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對掌機有著相當的好感,隨時隨地都能來上一盤遊戲的魅力著實令人難以抗拒,隨著年齡增長,需要顧及的事情越來越多,掌機的含金量還在增加。其中,Steamdeck靠著V社的大力支持和十分具有競爭力的價格,一直是我種草的目標。在幾次年會抽獎都和Steamdeck失之交臂後,我還是忍不住自己入手了一台,而這一年多的時間下來,可以說是既有驚喜,也有失望。
由於對低幀數和低畫質容忍度較高,Steamdeck的確給我留下了不少美好回憶,比如《機戰傭兵6》的全成就就是靠著這個小傢伙刷出來的。要不是掌機可以隨時靠在床上刷刷劇情,我恐怕也沒機會通關Galgame天花板之一的《Muv-Luv Alternative》。至於犯懶後不想打開電腦,只想輕鬆一下的時刻,拿出掌機打兩把《土豆兄弟》、《雨中冒險》或是《硬核機甲》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更別說曾經紅極一時的《電馭叛客2077》和《艾爾登法環》,都被V社標註為十分適合Steamdeck,讓我能躺在床上痛揍亞當重錘和女武神。

甚至一些不支持原生手柄的遊戲,也可以用Steam輸入功能解決,即使是需要頻繁點選拖拽的俯視角遊戲也能用這種方式解決操作難題。

年初的《絕地戰兵2》,我將畫質調低,使用超採樣等等方式拉高幀數,居然也能在40幀左右的程度相對穩定地運行,雖然遠景糊成了一團,但是打打低難度刷點獎章和超級貨幣卻是綽綽有餘。
如果想要進一步折騰,還可以通過桌面模式進入V社定製的Linux系統,直接修改遊戲文件,不管是給遊戲打補丁還是按Mod都是可能的。

想搞掌上上古卷軸5的玩家大有人在
Steamdeck用得越久,折騰這個詞出現的頻率也就越高。有時候琢磨如何折騰這台機器,讓它發揮出預想之外的能力,比玩到遊戲還有成就感。以至於有那麼一段時間,用雙系統的Steamdeck來辦公也成了一個可選項。
但折騰得越久,也讓人越意識到Steamdeck的極限所在。
V社製作的SteamOS終究不是Windows系統,很多在電腦上運行起來毫無問題,本身對畫面也沒多少要求的遊戲,放到Steamdeck上卻會出現莫名其妙的閃退或者卡頓。而一些遊戲自帶的反作弊軟體,更是成了難以逾越的關隘。
V社的確有所準備,Steamdeck可以使用預裝的「兼容層」來提高兼容性,也有第三方製作出了「Proton GE」兼容層,在一些遊戲上甚至比官方的更好更穩定。但要用哪個兼容層,具體版本是多少,就是個有些痛苦的試錯流程了。

ProtonDB上有不少steamdeck和Linux玩家分享他們的設置,多少也是個參考
甚至一些時候,折騰了許久也無法獲得預期的體驗
之前評價很高的《異塵餘生4》大型Mod《異塵餘生:倫敦》,因為遊戲版本的問題,需要運行專門的降級工具。在Windows上就略顯複雜的操作,放到Steamdeck上更是宛如天書。在折騰了兩個小時後,我依舊沒能成功將Steamdeck上的《異塵餘生4》版本降級,最終還是選擇了在PC上進行體驗。
在《黑神話:悟空》發售後,我也打起了用掌機玩的念頭,但在看了大多數人的體驗後,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遊戲在進入第三章後就會頻繁的卡死或閃退,幀數也常常上下浮動。一些玩家通過第三方軟體提升掌機的虛擬內存,還下載DLSS mod來進一步強化幀數,但也有不少人回報這種「魔改」帶來了更多貼圖錯誤、閃屏、遊戲卡死之類的問題。

近期發售的《星際戰士2》雖然也在ProtonDB上標註為金色,
但其實只能在最低畫質下FSR拉滿玩20幀,變成「近視戰士」
從結果來看,Steamdeck並沒有像我最初預期的那樣,變成一個便攜輕便的遊戲本,受性能和兼容性制約,庫里有著不少遊戲沒法在掌機上爽玩。另一方面,它又遠不止於獨立遊戲啟動器,在適當的設置優化和折騰下,總能出現讓人眼前一亮的驚喜。只不過,隨著最近半年折騰的次數越來越多,我不禁在想,或許G胖是時候把下一代Steamdeck端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