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很多拍攝項目我個人很難理解。我認為視覺藝術作品(包括音樂作品)如果一定要用文字去解釋就畫蛇添足了,那其作品不如直接用文字表達。而國外的很多流派可能是因為意識形態或者是文化環境的因素,我個人很難理解。觀眾的觀後感是可以有的,所謂每個讀者都有一個內心的哈姆萊特每個聽眾都有一個自我的貝多芬。
photoclub2001 作品
泡菜 攝影小三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這也是如何解決東西方文化碰撞、衝突的問題。我認為我們必須要明白,布列松也好,尤金也好,馬克呂布也好,弗蘭克也好,馬丁-帕爾也好,等等等,他們都只屬於他們那個時代,只屬於他們的文化體系,我們學習各大名家的作品,應當學習的是他們的思考方向與相應的表達手法,而不是要拍成他們那樣,模仿他們的畫面,尋找與其相似的事件,那樣做的話是極其愚蠢的!
布列松 作品
如果現在讓布列松和馬克呂布再次來中國採風,他們還會那樣拍攝嗎?他們拍攝的著眼點又會是什麼?真理不是一成不變的,審美同樣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切都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過往那些攝影名家在美學上的成就,不可能完全繼承與延續。
布列松 作品
我們緬懷過往這些大師的傑出成就,但不能把意識放在他們那個年代,那不是我們的年代,我們生活在當下,鑄就我們一切的,是我們自己的體系。我覺得日本的攝影師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他們吸收消化西方美學的同時,立足於本民族,他們的作品反而在國際上廣受讚譽,這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冼星海追隨里姆斯基致力於音樂民族化,當《黃河》由柏林愛樂奏響時,觀眾沸騰了,觀眾感受到的是新鮮的、不一樣的文化與美。
布列松 作品
嘉賓 灌水秀
中國大陸最開始讓大眾接觸普及的攝影,就是官辦媒體宣傳,攝影圖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份,包括報刊、畫報等,官辦宣傳往往都是成體系、一套一套的。這圖想像大膽妖嬈肉慾奔放古今糅合艷而不俗引人入勝,回頭得好好想想如何破局。
李津 作品
泡菜 攝影小三
不過,我又想了想,雨歧老師說要學習弗蘭克、馬丁帕爾「破圈」的作法,說白了就是另起爐灶吧,要是有那麼容易的話,就不會有肖爾、弗蘭克、馬丁帕爾的傑出了。
不過,新的嘗試確實可以帶來新的體驗,一種無與倫比的愉悅感,好像是冬天在野外找到了幾根柴火,燒一燒熱情又上來了。--你只有破了這個局,走到一個你未知的領域,深一腳淺一腳的情況下進行創作的這種狀態,這個時候你才能煥發你的活力!至少,抗衰老確實需要活力。讓美女心甘情願給我拍攝,也確實需要活力。
馬甲被永久禁言了,昨晚發的幾個貼全封,其實我全打上馬賽克了,還是不行。
資深泡菜 長恨歌
題外話,不完全是文化衝突的問題,有很大一部分是攝影理念的問題,從攝影發展時間線來看這幾個人的理念和作品,分別代表攝影不同時期的發展和創新,攝影的發展史和攝影理念是由這些大師一代一代繼承和完善。中國大陸攝影愛好者的攝影理念普遍停留幾十年到上百年前,而對於佛蘭克與其之後的攝影發展、理念、作品了解甚少,攝影發展創新缺乏「群眾基礎」。
泡菜 攝影小三
法國攝影師閻雷(Yann Layma)1985年開始拍攝中國時,我學攝影已經好幾年了,現在看他的作品時,會想當時我為什麼沒有去拍這些題材?原因只有一個,對這些身邊的人和事習以為常了,認為這些太平常了,沒有什麼好拍的,頭腦里裝的都是沙龍唯美。
其實流派也好,時代也好,都是流淌的水,當代藝術攝影同樣會成為攝影史上翻開的一頁,我們現在身邊的人和事,同樣會成為令人回味的過往。而我們現在可能還在犯三十年前的錯誤。
事實上,現在仍然是拍攝人文專題或人文項目的好時代,國際變局對我們的影響,特別三年疫情帶給我們生活上的變化,後疫情時代生活、休閒方式的變化,以及產業結構大變局帶來的社會變化,等等,這些變化帶給我們很多題材,關健在於我們有沒有去挖掘、如何去挖掘。
Yann Layma 作品
嘉賓 灌水秀
顧錚在《中國當代攝影景觀 : 1980—2020》中有過論述,中國當代攝影在剛開始啟蒙、起步時,就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斷層(上世紀40至80年代),在那個斷層的荒漠時代,中國大陸攝影和世界攝影嚴重脫節;從80年代起,隨著「四月影會」等群體組織的出現,中國攝影未完成的現代轉型才得以重新啟動,奮起直追……
