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中地 - 每日更新
宅中地 - 每日更新

贊助商廣告

X

無AI音樂人:「糟了,我成替身了!」

2025年11月02日 首頁 » 熱門科技
無AI音樂人:「糟了,我成替身了!」

自從AI越來越完善,惹上的麻煩也越來越多。像之前有幾位獨立音樂人公開指責AI音樂平台Suno的生成曲幾乎照搬了他們的舊作品。之後有吃瓜群眾發現,這些AI曲子不僅旋律相似,甚至連節拍編排都幾乎一模一樣。Suno官方的回應很簡單:「模型不會抄襲,只會學習。」但這句回應跟沒回應沒區別,並沒有平息爭論。因為大家都知道AI「學習」的素材,很多時候就是藝術家辛苦創作的作品。

 

那AI到底算不算是創作者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分析其他方面。AI之所以能生成一幅畫、一首曲子、是因為它「吃下」了成千上萬的人類作品。這些作品呢又都來自於公開網路、美術站、音樂庫、影片網站,很多都沒有經過授權。向平台反映,那些訓練模型的公司就會說:「這些數據都是公開可訪問的。」聽起來沒問題,但能訪問不代表能拿來用。就像你能進美術館,難道可以把裡面的畫拍下來印在自己海報上嗎?

這種模糊地帶正是AI藝術最大的灰色區間,AI從別人那裡學到了風格、構圖、節奏,卻沒有為此付出任何代價。當模型開始生成看起來「原創」的作品時,其實只是用別人留下的素材在重新拼貼。

無AI音樂人:「糟了,我成替身了!」

一支由AI組成的樂隊,每月超30萬聽眾收聽

在過去的一年裡,越來越多的音樂人和畫手發現自己的風格正在被AI「複製」。他們上傳到社交平台的作品,說不定已經被模型用來訓練,他們獨特的筆觸、配色、音色,幾個月後可能就會出現在別人的AI生成品中。在一些平台上,已經有藝術家們自發發起「NO AI」運動,請求網站加上「禁止AI抓取」的標籤。

無AI音樂人:「糟了,我成替身了!」

但大部分網站壓根不管,或者只會機械的回覆一句:「技術上做不到完全防備。」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家們只能眼睜睜看著AI把自己的風格學走,再過分一點可能還會被人說:「AI畫得比你還好。」油管倒是對AI抄襲這塊比較上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有不少原創曲被版權機器人誤判為「AI抄襲」,反而是人類被系統封禁,那些AI生成的假專輯活了下來。

無AI音樂人:「糟了,我成替身了!」

有了上面的情況,AI公司經常被指控,但他們通常有兩種「萬能」說辭:一是「模型不會記憶具體素材」;二是「生成結果受用戶提示影響,不代表系統有意抄襲。」這兩句話乍一聽沒問題,但都避開了核心問題:如果AI的結果與原作一致,那麼責任到底再誰?平台方面想要的是名利,一邊宣傳「AI解放創造力」,一邊回溯版權歸屬。當模型出問題時,他們就推給客戶;當作品火了,他們就收訂閱費。這種模糊的責任模式,讓人非常擔心AI的未來,照這樣發展下去,「原創」一詞還會存在嗎?

無AI音樂人:「糟了,我成替身了!」

目前已經有許多國家開始針對「AI訓練」提交數據透明法案,要求企業必須公開訓練數據來源。日本的P站也要求AI作品打上標籤;steam和Epic在條款中也增加了「禁止未聲明AI內容」的規定。AI瘋狂般的疊代發展讓各個平台也開始警惕起來,如果不加以防備,恐怕AI會將整個創作生態一起拖下水。

無AI音樂人:「糟了,我成替身了!」

要問受AI影響最明顯的,非遊戲行業莫屬。現在很多獨立、甚至大廠團隊都在用AI生成概念圖、音效、角色配音、人物腳本。對於工作室來說當然有好處,比如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原本需要數周的工作。但問題也同樣存在,一旦AI生成的素材來自侵權的訓練庫,整款遊戲都可能被舉報下架。哪怕工作室只用AI生成語音也都不行,雖然不會侵權,但會被配音演員找上門,類似詳情請搜索「《The Finals》AI合成語音事件」。

無AI音樂人:「糟了,我成替身了!」

steam就曾下架過幾款被指使用AI素材的獨立遊戲,原因是「素材來源不明」。這就苦了小團體,他們沒有故意侵權,只是用了免費的生成工具。但AI平台沒有告訴他們,這些素材可能來自別人的作品。但另一方面是作為同樣可以由AI輔助生成的遊戲核心內容——源代碼,在目前的審查流程中任然因較難被發現和證明,從而「逃過一劫」。

無AI音樂人:「糟了,我成替身了!」

其實不止工作室,普通玩家也會成為的潛在的版權風險戶。比如用AI畫出來的皮膚,生成的角色立繪、劇情腳本、遊戲mod等等,這些創作看似無害,但只要素材里包含他人的風格或音樂採樣,同樣觸碰了版權。

那AI真的就碰不得嗎?這不見得,大公司或大型團隊用AI確實會被盯上,但這和我一個連遊戲公司員工都不是的普通人有什麼關係呢?就像前幾周破圈的AI遊戲《大學生登山失蹤事件》。

無AI音樂人:「糟了,我成替身了!」

這款遊戲的作者(@銀河電燈_)對於遊戲製作方面完全是零基礎,除了劇本故事之外,全流程都是由AI製作而成。雖然遊戲社區內有對該遊戲使用AI製作有爭議,但大部分人在嘗試玩過之後,反而對AI創作有所改觀,甚至激勵了一批只有文本創作能力的遊戲業餘愛好者,開始琢磨自己怎麼創作遊戲,追求自己的遊戲夢。

其實AI的到來不是壞事,它讓更多的人接觸到藝術,也讓創作門檻變低,只是我們在使用AI創作的同時也要提醒自己,藝術的意義從來不是做出來而已,而是有人在背後為它投入情感、時間、和不可替代的思考。AI只是工具,要論大智慧,還得是使用AI的我們。

無AI音樂人:「糟了,我成替身了!」
宅中地 - Facebook 分享 宅中地 - Twitter 分享 宅中地 - Whatsapp 分享 宅中地 - Line 分享
相關內容
Copyright ©2025 | 服務條款 | DMCA | 聯絡我們
宅中地 - 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