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我和一位攝影師好友展開了一場論戰,主題是APS-C畫幅系統值不值得買。我的觀點是C幅機身目前已經非常適合攝影愛好者了,鏡頭群規模非常巨大且便宜。而我這位朋友的觀點是無論價格還是體積重量,全畫幅在性能和價格之間有著更好的平衡,並且大部分原廠並不在意C幅鏡頭群的建設導致用戶後續還是會轉向全畫幅,不如一步到位。由於意見分歧較大,我們聊到最後有點急眼了,所以今天我就專門寫一篇內容來論述我的一些觀點,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觀點一:性能夠用是一種篩選機制
雖然我也是一位「唯全畫幅論」用戶,並且我對於我工作用機的要求還是全畫幅 4000萬以上像素量 需要較好的動態範圍 較好的超廣角鏡頭。但這並不妨礙我在拍攝風光之餘,還使用富士、松下還要理光GR來旅拍、記錄生活,這並不衝突。對於一般的愛好者來說,他們並不需要我所需的8K解析度下極致細節,可能更多的是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拍到的好看照片而已。所以畫質、對焦達到什麼水平夠用,是因人而異的。

富士X-H2 騰龍150-500mm
APS-C畫幅的照片我認為對於旅拍、人像、影片等非常主觀的創作是非常夠用的。如果提高到全畫幅系統確實在細節銳度、高感表現上都會有提升,但如果對於攝影愛好者性能溢出的話那又有什麼意義呢?這句話不僅適合於APS-C畫幅系統,同樣也適合於M43系統甚至卡片機,畢竟相機並不是用來鍵盤對線的「鬥獸棋」,而是需要真實去使用的工具/玩具。

富士X-H2 唯卓仕56/1.7
所以在我同時使用了全畫幅、APS-C畫幅以及M43系統後,我認為所有消費者都該有選擇合適自己需求的相機畫幅的權利,而不是一味的告訴你「閉眼選全畫幅一定沒錯」。同時我也認為入門用戶選擇全畫幅是有更大的未來升級空間的,而如果選擇APS-C畫幅或者M43系統,那麼很可能入門即頂配了。
觀點二:C幅鏡頭群處於甜點區
在鏡頭群方面我和朋友各執一詞,雙方的觀點都是沒錯的。他的觀點是:原廠對全畫幅鏡頭的關注程度遠高於C幅鏡頭,C幅系統原廠頭一年都出不了幾支,沒有前途沒有資源的系統不值得購買。而我的觀點是:雖然有些原廠鏡頭在「等效景深」後性價比還不如全畫幅,但確實也有一些鏡頭即使「等效」後也依然具備體積重量和價格方面的逆天優勢。並且入門定焦有大量國產鏡頭伺候用戶,特別適合低預算用戶。

我舉幾個例子,騰龍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在等效後和全畫幅24-105mm F4規格相近,但目前的市場價格幾乎是全畫幅24-105mm F4的一半。另一支點名率極高的適馬18-50mm F2.8隻要290克重和75mm的鏡頭長度,目前全畫幅系統中根本沒有對應等效的鏡頭。

富士X-H2 騰龍18-300mm
甚至在長焦領域,無論是富士XF 70-300mm、索尼E 70-350mm還是騰龍18-300mm、適馬16-300mm,全畫幅系統都沒有等效焦距下能夠對位規格戰勝C幅的鏡頭。尤其是富士XF 70-300mm,用合理的售價上可錯位全畫幅100-400mm,下可挑M43的50-200mm,絕對的甜點長焦。

定焦也是如此,雖然C幅的F1.4定焦在「等效景深」後只能相當於全畫幅F2水平,但架不住部分國產品牌能賣1099元的F1.4鏡頭,甚至低一個光圈值還可以買到800元價位的F1.7或F1.8。畢竟如果要追求景深效果的話,那當然就買全畫幅吧,玩C幅圖的不就是「夠用就好」 「便宜輕便」嘛。

