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剛剛創造了歷史。
美國時間 10 月 29 日,英偉達成為史上首個市值突破 5 萬億美元的公司。截至當地收盤時間,英偉達總市值為 5.03 萬億美元。
據媒體分析,消息面上,英偉達 CEO 黃仁勛釋放了 AI 需求強勁的信號。

而 AI 浪潮的另一個主角,也有大動作了。
就在剛剛,據路透社援引三位知情人士透露,OpenAI 正在為 IPO 做準備。要是成了,那 OpenAI 預計將會成為首個 IPO 估值就達到一萬億美元的科技公司。
時間線大概是這樣:最早 2026 年下半年提交上市申請,計劃融資至少 600 億美元(實際可能更高),OpenAI 首席財務官 Sarah Friar 已經跟同事們透了底——2027 年上市。
Yesterday we did a livestream. TL;DR:
— Sam Altman (@sama) October 29, 2025
We have set internal goals of having an automated AI research intern by September of 2026 running on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GPUs, and a true automated AI researcher by March of 2028. We may totally fail at this goal, but given the…
Sam Altmna 今早社交平台截圖,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當然了,現在還是早期階段,估值、融資額、時間表什麽的都可能變……但這架勢,已經整得有模有樣了。
而針對上述報道,OpenAI 發言人回應稱:「IPO 不是我們的重點,因此無法設定具體日期。我們正在打造可持續的企業,並推進使命,讓所有人都能受益於 AGI(通用人工智慧)。」
先過監管這關,Altman 的「求生欲」拉滿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上市之前,Altman 特地搞定了一個硬茬——美國加州總檢察長 Rob Bonta。
大約兩周前,Altman 給 Bonta 打了個電話,核心意思就一句話:我真的很想留在加州。
但這話背後也暗藏殺機:OpenAI 花了好幾個月遊說,反覆強調自己是加州經濟的頂樑柱。言外之意就是:你要是不批,我們就……走咯?
這一招屬實有點威脅意味。
不過 Altman 也表態了,他不會像某位競爭對手(沒錯,說的就是馬斯克)那樣動不動就起訴或者搬家。

這通電話起了決定性作用。
Bonta 辦公室結束了長達數月的調查,雙方在當地時間本周一晚上正式敲定協議——OpenAI 承諾留在美國加州,並在本地持續擴張。
作為交換,Bonta 批准了 OpenAI 的公司架構重組,為 2027 年的重磅 IPO 掃清了障礙。
最終的協議包括:
1.
OpenAI 非營利組織在做重大變更前,必須提前至少三周通知加州總檢察長辦公室
2.
保障非營利董事會的獨立性
3.
設立安全委員會,擁有阻止新 AI 模型發布的權限

OpenAI 董事會主席 Bret Taylor
除了監管,OpenAI 的公司架構前幾天也正式完成了重組。
核心邏輯是這樣的:
非營利機構(現在叫 OpenAI 基金會)依然掌控營利性實體 OpenAI Group PBC(公益公司)。基金會所持股權估值約 1300 億美元,這讓它直接成為史上資源最雄厚的慈善機構之一……
而且隨著 OpenAI 營利性公司達到估值里程碑,基金會還能獲得額外的所有權份額。這也意味著 OpenAI 商業上越成功,非營利組織所持股權價值就越高,然後這些錢就能用於基金會的慈善項目。
據介紹,基金會首階段聚焦 250 億美元資金承諾,干兩件大事:
健康與疾病治療 —— 資助健康領域突破,創建開源健康數據集,給科學家發研究經費
AI 韌性技術 —— 就像網際網路需要網路安全生態一樣,AI 也需要一個「韌性」層來保護關鍵基礎設施
軟銀:300 億美元投資已就位
說完重組,再來看看錢的事。
此前,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軟銀董事會已經批准對 OpenAI 的第二筆 225 億美元投資,前提是 OpenAI 完成公司重組。
這筆錢是軟銀主導的 410 億美元融資的一部分(融資前估值 2600 億美元)。軟銀之前投了首筆 75 億美元,其他投資者像 Dragoneer、Thrive Capital 等共投了 110 億美元。
截至去年年底,OpenAI 賬上有 76 億美元現金,但預計今年要燒掉 80 多億,明年 170 億……AI 燒錢終究是個無底洞,這也是 OpenAI 得加快上市的重要原因。

錢要燒,算力也得跟上。在這件事上,Altman 的操作就更野了。
根據之前金融時報的報道,他基本繞過了 OpenAI 的銀行家和律師,親自跟英偉達、Oracle、AMD、Broadcom 談判,搞定了總價值高達 1.5 萬億美元的晶片和計算基礎設施協議。
回到 Altman 的團隊配置。在這些複雜的晶片談判中,他依賴的核心團隊就幾個人:
公司總裁 Greg Brockman
首席財務官 Sarah Friar
算力資源拓展負責人 Peter Hoeschele
知情人士透露,Altman 的團隊「首先」關注的是晶片合作的技術細節,財務部分「可以之後再談」……這種非傳統方式遭到國外不少分析師批評,說協議缺乏詳細財務條款,還採用了把供應商、投資者、客戶捆在一起的循環結構。
一位參與過程的人士表示:「一切構想都來自 Sam,但真正推動這些交易落地的是 Greg 和他領導的團隊。Greg 行事低調、幕後操盤,但在複雜局面下,他才是真正推進進展的人。」
如今看來,從監管博弈到資本重組,從軟銀投資到晶片協議,OpenAI 整套組合拳主打一個穩、准、狠。
而從非營利實驗室到資本市場的寵兒,OpenAI 只用了十多年的時間。
這速度,確實配得上「改變世界」這四個字。
附上參考地址: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openai-lays-groundwork-juggernaut-ipo-up-1-trillion-valuation-2025-10-29/
https://www.wsj.com/tech/ai/openais-promise-to-stay-in-california-helped-clear-the-path-for-its-ipo-3af1c31c?st=Svh5TT&reflink=desktopwebshare_perma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