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是一名 Windows 電腦用戶,你肯定見識過「藍屏死機」(Blue Screen of Death,BSOD):
你的電腦遇到了問題,我們需要在收集完一些錯誤資訊後立即重啟。

▲ 經典的 Windows 藍屏界面. 圖片來自:Windows
面對藍屏,除了坐和放寬之外,想必大部分人只剩一個選擇:重啟電腦。
過去幾十年裡,Windows 電腦的「藍屏」界面臭名昭著——藍屏根本沒法指導修復工作,只會浪費寶貴的時間——沒有正常人會掃那個碼或者訪問 Windows 的錯誤代碼平台;考慮到電詐套路深,更沒有人會願意跟微軟客服通話。
現在,微軟總算想通了。在下半年即將發布的 Windows 11 24H2 更新中, 「藍屏」終於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大道至簡的「黑屏」界面:
Your device ran into a problem and needs to restart.
你的設備出問題了,即將重啟。

▲ 全新設計的 Windows「黑屏死機」界面. 圖片來自:Windows
啊,感覺好多了!
為什麼「藍屏死機」罪大惡極?
在官方博客中,微軟詳細解釋了為什麼「藍屏必須死」:
一個有韌性的組織,其關鍵特徵是保持生產力,並且儘量減少中斷。
當意外重啟發生時,它們可能導致延遲並影響業務的連續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簡化意外重啟體驗。
我們還添加了快速機器恢復功能,這是一種用於無法成功重啟的 PC 的恢復機制。這項更新是我們努力的一部分,旨在減少意外重啟時的中斷。
不愧是華盛頓州雷德蒙德大企業,死機界面改個設計,都能解釋出這麼多條條道道。
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你不如把系統做穩定些,別老死機行不!
太多企業和組織運行在 Windows 作業系統智商,而穩定對於企業往往意味著一切。如果 Windows 不能在運行過程中保持穩定,或者在遇到問題時不能快速恢復,那麼每一秒的流逝,對企業都是巨大的損失。
你可能記得去年席捲全球的 CrowdStrike 藍屏事件——安全公司 CrowdStrike 因推送了錯誤的驅動,引發全球超過 850 萬台 Windows 設備重複藍屏,進而導致航司停飛,銀行停擺,收銀台斷線等一系列事故,造成了超過 50 億美元的損失。

▲ 公交站的藍屏. 圖片來自:Unsplash

▲CrowdStrike 事件中影響的場景 2. 圖片來自:xxx
這也給微軟敲響了警鐘,當出現大型事故時,「藍屏死機」的界面不但沒有半點用處,反而會造成用戶恐慌。
因此,除了藍屏改黑屏的重新設計之外,其實微軟也在死機處理流程中做了更多的改進,主要是:
首先, Win 11 24H2 引入了快速機器恢復技術(Quick Machine Recovery)具體來說,系統在每次成功啟動後,自動寫入狀態快照,一旦檢測到循環崩潰,設備便可自動回滾到上個可啟動狀態,無需用戶手動選擇安全模式。這能夠極大減少系統崩潰後的停機時間和人工干預,保障設備快速恢復正常運行。
以及,將 Windows Update、安全中心與驅動狀態整合到同一頁在健康報告面板里,用顏色區分風險程度的同時,方便遠程 IT 批量查看,讓資訊一目了然。
最後,遷出殺毒、EDR 等頻繁更新的組件至用戶態,崩潰範圍被限制在用戶態,大大減少核心代碼崩潰的風險,降低了整機的停擺概率。
當然最重要的是,直面用戶的極簡黑屏,總算做到了給用戶「不添亂」。

▲ Windows 11 的系統更新界面,同樣是黑底白字. 圖片來自:Windows
再見了,所有的 Windows 藍屏
如果你是從 DOS 時代過來的老油條,想必對 Windows 系統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開始」菜單,而是總在你最不想的時刻出現,令你心跳驟停的那一抹純藍。

Windows 藍屏已經問世近四十年,微軟也對這個界面經過多次疊代。
最早,Windows 藍屏可以追溯到 1985 年,當時 Windows 1.0 時代還運行在 DOS 系統上,偶爾會出現這樣讓人血壓升高的螢幕。清晰可讀的,只剩一行小字:
「微軟是微軟公司的註冊商標,版權所有違法必究!」

▲ 1985 年 Windows 1.0 的藍屏界面. 圖片來自:Windows
後來,微軟開始在 Windows 系統中寫入「藍屏」的報錯資訊。傳奇 Windows 系統工程師 Raymond Chen 曾分享過「藍屏」背後的趣聞——
比如微軟前 CEO 史提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就曾在 1992 年寫過一個程序無法響應的藍屏,裡面的內容也是讓用戶生氣:程序宕機了,你先做這個(數據無法保存),再做那個(數據還是無法保存)。
頗有一種「反正你已經紅溫了,不如看個藍屏冷靜點」的感覺。

▲ 1992 年程序無法響應的藍屏. 圖片來自:Windows
後來,在 Windows 95 系統當中,Raymond Chen 寫過另一個「藍屏死機」界面,直接把出錯的內存位都告訴你了——但對用戶來說這又有什麽用呢?

