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中地 - 每日更新
宅中地 - 每日更新

贊助商廣告

X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2025年04月24日 首頁 » 熱門科技

在當初完成酷睿Ultra 200S系列處理器首發的時候,我們是對它的性能相當失望的,並非Arrow Lake這一架構有什麼問題,而是 這處理器的改進點主要集中在提升能耗效率方面,無論是P核砍超線程加緩存,還是E核架構大改的目的都是提高處理器的能耗比,相比桌面級處理器,在功耗受限的移動處理器上,這些改進尤為重要,但桌面處理器的功耗範圍完全不在Arrow Lake的優勢區間內,所以結果大家都看到了,無論測試結果和市場表現都不怎麼樣。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當然了處理器的性能和價格都是用戶選擇的關鍵因素,只要價格合適就會有人買,最明顯的就是降價後的第14代酷睿處理器,3300元的酷睿i9-14900K和1400元的酷睿i5-14600KF是真的性價比十足。而酷睿Ultra 200S在上市後也經過了一番價格調整,降幅最明顯的就是酷睿Ultra 7 265K了,它的售價已經從剛上市時的3199元一步步下降至現在的2389元,可以說它是現在最適合入手的LGA 1851處理器了。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在2000多元這個價位,酷睿Ultra 7 265K它將面對的對手包括自家的酷睿i7-14700K/KF,以及AMD的銳龍7 9700X和上代的12核處理器銳龍9 7900X,實際上銳龍7 9700X的盒裝價格已降至1999元,它的威脅是最大的,今天我們就來一同對比下這四款處理器,看看誰才是現在2000元級最佳處理器。另外AMD其實還有個銳龍9 5900XT也在這個價格區間內,但這處理器的目標用戶太明顯了,就是現在還在用AM4平台想升級的人,裝新機的話基本不會考慮。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在這四款處理器中,酷睿Ultra 7 265K和酷睿i7-14700K都是8P 16E,然而,新一代Arrow Lake架構取消了超線程技術,導致線程數從28降至20,而L3緩存容量也從上代的33MB減少至30MB,但P核的L2緩存從2MB增加到3MB,E核依然是每組4MB,所以總L2容量從28MB增加到36MB,而且新的P核還在原來L1和L2之間加了一層192KB的緩存,所以總緩存容量是增加了不少的。

頻率方面,酷睿Ultra 7 265K的P核單/雙核睿頻頻率是5.5GHz,全核睿頻頻率5.2GHz,E核的全核睿頻頻率4.6GHz,而酷睿i7-14700K的P核單/雙核睿頻頻率是5.6GHz,全核睿頻頻率5.5GHz,E核的全核睿頻頻率4.3GHz,可以看出酷睿Ultra 7 265K的P核還沒上一代高,但E核頻率則比上代高。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AMD這邊就沒這麼複雜了,銳龍7 9700X和銳龍7 7900X一個Zen 5一個Zen 4,前者8核16線程,後者12核24線程。緩存方面,銳龍7 9700X只有1個CCD所以L3緩存只有32MB,而銳龍7 7900X則有兩個CCD,每個CCD有6個核心和獨立的32MB L3緩存,加起來有64MB的L3。

銳龍7 9700X的最高頻率是5.5GHz,而銳龍7 7900X則是5.6GHz,AMD這邊的核心加速技術和Intel存在差異,所以不存在單核睿頻和全核睿頻的說法,再加上XFR能提供額外的頻率,具體能跑到什麼頻率看程序能調用的核心數量以及負載時CPU的功耗與溫度狀況,以銳龍7 9700X為例,如果是輕度負載是真能到全核5.5GHz以上的,而銳龍7 7900X雖然有更高的功率上限,但其採用的工藝相對落後,再加上銳龍7000系列由於熱阻較高,普遍存在積熱問題,所以實際頻率未必有銳龍7 9700X高。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而酷睿Ultra 7 265K的Xe-LPG架構核顯是這些處理器中最先進的,具備最全面的編解碼性能,但核顯的實用性取決於用戶需求,畢竟這個級別的CPU基本都是搭配獨顯使用的,此外它還擁有一個13 TOPS的NPU,這是另外三個處理器沒有的,從最新的應用適配來看,一些遊戲助手搭配NPU使用確實更好,不會占用額外的CPU和獨顯資源,但實際價值仍需根據用戶需求判斷。