四月影會海報
泡菜 攝影小三
說到日本攝影家的成功,離不開他們對民族性的堅守,同時,他們的創作也非常接地氣,不追求高大上卻很高大上。劉翔老師(500PX副總)的一段話很有意思,不過「藝術攝影師」可能不會同意這番話,不管如何,對於紀實攝影反思的聲音已經一浪高過一浪,瑪莎-羅斯勒在上世紀就已批判過紀實攝影的現狀:」紀實攝影由致力於改革而激發的那種揭露、同情和憤慨之情,已經漸漸與異域風情、旅遊觀光、窺淫癖、唯心理論和玄學、獵奇以及名利結合在一起了。」
上田義彥 作品
對於業餘紀實,我覺得有兩點很突出,一是光影人文,二是獵奇。我拍公園項目開始學習拍人文,到現在半年多了,獵奇的意識還是如影隨行。
劉翔老師如是說:
是要拍照還是要搞哲學?攝影界似乎陷入了一種奇怪的誤區,創作越複雜、深奧就顯得越高級,你會看到一些攝影作品的闡述,要麼聲稱向大師致敬,要麼大肆宣揚人文精神,甚至還扯上海德格爾的時間與存在、符號學這些高深的哲學理論,偶爾還會搞逆向革新,翻出鉑版印相、濕版工藝等古老技法來裝點門面。那問題來了,我們到底是在攝影創作,還是鬧哲學喜劇?攝影的魅力究竟在哪裡?真正從內心出發,把攝影當做真誠表達工具的人,現在幾乎變得寥寥無幾,這些高深莫測的作者讓我們忍俊不禁,又感嘆不已,這種現象讓人想起那些跟風學攝影的人,剛接觸就迷上膠片,沉迷於暗房自沖自擴,試圖藉助膠片的神秘光環提升藝術格調,然而真正懂得膠片魅力的,恐怕只是其中極少數。
上田義彥 作品
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價值在於捕促生活瞬間,傳達情感和思考,不是一味的追求晦澀複雜,為了顯得高級而離真實漸行漸遠,讓我們回歸攝影的本質,用鏡頭記錄生活的美好,用心靈和觀眾產生共鳴,這才是攝影創作多真諦。唉,當然,不要以為我批判他們是證明自己有多高大上,其實這個文案是由CHATGOTP生成的,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找個對象發泄一下,就去怪CHATGOTP吧。但不管怎麼樣,讓我們一起關注攝影的本質,用真誠和熱情去創作,讓攝影再次成為與人們緊密相連的藝術形式。
上田義彥 作品
蘇珊在《論攝影》中這麼寫道:而在中國,拍照永遠是一種儀式,永遠涉及擺姿勢,當然,還需要徵得同意。我剛開始拍人文時,還十分謹慎,更多是用盲拍,不敢抵近舉起相機。可拍照以來,儘管多次被發現,但一直沒有碰到麻煩,沒有被指責,沒有想像中的被追著滿大街跑,相反,他們多數很友善,一些小姑娘還會對著鏡頭舉起剪刀手。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致力於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建設,確實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人們的文明程度十分空前。拍人文讓我從另一個角度探知了社會的溫度,從來沒有感受到的陌生人溫度。現在真是拍人文的大好時代。
周六周日的公園人比較多,我會儘量去拍。周六拍了十幾個鏡頭,有兩百多張,昨天陰天,人少了些,走了半圈還沒有碰上什麼好拍的,走到一個小廣場時,看到遠處有一部無人駕駛的清潔車在掃地,一個小孩出於好奇跑去攔清潔車,見此情景,我一邊跑過去一邊舉起相機,但還是遲了,孩子父親怕發生危險,趕緊跑過來抱走小孩,幾秒鐘,稍縱即逝。我只好失望的放下相機,我走了過去,小孩的父親看我一眼,若有所思,沒一會,小孩父親又把小孩抱過來放在離清潔車較為安全的距離上,自己則站在不遠處盯著小孩,小孩又興高采烈的「逗」起了無人駕駛清潔車。小孩父親這是要給我補拍機會呀,我趕緊舉起相機一陣狂拍,我停下來時小孩父親才把小孩抱走,我心裡一陣暖流,對著小孩父親笑了笑,小孩父親也笑了笑。
攝影小三 作品
走到一處小橋上,這幾天尋思著小橋拍個系列。昨天由於人不多,只有幾個大人和小孩站在小橋中間聊天,小孩蹲在地板上各自玩耍,沒什麼好拍的。我湊過去時看見年輕媽媽在弄一個泡泡器,我就在一旁站著,心想她打出泡泡的時候會不會有小孩歡呼的畫面出現。我站在那看著她們,她們完全把我當成透明的,我手中半舉著相機,她們也絲毫沒有理會,感謝全民攝影,連小孩都把拍照當成日常生活一部分了,看都不看我一眼。沒一會,年輕媽媽弄好了泡泡槍打出了泡泡時,小孩們立即歡呼雀躍,歡叫著用手去抓泡泡,就幾秒鐘時間,泡泡槍停了下來,小孩們又安靜了。
攝影小三 作品
這是前周拍的,我看他睡著了,便靠近直接舉起相機拍,沒有用盲拍,沒想到他醒了過來,可能是被快門聲吵醒,我心中一驚,正想跑,然而,他看我一眼後翻過身又睡了,懶得理我。
攝影小三 作品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