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舉辦的2023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AI大模型對醫療、製藥行業帶來的創新想像,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大模型時代後,多模態AI通用化成為醫療領域未來趨勢,而醫療與每個人息息相關,AI賦能醫療創新,更是每個人的呼聲,在這樣的背景下,至頂科技採訪了復旦大學複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長馬劍鵬,馬劍鵬提醒,AI賦能了醫藥創新,但AI不是萬能的,不要過分迷信AI。
至頂科技:複雜體系多尺度研究究竟是什麼樣的研究,AI為這一研究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馬劍鵬:我們是做生物計算的研究,複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致力於發展全新而有效的、貫通微觀分子結構直至宏觀醫學成像的多尺度影像分析技術,為解析生命奧秘提供前所未有的,囊括分子、細胞、組織、器官乃至整個生物體的時空影像數據。面向國際前沿,研究院利用用人工智慧、大數據方法結合傳統實驗手段展開分子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等交叉領域的研究。
我們是做分子層面的研究,AI賦能醫藥的創新,不管是宏觀的醫學問題,還是微觀的製藥問題,都在發揮作用。比如說,製藥,AI可以幫助加快醫藥研發的速度和安全性,這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實驗,還是計算,AI都在起賦能作用,比如今天的醫學創新,在宏觀層面上AI在賦能。說到藥物又是一個微觀問題,不管是大分子,還是小分子,抑或是中藥,也有有效成分問題,在製藥這樣的微觀層面,AI也在賦能。
在今天AI發展的這個拐點時刻,技術的長處和短處都要被看到、被看請。
至頂科技:AI的哪些負面影響需要讓我們引起注意?
馬劍鵬:AI大模型訓練是平均的,在某些應用場景,可以做的比大多數人好,可能在頭腦風暴的時候,會需要這樣的訓練結果,但在大部分場景里,是需要精準答案的。如果正兒八經的胡說八道,在人命關天的時候,還是不是可信,這就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針對某個問題時候,在人群里是大平均,但針對某個人的健康問題,又是個性化的。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又要隨著時間變化來看。可能今天你的指標是正常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發生變化。
更重要的是,以人的個體為單位來看,每個人天生稟賦不同,會有很大差距。有的人經常會喝酒吃肉,這不是一個好的生活習慣,他可能很長壽,有的人過得謹小慎微,卻不能長壽。有些人血壓高的兩百,他工作、生活都很正常,有些人血壓一百五,可能就渾身不自在。這些都決定了,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是縱向的個體,而大模型是橫向思維,每個人是大模型中的平均數。
在醫學領域,特別是在今天精準醫療的背景之下,大家去醫院,檢查完,要麼是生病,要麼就是健健康康的,但其實在健康和生病之間,還存在一個亞健康的狀態。有些提示的指標,顯示亞健康問題,會在大模型的人群里被打了平均分,但有些問題是針對一個個個性化的。
類似這樣的問題,就是縱向問題,這些縱向問題問題,就需要個性化的解決,就是AI所不能的。
至頂科技:大模型對科研的最大幫助在哪裡?
馬劍鵬:作為一個AI的用戶,用AI來獲取知識的速度很快,學一個專業,可以很快掌握。如果把通用模型訓練成一個科研助理,那會對科研有很大幫助;抑或是訓練成一個競爭對手,尋求去打敗這個對手,AI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
不只是在西醫、製藥的層面,在中醫的範疇里,中醫的望、聞、問、切的逐漸智能化也是可及的。