最後就是這些CPU的擴展能力對比,這時候就得搭配主板一起說了。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擴展能力最好的肯定是酷睿Ultra 7 265K,這CPU自己原生提供兩個雷電4接口,一共有20條PCIe 5.0通道和4條PCIe 4.0,所以可提供兩個直連CPU的M.2口,其中一個為PCIe 5.0接口,顯卡的PCIe x16插槽可拆分為x8 x4 x4模式。當然了這都是搭配Z890主板時的情況,如果搭配B860主板的話,雷電4接口就只給一個,而且CPU的PCIe 4.0通道會被直接砍掉,x16插槽也不給拆分,擴展能力大受影響。

酷睿i7-14700K的擴展能力相對差一些,首先雷電4是需要配專門控制器的,所以只能在部分高端主板上看到,另外CPU只提供16條PCIe 5.0和4條PCIe 4.0,想用PCIe 5.0 SSD就只能拆分顯卡的通道,而且這個x16還只能拆分成x8 x8,這樣拆其實挺虧的。不過Z790 PCH提供的PCIe數量比Z890多,所以整體擴展能力其實就差在PCIe 5.0的M.2口上,B760主板也一樣。

AMD這邊兩個CPU都是AM5平台,擴展能力也是一樣的,CPU本身可提供24條可用的PCIe 5.0, 新一代的X870E和X870主板AMD是有強制要求提供USB4接口的,所以這些主板會直接占用CPU的4條PCIe,實際可用就是一個顯卡的PCIe 5.0 x16和一個M.2的PCIe 5.0 x4,當然了AMD這邊的x16接口是可以直接拆分成4個x4的,只是一般最多只會拆成x8 x8或者x8 x4 x4。

B850主板未強制要求配備USB4接口,所以大部分主板都會把CPU的24條PCIe全部放出來,再從南橋拉出一個PCIe 4.0 x4的M.2,這樣就有3個M.2口可用了,而4個PCIe 3.0通道一般都會做成SATA 6Gbps,剩下的4條PCIe 4.0需要用來擴展網卡等其他設備,說真的B850上的PCIe通道是很緊缺的,但也夠用。

整體而言Intel平台的擴展能力是要優於AMD平台的,因為AMD這邊的南橋確實菜了點,但CPU可提供的通道數量要比Intel更豐富,說到底還是得看主板怎麼設計。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本次測試會對比酷睿Ultra 7 265K、酷睿i7-14700K、銳龍9 7900X和銳龍7 9700X這四款處理器,會分別搭配微星MEG Z890 ACE戰神、MPG Z790 Carbon暗黑 WIFI II和MPG X870E Carbon暗黑 WIFI主板測試性能,但測試功耗時考慮到這個級別的處理器可能會搭配B系列主板使用,所以功耗測試除了會搭配上面這三款主板測試外,還會加入搭配MAG B860M Mortar迫擊炮 WIFI、MAG B760M Mortar迫擊炮 II WIFI和MAG B860M Mortar迫擊炮 WIFI的烤機測試,除了記錄CPU的溫度功耗狀況外,還會記錄主板的MOS溫度,看看這些處理器會對B系列主板的供電造成多大壓力。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內存方面,基準性能測試全部使用芝奇 焰鋒戟 DDR5-6000 16GB*2 CL28套裝,遊戲測試時Intel的兩顆處理器還會增加使用幻鋒戟 DDR5-7200 16GB*2 CL34的測試,因為Intel的處理器搭配更高頻率的內存確實有些性能提升,但AMD處理器就沒這個必要了,此外測試時會開啟最高檔的主板內存小參優化功能,以獲得最低的內存延遲,對於酷睿Ultra 7 265K來說還會自動把NOC和D2D頻率拉到3.3GHz。