富士X-H2 銘匠23/1.8
不要小看C幅的F1.8,即使這樣的規格其實也有相當不錯的虛化能力,對於真「窮玩」入門攝影愛好者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既然本來就沒多少預算,那麼不如把錢花在刀刃上,你們說對不對?
觀點三:全畫幅的性價比優勢在微單時代降低了很多
在單反時代,全畫幅系統的性價比優勢要比如今大很多。如果你咬咬牙買一台全畫幅機身,你可以配600塊錢的50mm F1.8和800塊錢的副廠入門70-300mm,直接讓你迅速感受到單反相機與卡片機/手機之間的巨大差距。同時此時如果你買一台C幅機身,你要麼選擇適馬30mm F1.4,要麼也如同全畫幅用戶那樣配600塊錢的50mm F1.8和800塊錢的副廠入門70-300mm,但你並不能用上這兩支鏡頭的全部成像範圍,始終會覺得低人一等。

但如今如果沒有國產鏡頭的話,全畫幅系統用戶想要買一支50mm入門定焦和一支70-300mm入門長焦的開銷就到了1500元和3000元左右,成本翻了三倍。雖然確實也有千元級的國產入門定,國產定焦和入門長焦的畫質也遠超過單反時代,但門檻高了就是高了。

富士X-H2 騰龍17-70mm
反觀C幅這裡,副廠大光圈定焦不再只有適馬一根獨苗,而是十來個品牌輪流伺候大家。純國產的C幅定焦截至目前就有38支,焦段涵蓋11-75mm,更遑論不少全畫幅定焦專門推出富士X卡口版本呢,可選範圍豐富的可怕。C幅的長焦也有廠商的長焦套頭、副廠大變焦以及原廠的進階長焦可選,同樣比全畫幅價格更低,覆蓋面更全。

雖然全畫幅系統在畫質上的上限更高,並且有很多規格都是C幅比不了的,但玩C幅不就是因為預算有限嘛。如果您真的預算無上限,那我建議直接全畫幅畢業套裝走起,千萬別從入門級開始玩起,那就是純純的浪費你的時間。
總結:C幅系統對於人像/旅拍/影片選手,是個低預算的夠用好選擇
對於人像拍攝而言,我認為找到一位高顏值的小姐姐,琢磨服道化組合,打磨用燈光的技術,可能要比更好的畫質、更誇張的虛化要更有用。我認識的好幾位人像攝影師比如午飯飯、西瓜呆毛汪都是從C幅開始玩起來的,其中午飯飯至今還會經常使用C幅機身來創作。所以APS-C畫幅真的對於人像攝影創作而言是個窮玩很不錯的系統。

富士X-H2 思銳75/1.2
並且C幅有著兼顧了輕便和性價比的大變焦鏡頭騰龍18-300mm、適馬16-300mm,雖然畫質上限可能比不了全畫幅系統但勝在能夠解決「拍到」問題。這對於旅拍來說是非常爽的組合,如果到全畫幅系統就得考慮尼康28-400mm或者騰龍28-300mm,價格和體積重量就要差很多了。另外我覺得「天黑就回家」這件事情並不可恥,因為旅途並非只有拍照和打卡,還得有美食和休憩的時間。

富士X-H2 富士XF10-24/4
同樣的如同富士X-S20/X-H2s、索尼a6700/FX30這樣的機身,影片規格非常勁爆,作為影片創作機身也是非常好的選擇。如果真的有「大活」需要更專業的設備,那麼也可以租用FX3/FX6來當主機位,這套C幅機身作為副機位使用。雖然這些產品的高感並不如A7S3/ZV-E1,但對比A7M4/A7C2的裁切4K60P還是妥妥的,考慮到鏡頭群成本更低,自然就有購買的價值了。

根據CIPA統計的銷售數據,中國地區的C幅系統銷量已經連續兩年有20%以上的增幅。雖然你可以把結論歸功於富士的銷售火爆,但這不就證明了APS-C畫幅系統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嘛~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了,你是「唯全畫幅論」者,還是認為APS-C畫幅越來越香了?歡迎在留言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