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德國柏林布蘭登堡的特斯拉
超級工廠,正陷入一場空前的勞資爭議漩渦。
就在兩天前,當地工人抗議特斯拉給到的工資太低,並稱其為「血汗工廠」。

據悉,特斯拉為德國工人開出的薪資為:無經驗者起薪每月2700歐元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IG Metall工會的分析表明,與簽署了集體薪資協議的競爭對手相比,特斯拉熟練工人的工資要低大約20%。

這一差距在德國汽車行業中尤為明顯,畢竟德國汽車工人們剛剛獲得了25個月內5.5%的漲薪幅度及3000歐元的通脹補償金。
在特斯拉德國工廠,工人們抱怨的遠不只是薪資問題。
他們描述了一個高度緊張的工作環境,極端的工作量和過高的生產目標讓工廠去年的救護車出勤記錄達到近250次。
2025年3月,大約3000名工人簽署了一份工會請願書,要求延長休息時間並增加工廠員工數量。
這些工人占總員工數的近三分之一,他們的集體行動反映了問題的嚴重性。
工人們面臨的不僅是身體上的壓力,還有權益保障的缺失。
特斯拉拒絕簽署行業集體薪資協議,堅持自行制定工資標準,這在美國可能是常態,但在工會勢力強大的德國,這無疑是對傳統的挑戰。
這場勞資爭議的深層原因,是美國矽谷管理模式與德國勞工傳統的激烈碰撞。
特斯拉帶來的是矽谷那套「狼性文化」——高強度、高效率、高回報。

馬斯克本人就是出名的工作狂,他一周工作100小時,也希望員工能拼命。
而德國製造業講究的是穩紮穩打,工人權益保護得嚴嚴實實。
IG Metall——這個代表德國390萬工人的龐然大物,自然不會對特斯拉的薪資政策坐視不管。
工會在德國企業里的影響力極大。
例如在大眾公司,監事會21個席位里工人代表就占了10個。
特斯拉在德國硬剛工會,風險比在美國大得多。
目前,該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在電動車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創新與傳統,將是所有車企必須面對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