其他配件包括雅俊GRATIFY AIO 5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長城獵金部落 N17 1700W電源,顯卡則使用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Advanced。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所有處理器都測試默認模式和解鎖功耗或開啟PBO後的基準性能,當中銳龍7 9700X會直接使用105W TDP模式來跑測試,遊戲和生產力軟體測試都只會跑處理器的默認模式,因為這些軟體根本跑不滿功耗,解鎖功耗後其實也不會有什麽大的變化。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SuperPi是一個完全比拼CPU頻率的測試,是單線程的測試,挺有趣的是,Intel和AMD的新一代處理器跑這測試都比上一代處理器要慢,雖然酷睿i7-14700K和銳龍9 7900X的頻率確實比酷睿Ultra 7 265K和銳龍7 9700X高100MHz,但這差距早超過了頻率的比例,跑最快的是酷睿i7-14700K,其次是銳龍9 7900X。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wPrime的測試是銳龍處理器的優勢項目,銳龍7 9700X在單線程測試時略高於銳龍9 7900X,兩顆酷睿處理器和它們的差距還蠻大的。多線程就是12核的銳龍9 7900X表現最好,其次是酷睿i7-14700K,這兩個處理器在這測試中解鎖功耗後性能提升還是蠻明顯的,酷睿Ultra 7 265K由於沒有超線程所以用時比酷睿i7-14700K更長,銳龍7 9700X的核心數量最少,所以多線程肯定是不如其他處理器的。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Y-Cruncher同樣是計算π的,同樣可以指定測試數據大小和測試單線程和多線程,但它支持AVX-512,這使得Zen 4和Zen 5會有很大優勢。從單線程測試就能看出Zen 5架構的銳龍7 9700X用時比Zen 4的銳龍9 7900X短得多,因為Zen 4是使用256位SIMD用兩個時鐘周期來執行AVX-512指令,而Zen 5則擁有完整的512位數據位寬,執行效率快得多。

