴,自製整容液出現意外,美人肥宅女變成一堆樂色,別說以前搭訕的人了,路人也會覺得噁心,但父母並沒有放棄,他們想盡辦法恢復女兒。
4、父母放棄了自己的身體、樣貌和健康,讓女兒恢復了一部分。
5、在專業的人看來,即使肥宅女整容的巔峰也一眼就看出是人造美女,話里行間帶著嘲笑,這種整容也就騙騙路人。
6、已經淪陷在整容旋渦、沉迷於網絡風評的肥宅女早已心理變態,再加上經過死亡邊緣的遊走,讓她無視倫理道德和法律,不惜殺人。
7、路人只會被肥宅女的美貌傾倒,不了解也不關心她陰暗變態的內心世界。
8、美女不在乎獻殷勤的人,只會對自己愛答不理的人感興趣,可能是大自然的法則吧。
9、一旦開始對父母吸血,就只有0次和無數次,肥宅女開始想犧牲父母的主意。
10、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喜歡上變態肥宅女的,也是個變態,這就是世界的不二法則。
敲黑板,看完幾個細節之後,我們再來聊,就不會那麼乾癟了。
整容液好看在哪?
漫畫好看是因為劇本故事好,《整容液》屬於青年漫畫,就是給成年人看的漫畫。
日本漫畫的崛起和青年漫畫有關,手塚治虫60年代創作的很多漫畫都是青年漫畫,比如《多羅羅》、《火之鳥》、《奇子》等等。
不過那時候並沒有漫畫分級,少年漫畫和青年漫畫混在一起,所以,看到這些青年漫畫的家長們不禁會為他們的孩子擔心,如果小孩子們看到這些青年漫畫會不會被帶壞?
家長們的顧慮是有道理的,青年漫畫就是社會的一個縮影,成年人當然會從中得到共鳴,但少年兒童卻只能看到表面的刺激,甚至還有可能模仿。
青年漫畫的事我們先暫時擱下一會,我們聊聊最近大火的電視劇《漫長的季節》,這部劇有這麼幾個標籤,碎屍、侵害、果照、小姐,隨便拿出來一個擴充為細節,都足夠吸引成年人,這些也是青年漫畫的特點。
有出生就有死亡,每個人都無法逃避,好的青年漫畫一定會有死亡。
關於韓國漫畫家吳城垈和他的《整容液》,早在這部漫畫大火的2015年(八年前)就有過很多相關報道,即使是8年前,韓國的漫畫環境也不怎麼地,像吳城垈這麼有才華漫畫家也會擔心畫漫畫沒辦法生存的問題,所以他選擇了進入設計公司就職。
2015年是智慧型手機普及發展的時候,而日本漫畫還在傳統的紙質雜誌上連載,Naver(韓國第一搜尋引擎集團,相當於韓國百度)抓住了這個機會。
不過讓他決定辭職畫漫畫的,是韓國網際網路巨頭Naver舉辦的漫畫大賽,《整容液》是短篇漫畫集《奇奇怪怪》系列中的一部,這部漫畫集共有26部漫畫,都是反轉 懸疑 驚悚為主。
《整容液》被製作成適合手機觀看的豎屏形式,這種分鏡比傳統雜誌的日漫分鏡要簡潔,又比中國的連環畫、歐美的圖像小說分鏡頭多,語言精簡,可以說是隨智能機普及而進化的漫畫形式。
青年漫畫的要素,適合智慧型手機的分鏡和形式,貧窮漫畫家為了跨越階級的追夢一擊,同時造就了《整容液》。
漫畫家吳城垈將現代父母溺愛子女的感情、外貌協會情侶之間的物質愛情、物質男女為追求物慾所犯下的無下限毀三觀行為刻畫進「整容」這個新興話題。
從《懸崖鬼》進化到《整容液》
漫畫家吳城垈2013年創作的《奇奇怪怪》漫畫系列有26個短篇小故事,每一部都有不重複的劇情,吳城垈並非故事大王,他的漫畫劇情來源於現實生活以及電影和小說情節,如果你仔細品味,就會從中發現與某部電影、電視和小說的相似之處。
好的故事是作品的核心,根據創作資本的多少,可以製作成電影(高成本)、電視(中成本)、動畫漫畫(低成本)和小說(小成本)。
吳城垈作為漫畫靈感的韓國電影在2000年初就有過井噴式的爆發,《殺人回憶》(2003)、《老男孩》(2003)、《薄荷糖》(1999)、《八月照相館》(1998)、《綠洲》(2002)、《我的野蠻女友》(2001)、《黃海》(2008)等等。
這些精彩的電影都有優秀劇本故事作為支撐,其中既有來源於現實生活,也有優秀劇本作家的原創故事,也有不少是精彩的青年漫畫改編(日本漫畫編劇土屋ガロン的同名漫畫《老男孩》)。
漫畫、電影的創作也是熟能生巧,以漫畫家吳城垈的作品為例,《整容液》是《懸崖鬼》的延續,《懸崖鬼》的故事則相對單薄和簡單,講述了一對旅遊時墜崖的好朋友,為了爭奪一塊巧克力而反目成仇的故事,最後倖存的另一人內心充滿了愧疚和自責,而精神崩潰。
來自韓國優秀作品的啟發
一部好的漫畫或者電影出現、成為現象級作品後,一定會引起其他作者的模仿,在同質化作品集中以後又會互相競爭、內卷,催化出更優秀的作品,這就是作品的進化。
但良性的進化需要一個利好的環境,一般來說,某位作者前期的作品一定很優秀,但是他中後期的作品就不一定有質量保證,因為前期有為了生活而孤獨一擲的破釜沉舟,當物質得到滿足後,就會失去這種動力而進入舒適區。
由於韓國漫畫作者的內卷和競爭十分激烈,在《整容液》之後,韓國漫畫還處於優秀作品雨後春筍般出現的井噴期,比如前不久改編成電視的《心裡的聲音》,和電影《獨行月球》,都是根據韓國漫畫家趙石的漫畫改編而成。
即使沒有漫畫和小說的良性大環境,有好的漫畫、小說產品經理,也可以將其作為資本產出的前期工序而進行孵化,不管是日本還是韓國,都已經具備這種小資本作品閉環孵化的生態圈。
青年漫畫(影視)作品能否流行,客觀上來說,也需要來自大眾的主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