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
香港漫畫教父黃玉郎雖然統治了70年代的港漫,但是到了80年代,終於有人敢於跟他叫板,這位漫畫家就是馬榮成和他的《風雲》。
不過,馬榮成曾經很長時間在黃玉郎的公司畫漫畫,創作《中華英雄》,有了名氣之後他離開黃玉郎的公司,選擇創業,這也引起多方不滿,導致了幾次歹徒刺殺。
漫畫家居然會被刺?不光如此,歹徒至今下落不明,案件也撲朔迷離,成為一大懸案。
下面我們就聊一下馬榮成和當年這部讓港漫進入戰國時代的《風雲》。
馬榮成被刺
上世紀80年代,馬榮成通過《中華英雄》這部漫畫,讓他鯉魚跳龍門身價倍增十倍,年薪達到了600萬港幣,這個故事雖然被人津津樂道,然而馬榮成與黃玉郎公司的合同在1989年到期後,他的去留就成為黃玉郎公司的最大一件事。
因為《中華英雄》的漫畫非常值錢,這部經典之作是玉郎公司的台柱之一,就在這個敏感時期,1988年、馬榮成和他的妹妹返回海港中心的辦公室,準備上班時,一不留神,從暗中突然出現一個大漢襲擊他們,馬榮成奮力還擊,最後告傷受傷,血流滿面。
幸虧黎偉民剛好駕車經過,送他到附近的醫院治療,馬榮成入院後縫了八針留院觀察,最後才無傷出院,距離合同到期的日子越近,公司跟他商談續約的事情也越急迫,馬榮成感到繼續跟公司合作會變得局限。
合同期滿後決定自己創業,由於有這樣的先例,公司也只能放行,1989年元旦,馬榮成和助理崔源發午飯後,準備回家工作,途中在太古城某處遭2名兇徒持刀伏擊,馬榮成的右手和手機各中一刀。
崔也中了一刀,兩人血流如注,兇手見目的達成便迅速離開,由於馬榮成之前有過遇襲經驗,處變不驚,兩人自行坐車去醫院。在醫院治療後,為了避免不被受襲而經常搬家。
在這期間,流言蜚語以訛傳訛,兇手一直不明,此事成為一大懸案。
脫離玉郎傳媒後,1989年7月,馬榮成開始連載在《天下畫集》連載《兩極》,漫畫銷量超過10萬,讓他終於放下心頭大石,可以繼續畫漫畫。
但是在出版方面,馬榮成只是個菜鳥,只好請教同行大佬,在同行的勸慰下,他決定重新畫武俠漫畫,開始創作《風雲》。
《風雲》一出,天下畫集好評如潮、銷量大增一度達到15萬冊,開始如日中天,港漫也因此由80年代黃玉郎的一家獨尊進入90年代的戰國時代。
馬榮成與黃玉郎的恩怨糾葛
馬榮成在黃玉郎的公司創作漫畫,當然受到公司栽培,但是公司的監製卻為了防止漫畫家跳槽和創作,經常干預他們創作,這讓馬榮成在內的很多人心生不滿。
在馬榮成自己的自傳里,他甚至公開說了自己對玉郎集團的不滿,以及自己對港漫的看法。
無可否認,漫畫是一種輕商業的產品,不可能只追求藝術。我曾在過去的日子出過畫集和畫展,目的是除了將漫畫地位提升之外,更希望讀者能以另一個角度欣賞我的作品。
我希望我的漫畫除了具備商業價值外,更具備收藏價值,於是我製作了一本我的畫冊。
我認為用好的制度管理漫畫創作是較有效的,也是絕對正確的,畫漫畫這一行是需要團隊合作的工作,一定要有好的主筆才會有好的產品,然後產品才會有好的銷量。
問題在於,以前的漫畫公司化方法,出發點是有偏差的,原因出在限制主筆的自由度,讓他們被迫只能安分地畫畫,不能過問畫畫以外的事,我認為舊的公司流程中(玉郎集團),最為失敗的地方是以監製的這種形式來管理全體漫畫團隊。
即使一個監製管理整個漫畫團隊、包括漫畫製作,我認為這是一個本末倒置的方法,因為我覺得一本漫畫的重心應該在主筆身上,不能因為監製喜歡創造什麼東西,便順從他的意思,這樣變的話,主筆根本沒法發揮。
當時我在黃玉郎公司的管理制度下,我感覺監製的作用,是想方設法防止漫畫部的工作人員跳槽、加薪(要求)和耍花樣,這樣一些工作之外的目的,創作基本上則變得很自我。主筆是否接受監製以及其他人參與自己作品上的意見也是一個疑問,而我則比較接受公司制度這種方法,在制度下工作總比在監製手下工作,自由度來得更大。
馬榮成港漫時代的進化歷程
漫畫應該具備四種元素:一是故事的敘述要有連續的分割畫面;二是畫要強於文字,畫要比文字更精彩;三是必須得到讀者的接受;四是能夠講述道德時事的故事。
由此來看,漫畫的連貫性、故事性和普及性成為漫畫的身份和定位,解釋漫畫講故事的意識形態諸多,有一套針對其特定市場意識形態的故事敘述方式。
比如黃玉郎的《龍虎門》和上官小寶的《李小龍》,標榜的就是鋤奸扶弱,《龍虎門》較多描繪某一地區流氓惡霸的欺凌,主角王小虎、王小龍等人挺身相救、經過搏鬥,最後成功打敗敵人。
而《李小龍》早期沿用當年李小龍功夫電影的敘事方法、注重保家衛國,這兩大系統的故事表述和手法,成為港漫故事的金科玉律。
直到馬榮成的漫畫《中華英雄》和《風雲》才開始改變這種情況,馬榮成出身於普通家庭,在九龍游塘長大,初中2年級輟學投靠上官小薇門下當漫畫學徒。
1970年,《龍虎門》和《李小龍》這兩部漫畫中,主角濃眉大眼、誇張肌肉塊和永遠打不死的英雄光環,成為港漫賣座的公式。
然而,馬榮成的早期作品《同治區風雲》(1976年)是他個人成長經歷的寫實故事,他之後創作的《五兄弟》(1977年)《魔鬼實驗》(1978年)等作品,其實都在模仿日本漫畫作者松森正和池上遼一等人的寫實風格漫畫。
1980年投身黃玉郎的公司後開始連載《中華英雄》,1982年第46話開始獨立出單行本漫畫故事,反映了華英雄自己的命運多變,銷量開始扶搖直上。
劉定堅加入編劇隊伍後,創下了一本漫畫20萬冊的銷量記錄,至今無人能破,這也讓1987年的馬榮成年薪達到了600萬港幣,成為當時香港漫畫的第一人,也創下了當年的紀錄。
《中華英雄》歷經多位主筆,如張萬友、李志清等人,故事水平起起伏伏,最後在371期畫下了句號。
《風雲》塑造了很多有性格的角色和命運,讓港漫變得更加多元化,可以說是馬榮成的創業,讓漫畫界進入一個更多元化競爭的環境,也可以說是港漫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自然進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