多線程方面表現最好的是銳龍7 7900X,不過酷睿Ultra 7 265K其實和它差不了多少,因為它的E核確實也大幅強化了浮點算力,因此表現要比酷睿i7-14700K好不少。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西洋棋測試由於最多只能測試16個線程,所以這裡只用來測試處理器的單線程性能,銳龍7 9700X在這測試裡面表現最好,其次是銳龍9 7900X,酷睿i7-14700K的表現也要比酷睿Ultra 7 265K更好。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Dolphin是一款對應任天堂遊戲主機GameCube和Wii的模擬器,測試使用的是Dolphin 5.0 Benchmark,這是一個純粹的單線程測試,在這測試中銳龍7 9700X有著非常好的表現,接下來是酷睿i7-14700K和酷睿Ultra 7 265K,銳龍9 7900X墊底,這兩代Zen架構差別還蠻大的。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7-zip使用內置的Benchmark測試,壓縮測試表現最好的是銳龍9 7900X,而解壓縮測試表現最好的是酷睿i7-14700K,這倆的性能還是比較接近的,酷睿Ultra 7 265K在解壓縮時和它們的差距比較大,而銳龍7 9700X則因為核心數量少所以和其他三個比起來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3DMark CPU Profile測試可以測試CPU在不同線程下的性能表現,其實這測試有硬體線程調度器的酷睿處理器在4線程到16線程的測試裡面會有很大優勢,因為它們能正確的把線程優先分配給物理核心,不使用超線程,而銳龍處理器在4線程以上的測試是有概率把負載分配給邏輯核心的,當然最大線程時就沒線程調度什麼事了。酷睿Ultra 7 265K在這測試中表現非常出色,無論單線程還是最大線程的表現都是最好的,酷睿i7-14700K在1~2線程時表示不如銳龍7 9700X,但隨後就反超了。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x264以及x265是兩個老牌開源編碼器,應用相當廣泛,我們使用是它們的Benchmark工具,在x264的測試中,解鎖後的酷睿i7-14700K是表現最後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的,但如果不解鎖功耗的話它的表現比銳龍9 7900X要低一些。而x265的測試其實跑不滿處理器的線程,所以銳龍7 9700X的表現是最好的。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Corona Renderers是一款全新的高性能照片級高真實感渲染器,可以用於3DS Max以及Maxon Cinema 4D等軟體中使用,有很高的代表性,這裡使用的是它的獨立Benchmark。酷睿Ultra 7 265K在這些渲染類測試中有著非常好的表現,默認狀態下就比解鎖後的酷睿i7-14700K表現更好,而兩顆銳龍處理器則吃了核心數量少的虧。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POV-Ray是由Persistence OF Vision Development開發小組編寫的一款使用光線跟蹤繪製三維圖像的渲染軟體,其主要作用是利用處理器生成含有光線追蹤效果的圖像幀,軟體內置了Benchmark程序。酷睿Ultra 7 265K在這個測試中不論單線程還是多線程表現都非常出色,比有超線程的酷睿i7-14700K表現更好,可見Arrow Lake的E核性能提升確實很大。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V-Ray是由專業的渲染器開發公司CHAOSGROUP開發的渲染軟體,是業界最受歡迎的渲染引擎,其核心可應用在3Dmax、Maya、Sketchup、Rhino等多個軟體內,測試使用的是官方Benchmark。這個測試同樣是酷睿Ultra 7 265K表現最好,默認狀態下的酷睿i7-14700K略低於銳龍9 7900X,但解鎖功耗後就反超了。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Blender是一個開源的多平台輕量級全能三維動畫製作軟體,提供從建模,雕刻,綁定,粒子,動力學,動畫,交互,材質,渲染,音頻處理,影片剪輯以及運動跟蹤,後期合成等等的一系列動畫短片製作解決方案, 測試使用官方的Benchmark工具,軟體版本是4.4.0。在這測試中酷睿Ultra 7 265K的性能表現和解鎖功耗的酷睿i7-14700K較為接近,而默認的酷睿i7-14700K則和銳龍9 7900X較為接近。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CINEBench R23使用MAXON公司針對電影電視行業開發的Cinema 4D特效軟體的引擎,而更新的2024版則使用先進的Redshift引擎並更換更複雜的測試場景,該軟體被全球工作室和製作公司廣泛用於3D內容創作,而CINEBench經常被用來測試對象在進行三維設計時的性能。酷睿Ultra 7 265K無論單線程和多線程的表現都是最好的,單線程排名第二的是銳龍7 9700X,但它核心數量最少,所以在多線程測試時是必然墊底的。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Procyon辦公室生產力測試是實際運行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這幾個微軟辦公軟體進行測試,測試時是同時開啟多個軟體交替進行的,實際還原辦公時的操作,我們使用的是Office 365。無論哪個測試墊底的都是銳龍9 7900X,而最佳的處理器各個測試有所不同,Word測試第一的是酷睿Ultra 7 265K,Excel測試表現最好的是銳龍7 9700X,Powerpoint和Outlook測試表現最好的則是酷睿i7-14700K。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Procyon照片編輯測試中圖像裝飾測試是使用Photoshop進行照片處理,而批處理測試則是使用Lightroom對大量照片進行批處理,兩個測試所執行的圖片處理工序有很多,這裡就只放出測試的分數了,使用的軟體都是最新的2025版。在Photoshop的測試中銳龍7 9700X明顯要比其他處理器好得多,而在Lightroom的測試中表現最好的是酷睿Ultra 7 265K,不過性能差距沒Photoshop的測試差距這麼大。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Procyon影片編輯測試其實就是Premiere Pro的影片導出,在這測試中我們開啟了GPU加速,所以實際上主要編解碼負載都是RTX 5090 D在跑,不過CPU其實也有一定影響,因為Intel的核顯會介入幫忙解碼,但對導出速度的影響不是很大,大部分場景都是酷睿i7-14700K用時最短,其次是酷睿Ultra 7 265K,銳龍9 7900X基本是導出時間最長的。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此外我們還跑了只用核顯時的導出速度,這時酷睿Ultra 7 265K的導出速度就明顯比其他處理器要好了,因為它的媒體引擎是最好的,其次是酷睿i7-14700K,它的速度也比兩顆AMD處理器快得多,而AMD的兩顆處理器理論上核顯應該是一樣的,但銳龍9 7900X的速度明顯要比銳龍7 9700X快一些。