▲Windows 95 系統藍屏. 圖片來自:Windows
可能是因為總是無法避免死機,微軟也把優化改進藍屏界面這件事,當做一項長期且正式的開發工作來對待了。真是孜孜不倦呢——
例如在 2001 年,Windows XP 就把藍屏字體改成 Lucida Console,也給出了一些後續操作的指示,幫助用戶排查可能的問題。

▲ 2001 年 Windows XP 藍屏.
而到了 2012 年,Windows 8 的藍屏界面不僅加上了悲傷的表情文字,甚至顏色都十分的陰鬱(且符合 Win 8 主題配色):

▲ 2012 年 Windows 8 藍屏. 圖片來自:Windows
在 2016 年之後,Windows 10 系統終於明白過來,放著滿屏的資訊對用戶一點用都沒有。於是他們又給藍屏界面加上了二維碼:
掃一掃,告訴你到底發生了什麼?

▲ 2016 年 Windows 10 藍屏. 圖片來自:Windows
前幾年,為了迎合 Windows 11 的設計語言,還短暫嘗試過「黑色」的藍屏界面,不過沒有實裝:

▲ Windows 11 「黑色」藍屏 圖片來自:Windows
但不管怎麼更新,幾十年來,Windows 藍屏宕機的流程始終是:讓系統先停住,告訴你出了什麼問題,你再手動查碼解決。
這顯然是一種工程師思維,背後的原因其實有歷史和文化的成分。畢竟早期的 Windows 面對企業和專業人士設計,當時的網際網路並不發達,出現錯誤時,他們需要詳細的錯誤資訊來排查各種系統問題,因此這才會出現藍屏時滿屏內存碼的現象。
但經過幾十年的疊代,Windows 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 PC 作業系統,被數以億計的普通人使用。而普通人其實只需要重啟便能解決 90% 的問題。至於重啟都解決不了的問題,除了砸電腦還能怎樣呢?
這時候,滿屏都是字的「藍屏死機」界面,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就拿之前的藍屏界面為例:冗雜的文字、搶眼的藍色以及交互複雜的二維碼,非但無法提供實質幫助,只會讓用戶更加不知所措。其實滿屏唯一有用的資訊,只有那句:
Your PC ran into a problem and needs to restart.
你的電腦出問題了,請重啟。

▲藍屏中 5 種不同的資訊.
既然如此,不如化繁為簡,按重要程度,在螢幕上提供核心資訊:
- 「你的設備出問題了,請重啟」的指示,很重要,大字居中
- 處理錯誤的百分比進度,緊貼著重啟的提示
- 其餘少量的錯誤類型提示資訊,用小字說明,放底部,誰有用誰拿去用。

▲全新設計的 Windows「黑屏死機」界面.
至於具體的錯誤碼等資訊,在 Win 11 24H2 里會在重啟後自動寫進系統日誌並上傳——既簡潔,又高效,核心就是不給用戶添亂,製造額外的焦慮。
你只需像系統更新那樣,耐心等到 100%,重啟即可。
這不僅是視覺的考量,更是「危機」中用戶體驗設計的體現——宕機的場景下,用熟悉和沉穩的視覺語言安撫用戶的情緒,讓你在系統恢復的整個過程中,感覺到更加可控和可預測。
這也是微軟設計團隊想表達的核心:減輕用戶不安的同時,讓資訊更加清晰,從而更快的解決問題。
和藍屏死機相比,高下立判。

▲ 藍屏. 圖片來自:Wired
微軟的工程師團隊,終於把焦點從「告訴用戶出了什麼錯」,轉向「儘快讓設備重啟」上,讓 Windows 系統從被動響應錯誤,向主動設計彈性系統轉變,與其塞滿晦澀難懂的報錯資訊,不如把用戶真正需要的操作放大。
畢竟重啟就完了。重啟能解決 90% 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