遊戲測試採用1080p解析度及非光追最高畫質,以最大限度減少顯卡瓶頸,真實反映CPU性能差異。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首先要說的是,酷睿Ultra 7 265K和酷睿i7-14700K用DDR5-7200 C34的內存遊戲表現確實要優於DDR5-6000 C28,但提升幅度在大部分遊戲中都不大,基本都是個位數的幀率提升,不會有本質變化。另外酷睿Ultra 7 265K和酷睿i7-14700K的遊戲性能其實差不多,部分遊戲是酷睿Ultra 7 265K好一些,部分則是酷睿i7-14700K更好。但說到底遊戲表現最好的肯定是銳龍7 9700X,它在半數的測試遊戲中的表現要優於其他處理器。

在功耗測試方面,我們使用專用的設備直接測量主板上CPU供電接口的供電功率,但也會給出軟體記錄的CPU Package功耗數據,雖然CPU的供電主要來源是CPU供電接口,但我們也發現有一小部分是來自24pin接口的。

此外必須說明的是,目前我們測量的是主板上CPU供電接口的輸入功率,並非直接的CPU供電功率,因此從該理論上來說應該是略高於CPU的實際供電功率,而且會更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因為主板的不同而產生變化,但是這個測試數據仍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因為電源實際上是對主板進行供電而非直接對CPU進行供電,因此對於電源的選擇來說,直接測試CPU供電接口的供電功率更有實際意義。

會分別測試所有處理器解鎖功耗或開啟PBO後的溫度功耗,AIDA 64 FPU烤機並沒有使用AVX-512,環境溫度是24℃。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在這四顆處理器裡面功耗最低的肯定是核心數量最少的銳龍7 9700X,在開啟105W TDP模式後烤機時CPU封裝功耗大概130W左右,此外它和銳龍9 7900X、酷睿Ultra 7 265K一樣,開啟PBO或者解鎖功耗後功耗提升不明顯,頻率和功耗都沒太大變化。而12核的銳龍9 7900X的烤機功耗就來到了230W,酷睿Ultra 7 265K就比它高一點,大概238W左右。功耗最高的是酷睿i7-14700K,默認狀態下就有253W,解鎖功耗後達到了288W。

溫度方面,最低的也是銳龍7 9700X,烤機時溫度沒超過80℃,其次是酷睿Ultra 7 265K,大概在84℃附近,而默認的酷睿i7-14700K其實也不算很熱,烤機時在85℃左右,但它在解鎖功耗後溫度飆升至97℃,已經在過熱邊緣了,而銳龍9 7900X則是直接過熱了,因為AMD處理器的溫度上限是95℃,所以它開不開PBO都沒什麽差別。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上面是搭配B系列主板的烤機測試,其實B860M Mortar迫擊炮、B850M Mortar迫擊炮的輸入功率和Z890 AEC戰神、X870E Carbon暗黑差別不大,酷睿Ultra 7 265K搭配B860M Mortar迫擊炮在功耗解鎖後功耗甚至還低一些。而酷睿i7-14700K搭配B760M Mortar在默認設置時和Z790 Carbon WiFi II差別不大,但解鎖功耗後無論輸入功率還是CPU的封裝功率B760M Mortar都比Z790 Carbon WiFi II高很多,烤機時平均電壓也從1.28V升到了1.324V,結果就是酷睿i7-14700K烤機時直接過熱。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接下來我們看看這些主板在烤機時主板MOS溫度,這些數據是直接讀取主板MOS溫度傳感器的,可以看到B860M Mortar的MOS溫度雖然比Z890 ACE高一點,但這點溫度其實對MOS來說不是問題。而B850M Mortar在烤機時的溫度甚至比X870E Carbon更低,這應該與主板用的MOS型號以及布置密度有關,從結果來看酷睿Ultra 7 265K以及兩顆銳龍處理器搭配B系列主板問題不大,但酷睿i7-14700K在搭配B760主板使用時不建議解鎖功率限制,解鎖後對B760的供電壓力確實有點大。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待機測試是搭配Z/X系列主板做的,並不是完全在桌面待機,而是開著HWinfo監控著,Windows的電源計劃選的是平衡。 待機功耗最低的是只有單晶片設計的酷睿i7-14700K,只有7W,採用多芯粒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設計的酷睿Ultra 7 265K待機功耗則是13W,按比例來算的話其實高了許多了,但從數字絕對值來看其實不算什麼,只有單CCD的銳龍7 9700X待機功耗是21W,而雙CCD設計的銳龍9 7900X則是33W。

溫度方面,待機功耗最低的也是酷睿i7-14700K,只有30℃,其次是酷睿Ultra 7 265K的34℃,而AMD兩顆處理器待機功耗都超過了40℃。

CPU迷你天梯榜 (完整CPU天梯榜)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從測試結果來看,酷睿Ultra 7 265K基本上就是酷睿i7-14700K的疊代升級版,默認性能基本就和酷睿i7-14700K解鎖後差不多,解鎖功耗後兩者性能基本相同,但由於酷睿Ultra 7 265K解鎖後性能提升不到1%,天梯榜上就只放默認時的性能了,實際使用時也不建議解鎖CPU功耗,因為沒這必要。

另外酷睿Ultra 7 265K的遊戲性能也和酷睿i7-14700K差不多,但處理器的功耗會低很多,對散熱器的性能需求也沒酷睿i7-14700K那麼高,價格上酷睿Ultra 7 265K/KF都是2389元,和酷睿i7-14700KF是一樣的,帶核顯的酷睿i7-14700K要2799元貴得多,很明顯酷睿Ultra 7 265K比酷睿i7-14700KF更值得入手,CPU性能基本相同,還多了GPU和NPU,功耗溫度更低,沒有不選它的道理。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酷睿Ultra 7 265K在這些處理器裡面綜合性能是最好的,遊戲性能也不差,但對於遊戲玩家來說,最值得入手的其實是銳龍7 9700X,它在四顆處理器裡面有著最好的遊戲性能,而且它的售價只需要1999元,是最低的,功耗溫度也是最低的,對主板和散熱器的需求比酷睿Ultra 7 265K更低,不追求多線程性能的話,銳龍7 9700X是這個價位最好的遊戲處理器。

四款2000元級處理器橫評:新老四代架構大混戰

至於銳龍9 7900X,其實現在是不太建議入手的,一來它是上一代架構的產品,Zen 4的單線程性能遠沒有Zen 5那麼好,再加上它是雙CCD設計,所以遊戲性能和銳龍7 9700X有一定差距,多線程性能也比不過酷睿Ultra 7 265K和酷睿i7-14700K,它在這個價位其實沒什麽優勢。

至於酷睿i7-14700KF,其實還是有一定價值的,因為這四顆處理器裡面就它支持DDR4內存,如果是手頭上剛好有一套DDR4內存不想換的話,酷睿i7-14700KF確實是個選擇,當然搭配DDR4內存的話處理器性能肯定會比DDR5要差些,此外如果是在用AM4平台的話可以考慮直接升銳龍9 5900XT。

至於主板的選擇,其實如果對擴展能力沒太多追求的話,這四款處理器都可以搭配B系列主板使用,它們在默認狀態下對主流價位B系列主板的供電壓力都不大,需要注意的是酷睿i7-14700K不建議在B760主板上解鎖功耗限制,其他也沒什麽要注意的了。

宅中地 - Facebook 分享 宅中地 - Twitter 分享 宅中地 - Whatsapp 分享 宅中地 - Line 分享
相關內容
Copyright ©2025 | 服務條款 | DMCA | 聯絡我們
宅中地 - 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